若米知识 > 汽车 > 亨利福特二世的故事

亨利福特二世的故事

导读福特不如法拉利?太年轻!车叔带你重温高光时刻最佳答案在个人荣耀和团队荣誉发生冲突的时候,作为参赛选手的你们会做出怎样的抉择?相信我们大多数人受到的教育理念都会是团...

今天若米知识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亨利福特二世,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福特不如法拉利?太年轻!车叔带你重温高光时刻

最佳答案在个人荣耀和团队荣誉发生冲突的时候,作为参赛选手的你们会做出怎样的抉择?相信我们大多数人受到的教育理念都会是团队高于个人,应牺牲个人来成就团队。

要提到汽车历史上最著名的“牺牲”事件,当属1966年的勒芒赛场上,赛车手迈尔斯已经处于绝对的领先优势,但为了实现三辆福特赛车一同冲线的壮举,迈尔斯降低车速,最终导致迈尔斯失去了获得勒芒冠军的机会。

要知道,如果当年迈尔斯获得了勒芒冠军,他将成为有史以来在一年内获得三个世界级耐力赛冠军的大满贯获得者,而这个纪录至今也无人能够达到。可以说,福特的这一“命令”断送了一个伟大的耐力赛大满贯获得者。

其实在实现这一壮举的后背,除了迈尔斯的悲情人生外,更多的是当年福特与法拉利之间恩怨,名为《极速车王》的电影马上就要在各大院线与中国观众见面了,它高度还原了这段历史,其实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时,都会认为它只是一部充满飙车场景和刺激观众肾上腺素的赛车电影,不过真正了解过这部电影的朋友都知道它的英文名叫做《FORD v FERRARI》。

它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呈现了超跑赛车史上最重要的一战:福特决战法拉利,重现了1966年紧张刺激的“勒芒24小时接力赛”,最终福特GT40成功击败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法拉利并蝉联了1967和1968年冠军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是19世纪60年代,亨利福特二世经营的福特汽车希望能有所改变,而专注于高性能运动汽车的法拉利由于赛场精力过重而面临破产。一方面福特想开拓欧洲市场,另一方面福特也想借助汽车运动开拓年轻化市场。

所以福特派出了李艾柯卡(Lee Iacocca)前往意大利与恩佐法拉利洽谈并购一事,不过福特要求完全控制法拉利,包括赛事投入方面,最后换来的却是恩佐法拉利的一顿羞辱。

这刺激了福特进军汽车赛事,并发誓要打败法拉利,于是福特不计成本的开始了赛车的研发和团队的建立。

基于亨利福特二世的思路,他们找到了美国唯一赢得过勒芒赛事的退役车手卡罗尔谢尔比(Carroll Shelby),他是当时美国有名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并且还有着自己的改装公司,在赛车赛事方面有着丰富的资源和技术。

然后凭借谢尔比的人脉,又找来了天才车手肯迈尔斯(Ken Miles),两人一拍即合,纷纷参与到提升和改造福特GT40的工作中,其中40代表的是勒芒赛事要求的车身高度40英寸。

谢尔比接到任务后就加紧赶工,在底盘不变的情况下,对发动机、变速箱进行了诸多升级,发动机由4.2L扩大到4.7L,变速器采用德国ZF的5速变速器,此外还对悬挂、刹车、轮胎等进行重新调校,最后改造出了GT40 Mk1。在谢尔比接手的第一年也就是1965年,经过改良后的GT40赛车有六辆参加了当年的勒芒赛事,但遗憾的是没有一辆赛车完赛,而法拉利包揽了前三名。

这时亨利福特二世给予团队极大的信心和支持。谢尔比团队得以继续改进赛车。他将发动机的排量扩大到7.0L,加强底盘、改进赛车、强化悬架,最后诞生了GT40 Mk2。

1966年,当谢尔比带着8台赛车再次参加勒芒赛事的时候,作为首席车手的迈尔斯不断刷新圈速,从领先的法拉利手中夺回名次,而且还把法拉利赛车逼到极限,导致三台法拉利参赛车辆全部退赛,最后也成就了三辆福特GT40同时穿过勒芒终点线的壮丽一幕。在此之后福特GT40又在1967至1969连续三年赢得勒芒冠军,也让福特享誉全球。

可以说福特GT40成就了美国赛车征战勒芒的辉煌,更是成为了一代经典。据了解,在2012年的一次拍卖会上,一台福特GT40拍出了1100万美元的天价,成为了当时全世界最贵的汽车之一。

得益于GT40赛车的成功,福特也拥有了一台比肩法拉利的超级跑车,即福特GT。2005年福特公司成立100周年之际,第一款福特GT超级跑车正式发布,高度还原了GT40外观,同时搭载了一颗5.4L V8机械增压引擎,能够爆发出678Nm的最大扭矩,拥有550匹马力,可实现330km/h的最高时速。

第二代福特GT车型于2016年问世,搭载一颗3.5升V6的EcoBoost双涡轮增压引擎,647匹的马力以及746Nm的扭矩令人瞠目结舌。随后这款车便代表美国参加了2016年的勒芒赛事,最终福特GT在第84届勒芒24小时GTE Pro组别夺魁,成功上演王者归来。

车叔总结

至此,福特和法拉利的恩怨情仇,以及福特GT跑车的前世今生,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无论大家如何看待这场对决的起因,都不能质疑福特在技术和研发领域的强大实力,因为每一款福特旗下带有GT标识的车型,不仅代表着,更是胜利的象征。最后,以片中迈尔斯的一段极富哲理的话作为送给大家:“我是谁?是什么让我成为我?”。相信大家都能从影片中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亨利·福特的公司衰落

最佳答案2005年福特公司创造了103年的亏损记录,全球业务亏损高达127亿美元,平均每销售一辆车亏损1925美元。在此背景下,福特家族的第四代传人比尔·福特(WilliamClayFord)自动交出执掌了五年的福特公司帅印,黯然离去。有统计显示,在小福特任职期间,裁员7.3万人,股票市值下跌180亿美元。2006年9月,壮志未酬的小福特终于下定决心,钦命从波音公司来的艾伦·穆拉利接替自己担任福特汽车CEO。

尽管福特公司仍然控制在福特家族的手中,但是已经今非昔比,公司百病缠身,麻烦不断。在历史上,福特公司也曾经历过巨大的危机,后来都涉险过关。这一次,福特家族的由盛转衰是否已无可挽回?

亨利·福特晚年的时候,福特开始走下坡路,公司陷入亏损之中。上世纪40年代,福特已经排在了通用和克莱斯勒的后面。

1943年,亨利福特把在海军中服役的孙子亨利·福特二世召回,令其继承祖业。受过高等教育的福特二世清醒地认识到:要挽救福特公司,就得进行一番彻底的改革。第一步就是延揽人才。经过一番努力,原通用公司副总经理布里奇,后来担任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和世界银行行长桑顿等10位被誉为“神童”的管理人才,都被他召至麾下。

第二步,在这10位“神童”的协助下,亨利·福特二世随后对公司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改革,公司的面貌焕然一新。改革的第一年,公司就扭亏为盈。经过几年的努力,福特公司终于保住了美国第二大汽车公司的地位。

比尔·福特接手,六年时间钱缩水一半

对于福特家族的现有成员来说,光荣与梦想已经成了历史。他们现在需要面对的是一个步履维艰、似乎随时都有可能破产或者被蚕食的企业。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福特公司开始和一系列知名的国际汽车公司合作,在国外进行本地化生产。全球扩张把福特带入了最佳的境界。对于福特来说,取代通用汽车而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商,似乎是唾手可得了。但从1999年开始,危机再度降临在福特身上。

1999年,雅克斯·纳塞尔被任命为福特的CEO。同年,比尔·福特——亨利·福特的曾孙成为董事会主席。福特家族给自己挖了个坑,然后在纳塞尔的带领下,迅速跌落坑中。纳塞尔掏出了上百亿资金投资到豪华品牌上,如沃尔沃和陆虎。其他的投资还包括了一些汽车维修企业和因特网公司。这是一次金融上的冒险行为。一些媒体批评纳塞尔偏离业务重点——汽车制造和销售,而将精力过多地放在电子商务、循环利用废料及福特快速服务运作上。到2001年秋天,福特亏损已经高达540亿美元了,纳塞尔不得不黯然离去。

随后,比尔·福特临危受命,出任CEO。比尔说:“福特的历史上有很多次的艰难险境,我们都一次次地过来了。这一次我们还会渡过难关。”

上任之后,比尔提出了详细的福特复兴计划。不过他所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外乎两点:关闭工厂,大幅裁员。与他的曾祖父和叔父相比,比尔·福特的改革方案实在是缺乏想象力。

2003年,福特百年华诞,10月17日北京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比尔·福特说:“福特不仅仅要庆祝历史,更要创造历史。”

福特现在确实在创造历史。

在美国市场,福特汽车的市场占有率跌到了15。6%,是该公司从1920年以来的最低市场占有率。其占据的世界第二大汽车制造商的位置,也在今年拱手让给丰田。另外,由于受到亚洲汽车制造商的冲击,福特在欧洲以及亚洲等其他新兴市场开始陷入泥潭,从而使福特公司的整体亏损变得无法避免。

福特家族占有公司5%的股份和40%的投票权(B股)。福特家族目前有46位持股成员。2001年比尔·福特接任CEO时,福特家族的B股市值11。4亿美元,不到六年的时间里,这些钱已经缩水了一半多。更糟糕的是,家族过去比较稳定的红利收入现在已经基本上断了。

猜疑和妒忌,人才流失严重

对于家族企业来说,企业的命运与这个家族的领导者息息相关。

对于福特来说,亨利·福特、亨利·福特二世和比尔·福特是三个最关键的家族领导者。他们都经历了企业的辉煌,也都遭遇过困境。

亨利·福特缔造了这个伟大的企业,也曾经几乎只手将其毁掉。晚年的老福特被荣誉冲昏了头脑,开始变得独断专行。公司的一切决定都由他一人说了算。这种家长式的领导体制造成公司管理的极度混乱。由于任人唯亲,在公司担任高级职员的500余人中竟没有一名大学毕业生;设备、厂房陈旧,无人过问技术更新;财务报表像杂货店账本一样原始;没有预决算;甚至早已死亡的职工名字还列在工资单上。

在产品更新换代、企业管理上,老福特更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在T型车问世的19年里,他一直以这单一的车型维持市场。就在福特公司停滞不前时,通用汽车公司迅速赶超了上来。1928年,福特公司无可奈何地让出了世界汽车销量第一的宝座。1929年,福特在美国汽车市场的占有率为31。3%。到1940年,竟跌至18。9%。

当福特公司的发展再次处于高峰时,亨利·福特二世又犯了他祖父曾经犯过的错误,甚至走得更远:专横和猜疑。

他认为公司的生产、经营诸环节已经理顺,自己已经“毕业”了,若再留用公司复兴的功臣,他们迟早有一天会“功高盖主”。1960年,他对布里奇说:“尼恩尼,我已毕业了。”布里奇很识相,趁机引退,不久就离开了福特公司。为福特公司的兴旺立下汗马功劳的10位“神童”,后来纷纷离去,最后只剩下一人。

1968年,福特二世采取突然袭击的办法,把公司里一直干得很好,且很有威望的总经理米勒给解雇了,由被他延揽过来的通用公司副经理诺森接替。诺森在福特公司才上任19个月,也如前任一样,被炒了鱿鱼,由艾科卡取代。然而,艾科卡也遭到了福特二世的猜疑和妒忌,后来被无情地解雇。

亨利·福特二世的所作所为给福特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时,克莱斯勒正处于困境中,濒临破产的边缘。被福特解雇后第18天,艾科卡被聘为克莱斯勒的总经理,随后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将克莱斯勒起死回生。亨利·福特二世就这样为福特公司造就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与曾祖父和叔父比起来,在某些方面,比尔·福特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他善于倾听,善于抛砖引玉,得到及时的意见和反馈。他全然没有上下级观念,单独会见基层管理人员,有时会不打招呼地参观某条生产线。他总是在公司餐厅里吃午饭,与员工们一道排队。

尽管此前他已经在福特公司工作了24年,在18个工种上证实过自己的能力,但他从未坐在公司运营和财务的最高职位上。一位熟知比尔·福特的部门主管说:‘’多数人接任后都是野心勃勃,摩拳擦掌,可他是用手捂住眼睛上来的,嘴里说着‘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我呢·为什么是现在。”

比尔·福特已经别无选择,重振福特是他的使命。他说:“未来是不可选择的。我只想让公司成功,如果我们在路上跌倒了,我将会是哪怕指尖顶地也要坚持下去的那一个。”

看《极速车王》,你需要了解这些"故事"

最佳答案文:吴韧彦

奥斯卡热门电影《极速车王》(Ford v Ferrari),无疑是车迷必看的一部电影。除了足够曲折的情节,影片还有三场精彩的比赛——柳泉(Willow Springs)、戴通纳、勒芒,多是实拍,且是从主人公的视角来拍,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观众能跟随着迈尔斯人车一体,把转速飙到7000,此时周遭一切都消失了,人就如同穿梭在时空隧道之中。观看此片时能感受到全身肌肉紧绷,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好似在操纵方向盘的是自己。这里我们就来探究下“车王”背后的故事吧!

“车王”练起车技有多拼?

片中驾驶戏份更重的是克里斯蒂安·贝尔扮演的传奇车手肯迈尔斯。贝尔为了更像迈尔斯, 足足减重约32千克(70磅)。贝尔还在邦杜兰特赛车学校(Bob Bondurant School of High Performance Driving)学了一礼拜的课程,熟悉赛车的感觉、声响、视野等。

影片的特技调度罗伯特纳格(Robert Nagle)这么解释为何要让贝尔去那里体验,一来希望他在身心层面都能理解赛车手到底是个什么样,二来是因为驾校的创始人是那个年代的人,跟他接触,能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

巧合的是,创始人鲍勃邦杜兰特(Bob Bondurant)不只曾经驾着谢尔比的赛车赢过勒芒大赛的分组冠军,在生活中还跟迈尔斯是朋友关系。为此贝尔不仅能学习如何驾驶,更能听到很多当年真实的故事。

贝尔还学了20世纪60年代的赛车史,与鲍勃进行了多次深聊。那一周正好是夏天最热的时候,每一天的赛道教学都从早上七点持续到下午两点左右才能结束。这不是一个轻松的课程,却有助于让演员走进角色,令表演更令人信服。

据说贝尔极为好学,求知若渴,不想错过任何一个细节。现实中迈尔斯还是个机械师,贝尔显然做了功课,在驾车之余,还特意积极地向机械师取经。这些学习让他更能理解迈尔斯,他觉得他的暴脾气,是因为他将赛车看得无比神圣,不想受到商业化、程式化东西的干扰。当然尽管他提高了车技,但不可能达到赛车手的水平,片中许多精彩特技还是由专业赛车手代劳的。

史上最真赛车场面到底有多真?

《极速车王》特技调度罗伯特纳格(Robert Nagle)在接受《纽约观察家》采访时介绍到,电影中的用车跟现代车很大的不同是没有那么多电子辅助驾驶的装备,助力转向和助力刹车也是没有的,更多依赖的是驾驶者的车技。

片方精选了三场赛事,其中柳泉(Willow Springs)是在原址拍的,戴通纳是在加州赛车场(California Speedway)上拍的。场景设计师必须要按照老照片对它们进行改造,让它们看起来像是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

勒芒大赛要持续24小时,当然片方不可能拍摄那么久,因为预算有限也没有去法国拍,而且原先的赛道已经不存在了。他们选择了当年勒芒赛道上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位置,比如邓禄普桥(Dunlop Bridge)、穆萨直道(Mulsanne Stright)、埃索斯(Esses)连续弯、特鲁热加速弯(Tertre Rouge Corner)等在美国进行还原,分别取景拍摄后,再衔接起来。至于起点、终点、看台、维修站,都是在一个小型的飞机场重新搭建。

片方研究了1966年的那场勒芒大赛的录像,一些关键事件和节点被照搬了下来,如在比赛时有车辆被撞飞、迈尔斯的车门出现了故障、法拉利退出了比赛、在夜晚时分突降大雨、更换整个刹车系统等。

由于片中用到的发动机都是现代版,声响跟当年的不同,声效师还千辛万苦找来60年代的同款赛车采集素材,重新做了声音。当然为了让电影更具观赏性,他们必须添加一些动作元素,让比赛更具看点。

此外,跟一般主打撞车戏的汽车电影不同,赛车电影更多要呈现的是,车子看起来要失控了,却又刚好能被赛车手勉力控制住,让人更能感同身受分秒必争、命悬一线的紧张和刺激。

真实的力量VS虚构的力量

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A.J. Baime的非虚构作品《地狱驾驶:福特、法拉利在勒芒为为荣耀而战》(Go Like Hell: Ford, Ferrari, and Their Battle for Speed and Glory atLe Mans)。不少情节确实是取材于真实故事。

当年福特将赛事看作是年轻化策略的重要一环,想要以此吸引美国新一代的汽车买家。他们的可支配收入更多,更喜欢动感和性感的车,相比舒适、可靠,更在意的是、性能。

福特和法拉利谈判时,福特是被法拉利的不屑给惹怒,但亨利福特二世只是回应:“我们要跟他们在赛场上赛上一赛”。

片中对于亨利福特二世的刻画因为缺少可靠的信息,更多是出于戏剧的需要而进行的编撰。福特是曾经要车手三辆车一同冲过终点线,其中有出于安全和经济上的考虑,他们不希望旗下车手互相争斗,造成不必要的撞车甚至伤亡。

现实中,福特1964、1965年在勒芒大赛上失利时,当时车队负责人不是谢尔比,但与福特管理层发生过冲突。电影中的冲突主要集中在销售人员和特立独行的赛车手之间,虽然有现实基础,但也是被夸大的。

影片中,谢尔比载着亨利福特二世开赛车那段,让他亲身体会赛车之疯狂、驾驭之艰难,在现实中并没有发生过。他们之间的分歧也没有激烈到要以谢尔比公司做赌注的地步。迈尔斯的生平部分大多属实,但有些也有出入。

如在测试赛车时迈尔斯拒绝了福特公司安排的机器而选择更传统的贴条,事实上两种方法都采用了,这个冲突也是不存在的。机器用来测量车内的气压和温度,而贴条则用来收集外部气流的信息。

又如在最后一场勒芒比赛中,迈尔斯也是服从了福特的安排,并没有为刷新自己的纪录而做出奋力一搏。考虑到他之后的离世,影片也像是在为他圆一个未了的心愿,原本他在1966年是可以成为三冠王的(戴通纳、赛百灵以及勒芒)。

对于迈尔斯的妻子也做了较大的改动,她不是一个传统的贤内助,而是跟丈夫有着相同爱好,爱车也爱驾驶,支持着丈夫的赛车事业,同时也为丈夫的安危担惊受怕。

福特GT40为什么能赢?

福特GT40的开发中,福特的技术力量做出的贡献也很大。如片中所言,钱并不能买来一切。福特虽然下了狠心造赛车,但起步并不顺利。

他们跟英国公司Lola展开了合作,基于Lola MK6开始了改装和调校。但初代GT40在高速时不稳定且不可靠,尽管它可以把飙到322公里/小时(200MPH)。在这种情况下,福特将负责人换成了谢尔比,他当时做的生意就是用福特的动力,让车变得更快。

迈尔斯的试驾帮助谢尔比更快地发现缺陷并一一修正。像风道的设计、用更轻的玻璃纤维替换铝和钢、换上镁合金轮毂等,总共进行了上百处的调整。至此GT40才有了赛车的内核,而不是只有赛车的样子。它开始能在戴通纳、赛百灵等耐力赛上拔得头筹,但离打败法拉利还有距离。

相对于法拉利使用4升与3升发动机,福特决定给GT40搭载上大排量的7升V8发动机。这是一个工程上的奇迹,在中置发动机车辆上搭载如此大的发动机,同时还能不伤害空气动力学表现。迈尔斯还发明了在赛事条件下测试发动机的方法,让发动机能跑满48小时。

二代GT40时速可以达到390公里/小时,百公里加速却只需3.5秒。它的橙黄色和亮蓝色搭配的Gulf涂装已成经典,又宽又扁、高度仅为40英寸的车身也令人过目难忘。

另外,1966年福特还专门成立了勒芒委员会,减少了许多程序上的繁文缛节,还引入了另一支赛车队Holman & Moody,连同谢尔比一起为GT40的研发注入更多资源。GT40在1966年至1968年包揽了勒芒耐力赛的四届冠军,为福特争足了面子。

其中1966的那场比赛,它包揽了前三名;1967年,它完成了388圈,5232.9公里的新世界纪录,比原纪录整整提高了28圈之多;1968年与保时捷908的冠亚军之争也成了勒芒最经典的追逐之一。

想要车王同款车 你也可以买得起!

片中出现的车是繁多的,总共大概有423辆,大多是租借的,其中50辆是赛车,除了福特 GT40和Cobra,还有法拉利、保时捷、野马、Corvette等。由于要重现当年的赛车场面,有些车的性能必须达标,必须能以322公里/小时(200MPH)的驾驶。

有些车是剧组自己打造的道具车,如片中的三辆法拉利330P3。片中出现的福特 GT40和Cobra有复刻版也有特许的现代版。

部分来自一家名为Superformance的公司。这是唯一一家被设计师特许建造新版本福特GT40和Cobra的公司。

特许版的细节更加准确,尤其适合拍摄特写。复刻版的好处是,外表和机械配置跟老款一致,但在可靠性和安全性上会进行升级。实际上1966年那场比赛上的福特GT40都还“健在”,只不过都在收藏家手中,身价都高达数百万美元。

如此金贵的它们并不适合拿来拍电影。当然原车少有人买得起,但真心想要,还是有很多复刻版、车模版可以选择的。

法拉利和福特之争,怎么会有保时捷?

《彭博商业周刊》上刊载的《极速车王:酷炫车辆(燃爆撞车)背后的秘密》(Ford v Ferrari: Secrets behind the Stunning Cars (and Crashes)一文中介绍到电影开篇中谢尔比从诊所中出来后开的是辆红色的保时捷 356。

不少人会觉得美国人绝对不会选择欧洲车,但实际上谢尔比因伤病退役之前,为阿斯顿马丁出战多年,既然要赢,就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车,而无所谓是谁造的车。

由于片中这段需要多角度拍摄,所要完成的动作也多,拍摄时间还长,为此这辆车必须性能出色。最初片方想借一辆阿斯顿马丁DB4,但一听到要飙高速,大多车主都不太舍得。汽车调度罗伯约翰逊(Rob Johnson)才想到使用他们在拍摄柳泉那场比赛时用过的保时捷 356,主要看重的是它的耐久性和可靠性,以及足够的数量(至少要三辆)。

而且这一选择跟历史也不矛盾,在五六十年代加州的赛车圈,这款车是个实力不俗的狠角色。除了这款保时捷,其他像是904、906等也有出镜。在片中有些车珍贵,却只能一扫而过,出镜率高低,也反映了这些车是否数量多、是否问题少,毕竟剧组用起车来,不会太温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1966年的那场勒芒大赛上,三辆福特后紧跟的四辆车都是保时捷。尽管在60年代,法拉利和福特轮流制霸勒芒赛场,但到了70年代,保时捷就开始崛起了,在80年代,更是创下了7连胜的光辉战绩。至今保时捷仍是勒芒大赛的最大赢家,总共获得过19届冠军。

为Cobra选个颜色有何难?

Cobra这辆车我们已经介绍过几次了。在谢尔比还是赛车手时,开过不少英国车,见识到了英国车配美国动力的潜能。他最重大的一次胜利是在1959年驾驶阿斯顿马丁DBR1赢下了1959年的勒芒大赛。之后就因为心脏问题退役了。

他之所以转成打造赛车,有部分是因为他曾被法拉利车队拒绝过,终结法拉利在赛场上的统治地位,也是他的心愿之一。1961年,谢尔比看中了英国AC汽车公司的运动型车,主动为他们寻觅合适的动力。

最初谢尔比是向雪佛兰求助,询问他们是否可以提供发动机,但他们拒绝了,原因是不想让他们的Corvette在赛场上遇上劲敌。然而福特却同意了,一来他们正好出了台新发动机,想要借着参赛为他们的发动机做宣传,二来他们希望有人可以阻挠Corvette的一枝独秀。就这样谢尔比采用了AC的底盘,换上了新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并由多名机械师持之以恒地对之进行升级,还为各类赛事提供定制改装。

在负责为福特打造GT40之前,他已经凭借着Shelby Daytona Coupe在勒芒大赛上获得过小组冠军。过去我们介绍过谢尔比为了推广自己打造的Cobra,即便缺少实车,也通过不断更换颜色,而让人误以为他有许多辆实车。

在片中谢尔比大多时候开的是自己的Cobra,那是不是要尊重历史,让它如彩虹般不断变色呢?我们看到片中这辆车是深蓝色的,原本剧组也想过漆成黄色,这两种颜色谢尔比都曾用过。

最终导演的考虑是,毕竟这部电影最后的结局较为悲情,用深蓝色是更为适宜的。在片中的主要场景中,除了谢尔比日常使用的深蓝色Cobra,还有迈尔斯开过的一辆白色Cobra,另一场赛事中还出现过一辆红色的Cobra。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奥斯卡大年!关于获奖赛车电影《极速车王》:福特VS法拉利~

最佳答案在今天上午刚刚揭晓的2020奥斯卡金像奖上,韩国电影《寄生虫》惊天爆冷,取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四项含金量巨大的奖项。作为一个佳片频出的电影大年,这届奥斯卡上同样有一部赛车电影获得了不少入围以及两座小金人,值得我们爱车人士欣赏观摩,它就是——《极速车王》!

这是一部基于真实故事改编的赛车大片,讲述的是汽车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与他旗下的英国车手肯·迈尔斯,在亨利·福特二世要求打造一辆全新赛车赢得1966年的勒芒世界锦标赛的故事。

简而言之,这就是福特大战法拉利的故事。

1963年,福特的老板亨利·福特二世与法拉利创始人恩佐·法拉利谈判的收购交易,由于过度苛刻的附加条款而以失败告终。被激怒的福特当即决定打造自己的赛车团队,并立言将在每年一度的法国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击败法拉利。

最终福特GT40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成功击败法拉利,并蝉联了1967和1968年的冠军。

作为双主角电影,两位男主分别是由克里斯蒂安·贝尔和马特·达蒙这两位影帝领衔,两人的表演在任何场景下几乎都是看点十足,演员与角色同步,对于半个世纪前的车神和一个技术怪咖展现的淋漓尽致!

同样作为两位主角的福特与法拉利,福特方面是由GT40的首席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与英国车手肯·迈尔斯一起,重新设计和调试并研发的福特GT40 Mark II。

而法拉利派出的,则是自家的最新款,法拉利330 P3。

GT40更快,而330质量更轻且省油,顺势造成了两台车势均力敌的局面。

此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剪辑两项大奖,这也说明片中的赛车场景有多么精彩。

尤其最后长达几十分钟的赛车戏,紧张又刺激!车手对与刺激的追逐,赛事的变化与进阶,让观众完全可以体会到赛车的魅力所在。

马达的轰鸣,轮胎的摩擦,观众的欢呼以及看台上汽车巨头的理念之争,都是能够引起肾上腺素的飙升,这也是竞技体育和汽车与激情带给观众的魅力。

在电影里,法拉利330 P3因为车手与福特长时间竞速,由于持续推进导致引擎过热而败下阵来。最后时刻,比赛的领先者是三辆福特。于是,福特的公关人员里奥·比比决定,为强调赢得比赛的是制造商,而不是车手,所以要求三辆赛车并排越过终点线。这也是现实中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一次丑闻。

说完电影,小编也给大家科普一下勒芒24小时耐力赛,

法国勒芒24小时耐力赛,是世界最著名和艰苦的三大汽车赛事之一,自1923年首届开始,除了二战前后几年,从未间断过。

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举办的初衷,是鼓励汽车制造商不仅仅将精力放到提升车辆动力性能上,因为想要在勒芒上摘得桂冠,车辆的耐久度和稳定性、燃油经济性同样起着决定性作用。

来勒芒24小时耐力赛诞生的86个冠军中,大部分都是来自欧洲的厂商车队,比如保时捷、奥迪、法拉利等等,而一些少见的黑马包括六十年代连续统治的福特GT40,以及马自达1991年凭借转子发动机夺冠。

福特GT40,也正是因为这个传奇式的故事,才在美国成为拥有无可动摇地位的美式超跑,延续至今!

2020芝加哥车展上,福特GT液态碳纤维版高调亮相,最大的亮点就是有36个配额可以配备Liquid Carbon碳纤维车身。

除了车身涂层方面,本次新款福特GT的另一大特点是提升了动力性能。新款福特GT搭载了3.5升双涡轮增压V6发动机,搭配升级后的活塞和高能点火线圈,新发动机的最大功率比现款车型增加了13马力,达到660马力。

对比五十年前缔造传奇的福特GT40,你觉得这些年福特的演变怎么样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通过上文关于亨利福特二世的相关信息,若米知识相信你已经得到许多的启发,也明白类似这种问题的应当如何解决了,假如你要了解其它的相关信息,请点击若米知识的其他页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2g.com/qiche/153300.html

作者: 若米知识

若米知识为您提供最全面的生活百科网站大全,主要为您提供数码、汽车、财经、美食、财经、科技、健康、教育、创业、电商、影视、百科等资讯信息,在这里可以找到您所需的答案,解决您所困惑的问题。
丰田发展史简介
长安欧诺2013款.长安欧诺2013款是国几的车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