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米知识 > 健康 > 鹿茸洋参片搭配地龙的功效

鹿茸洋参片搭配地龙的功效

导读哪些中草药有它们独特的功效?优质回答常见中药的功效大全 1.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2.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 助阳化气 3.紫苏:发汗解表 解鱼蟹毒——行气宽...

今天若米知识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地龙的功效,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哪些中草药有它们独特的功效?

优质回答常见中药的功效大全 1.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2.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 助阳化气 3.紫苏:发汗解表 解鱼蟹毒——行气宽中 顺气安胎 4.生姜:发汗解表 解鱼蟹毒——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5.荆芥:发表散风——透疹消疮 炒炭止血 6.防风:发表散风——胜湿止痛 止痉止泻 7白芷:散风寒湿 通窍止痛——燥湿止带 消肿排脓 8.细辛:散风寒湿 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9.苍耳子:散风寒 通鼻窍 止头痛——散风除湿 10.辛夷:散风寒 通鼻窍 止头痛 11.羌活:祛风寒湿痹 解表——气雄而烈 上行达表 12.独活:祛风寒湿痹 解表——气淡而缓 下行入里 13.香薷:发汗解表 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 14.薄荷:疏散风热 透疹利咽——清利头目 疏肝解郁 15.牛蒡子:疏散风热 透疹利咽——滑利通便 解毒散肿 16.蝉蜕:疏散风热 透疹利咽——明目退翳 息风止痉 17.桑叶:疏散风热 平肝清肝明目——清肺润燥 凉血止血 18.菊花:疏散风热 平肝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19.柴胡:发表升阳——和解退热 疏肝解郁 升阳举陷 20.升麻:发表升阳——发表透疹 清热解毒 升阳举陷 21.葛根:发表升阳——解肌退热 发表透疹 升阳止泻 生津止渴 22.蔓荆子: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驱风止痛 23.淡豆豉:解表除烦 24.浮萍:发汗解表 透疹止痒 利水消肿 25石膏: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26.知母: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滋阴润燥 27.芦根:清热生津——祛痰排脓 清胃止呕 利尿透疹 28.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 排脓散肿 29.竹叶:清心除烦 清热利尿——生津止渴 30.淡竹叶:清心除烦 清热利尿——渗湿泄热 31.夏枯草:清肝明目 降血压——散郁结 32.决明子:清肝明目 降血压——润肠通便 33.栀子:泻火除烦 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消肿止痛 34.黄芩: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凉血止血 除热安胎 35.黄连: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除烦止呕 36.黄柏: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37.苦参:清热燥湿 杀虫止痒——燥湿止泻 清热利尿 38.白鲜皮:清热燥湿 杀虫止痒——清热解毒 祛风痛痹 39.龙胆草:清肝泻火 清热燥湿 40.银花: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41.连翘: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消肿散结 清心利尿 42.蒲公英: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清肝明目 通经下乳 利湿通淋 43.紫地丁: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清肝明目 解蛇毒 44.野菊花: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泻火解毒 利咽明目 45.大青叶:清热解毒 凉血散肿——凉血消斑 46.板蓝根:清热解毒 凉血散肿——利咽散结 47.青黛:清热解毒 凉血散肿——清肝泻火 息风定惊 48.鱼腥草: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49.败酱草: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50.射干:清热解毒利咽——降气祛痰 51.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泻火散肿 52.马勃:清热解毒利咽——清肺止血 53.白头翁: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54.马齿苋: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凉血止血 55.鸦胆子: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截疟 腐蚀赘疣 56.熊胆:清热解毒 凉肝息风定惊——清肝明目 57.牛黄:清热解毒 凉肝息风定惊——化痰开窍 58.穿心莲:清热解毒 燥湿消肿 59.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 解毒消痈 60.土茯苓:解毒除湿 通利关节 61.生地: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凉血止血 62.玄参: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泻火解毒 消痈散结 63.丹皮:清热凉血 散瘀消痈——退虚热 64.赤芍:清热凉血 散瘀消痈——泻肝火 65.紫草:凉血活血 解毒透疹 66.青蒿:清热除蒸凉血——解暑截疟 67.白薇:清热除蒸凉血——利尿通淋 解毒疗疮 68.地骨皮:清热除蒸疗疳——清肺降火 凉血止血 除烦止渴 69.银柴胡:清热除蒸疗疳—— 70.胡黄连:清热除蒸疗疳——解毒除湿 71.大黄:泻火通便 清火消肿——解毒祛瘀除湿 72.芒硝:泻火通便 清火消肿——润燥软坚 73.大黄:泻火通便 解毒祛瘀 除湿退黄——降火止血 74.虎杖:泻火通便 解毒祛瘀 除湿退黄——祛痰止咳 75.番泻叶:泻下通便导滞——行水消肿 76.芦荟:泻下通便导滞——清肝泻火 77.火麻仁:润肠通便——滋养补虚 78.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79.甘遂:泻水逐饮——善行经髓痰涎 80.大戟:泻水逐饮——善泻脏腑水湿 81.芫花:泻水逐饮——善除胸胁伏饮痰癖 杀虫疗疮 82.牵牛子:泻下逐水 去积杀虫 83.巴豆:峻下冷积 逐水退肿 祛痰利咽 84.威灵仙:祛风湿 通经络 消骨哽 行痰水 85.羌活:祛风寒湿痹 解表——气雄而烈 上行达表 86.独活:祛风寒湿痹 解表——气淡而缓 下行入里 87.蕲蛇:祛风通络 定惊止痉 88.乌梢蛇:祛风通络 定惊止痉 89.木瓜:舒筋活络 除湿和胃 90.秦艽:祛风湿热痹 舒筋络 退虚热 清湿热 91.防己:祛风湿痹痛——祛风清热 利水消肿 92.防风:祛风湿痹痛——祛风却寒 止痉止泻 93.五加皮:祛风湿 补肝肾 强筋骨——利水 94.桑寄生:祛风湿 补肝肾 强筋骨——安胎 95.藿香:芳香化湿 解暑发表——和中止呕 96.佩兰:芳香化湿 解暑发表——化内湿 97.白术:燥湿健脾——补脾益不足 固表利水安胎 98.苍术:燥湿健脾——运脾泻有余 祛风发汗明目 99.厚朴:燥湿运脾 行气消积 下气平喘 100.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温脾止泄 安胎 101.白蔻:化湿行气温中——温胃止呕 102.草蔻:燥湿温中——止呕 103.草果:燥湿温中——截疟 104.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105.猪苓:利水渗湿—— 106.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除痹 清热排脓 107.泽泻:利水渗湿——泻热 108.车前:利水通淋 渗湿止泻——清肝明目 清肺化痰 109.滑石:利水通淋 渗湿止泻——清热解暑 清热收湿 110.木通:利水通淋 泄热通乳——入血分利血脉 111.通草:利水通淋 泄热通乳——入气分清肺热 112.瞿麦:利水通淋——活血通经 113.海金沙:利水通淋——利水消肿 114.石韦:利水通淋——清肺止咳 凉血止血 115.萹蓄:清热利水 杀虫止痒 116.地肤子:清热利水 杀虫止痒 117.萆薢:祛风除湿 利湿去浊 118.茵陈蒿:清热除湿退黄—— 119.金钱草:清热除湿退黄——通淋排石 解毒消肿 120.附子: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回阳救逆 121.肉桂: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引火归元 温通经脉 122.附子:回阳救逆 散寒止痛——补火助阳 123.干姜:回阳救逆 散寒止痛——温肺化饮 124.吴茱萸:疏肝下气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助阳止泻 125.小茴香:疏肝下气 散寒止痛——理气和中 126.青皮:行气除胀——降肝胃之气 疏肝破气 消积化滞 127.陈皮:行气除胀——升脾肺之气 理气健脾 燥湿化痰 128.枳实:行气化痰 消积胀满——破气除痞 除有形之实满 129.厚朴:行气化痰 消积胀满——燥湿运脾 除无形之湿满 130.沉香:行气调中 散寒止痛——温中降逆 温肾纳气 131.檀香:行气调中 散寒止痛——宽胸利膈 132.木香:行气止痛——调中宣滞 133.香附:行气止痛——疏肝调经 134.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135.川楝子:行气止痛——疏肝泄热 杀虫疗癣 136.荔枝核:行气止痛——疏肝祛寒 散结行滞 137.薤白:通阳散结 行气导滞 138.山楂:消食化积 和中助运——善消肉食油腻之积 活血散瘀 139.神曲:消食化积 和中助运——善消酒谷陈腐之积 140.麦芽:消食化积 和中助运——善消面麦痰气之积 疏肝回乳 141.槟榔:驱虫消积 行气利水 截疟 142.大蓟:凉血止血 散瘀解毒消痈—— 143.小蓟:凉血止血 散瘀解毒消痈——利尿 144.地榆:凉血止血 功擅下焦——解毒敛疮 145.槐花:凉血止血 功擅下焦——清肝明目 146.侧柏叶:凉血止血——收敛止血 祛痰止咳 147.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148.三七:化瘀止血——性温又善定痛 149.茜草:化瘀止血——性寒又善通经 150.蒲黄:化瘀止血——性平又善利尿 151.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152.仙鹤草:收敛止血——止痢杀虫 153.炮姜:温经止血——暖中焦散寒止痛 154.艾叶:温经止血——暖下焦散寒调经 155.元胡:活血止痛——行气止痛 156.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157.郁金:活血行气止痛——性寒能凉血清心退黄 158.姜黄:活血行气止痛——性温能祛风散寒除湿 159.乳香:活血止痛 消肿生肌——行气活络 160.没药:活血止痛 消肿生肌——散血化瘀 161.川芎:活血祛瘀 调经止痛——辛温行气 祛风止痛 162.丹参:活血祛瘀 调经止痛——苦寒凉血 清心安神 163.桃仁:活血祛瘀通经——降泄下焦瘀滞 润肠通便 164.红花:活血祛瘀通经——通利血脉瘀滞 165.益母草:活血调经 利水消肿——苦寒清热 166.泽兰:活血调经 利水消肿——辛散温通 167.穿山甲:活血通经下乳——通络搜风 消肿排脓 散结消癥 168.王不留:活血通经下乳——利尿通淋 169.牛膝:活血通经 补益肝肾 利水通淋 引血下行 170.自然铜:活血疗伤 散瘀止痛 171.苏木:活血疗伤 散瘀止痛 172.水蛭:破血逐瘀消癥 173.虻虫:破血逐瘀消癥 174.半夏:燥湿化痰 消肿止痛——化脾胃湿痰 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 175.南星:燥湿化痰 消肿止痛——祛经络风痰 祛风止痉 176.桔梗:祛痰——升宣 开痰利咽能排脓 177.旋覆:祛痰——下气 消痰行水能降逆 178.白前:降气化痰——温化寒痰 179.前胡:降气化痰——清化热痰 宣散风热 180.川贝:清热化痰 散结消肿——润肺止咳 181.浙贝:清热化痰 散结消肿——清肺止咳 182.瓜篓皮:清热化痰 宽胸散结——清肺而利气 183.瓜篓仁:清热化痰 宽胸散结——润肺而通便 184.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185.竹沥:清热化痰——定惊利窍 186.天竹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187.海藻: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188.昆布: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189.苏子:降气行痰 止咳平喘 润肠通便 190.白芥子:畅膈行痰 温肺利气 散结通络 191.莱菔子:消食行痰 192.杏仁:止咳平喘 润畅通便——宣降肺气 193.桃仁:止咳平喘 润畅通便——活血祛瘀 194.百部:润肺下气 化痰止咳 195.紫菀:润肺下气 化痰止咳 196.款冬:润肺下气 化痰止咳 197.枇杷叶:清肺化痰止咳——清胃热降胃气止呕 198.马兜铃:清肺化痰止咳——清肺热降肺气平喘 199.桑白皮:泻肺平喘 利水消肿——泻肺火 200.葶苈子:泻肺平喘 利水消肿——泻肺水 201.白果:敛肺定喘 止带缩尿 202.朱砂:镇惊安神——清心安神 清热解毒 203.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 聪耳明目 纳气定喘 204.琥珀:镇惊安神——活血散瘀 利尿通淋 205.龙骨: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镇惊安神 206.牡蛎: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软坚散结 207.酸枣仁:养心安神——主心肝血虚又能敛汗 208.柏子仁:养心安神——主心肾不交由能润肠 209.远志:宁心安神 祛痰开窍 消散痈肿 210.合欢皮:解郁安神 活血消肿 211.石决明:清肝明目——平肝潜阳 212.草决明: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213.龙骨: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镇惊安神 214.牡蛎: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软坚散结 215.代赭石:平肝潜阳——石属能重镇降逆而凉血 216.刺蒺藜:平肝潜阳——草属能疏肝祛风而明目 217.珍珠:镇心定惊 清肝明目——收敛生肌 218.珍珠母:镇心定惊 清肝明目——平肝潜阳 219.天麻:平抑肝阳 息风止痉——通络 220.钩藤:平抑肝阳 息风止痉——清热 221.羚羊角:平肝熄风 清肝明目 清热解毒 222.地龙:息风止痉——清热 通络 平喘 利尿 223.僵蚕:息风止痉——祛风 止痛 化痰 散结 224.全蝎:息风止痉 攻毒散结 通络止痛 225.蜈蚣:息风止痉 攻毒散结 通络止痛 226.麝香:开窍醒神——性温 活血通经止痛催产 227.冰片:开窍醒神——性寒 清热止痛 228.苏合香:开窍醒神——辟秽止痛 229.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 230.人参:补气生津——大补元气 补脾益肺 生津止渴 安神益智 231.党参:补气生津——补中益气 生津养血 232.西洋参:补气生津——清火养阴 233.太子参:补气生津—— 234.黄芪:补气升阳 益卫固表 利水消肿 托疮生肌 235.黄芪:补气 利水 固表——升阳 托毒 236.白术:补气 利水 固表——燥湿 安胎 237.茯苓:健脾利水——渗湿 宁心安神 238.白术:健脾利水——燥湿 止汗安胎 239.白术:燥湿健脾——补脾益不足 固表利水安胎 240.苍术:燥湿健脾——运脾泻有余 祛风发汗明目 241.山药:平补肺脾肾 益气养阴——固精止带 242.黄精:平补肺脾肾 益气养阴 243.白扁豆:健脾 化湿 消暑 244.甘草:益气补中 清热解毒 祛痰止咳 缓急止痛 调和药性 245.鹿茸:补肾阳 益精血 强筋骨 调冲任 托疮毒 246.巴戟天:壮肾阳 强筋骨 祛寒湿 247.淫羊藿:壮肾阳 强筋骨 祛寒湿 248.仙茅:壮肾阳 强筋骨 祛寒湿 249.补骨脂:温肾固精 暖脾止泻——纳气平喘偏于肾 250.益智仁:温肾固精 暖脾止泻——开胃摄唾偏于脾 251.肉苁蓉:温肾阳 益精血——润肠通便 252.锁阳:温肾阳 益精血——润燥养筋 253.菟丝子:补肾固精 养肝明目——止泻 安胎 254.沙苑子:补肾固精 养肝明目—— 255.杜仲:补肝肾 强筋骨——降压 安胎 256.续断:补肝肾 强筋骨——行血 续筋 257.枸杞子:补肝肾 强筋骨——明目 润肺 258.桑寄生:补肝肾 强筋骨——祛风 安胎 259.蛤蚧:补肺肾 定喘嗽——温肾益精 260.虫草:补肺肾 定喘嗽——止血化痰 261.紫河车:补肺肾 定喘嗽——益气养血 262.当归:养血调经——辛温 活血散寒 润肠通便 263.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柔肝 和营止汗 264.赤芍:一补一泻 一散一收——苦寒 凉血清热化瘀之品 265.白芍:一补一泻 一散一收——酸寒 补血敛阴平肝之品 266.制首乌:补益精血 固肾乌须 267.生首乌:截疟解毒 润肠通便 268.生地:苦寒 清热凉血 生津润燥 269.熟地:甘温 补血滋阴 益精填髓 270.阿胶:补血止血 滋阴润燥 271.南沙参:清肺养阴 益胃生津——兼能化痰益气 272.北沙参:清肺养阴 益胃生津——尤擅养阴生津 273.山药:平补肺脾肾 益气养阴——固精止带 274.黄精:平补肺脾肾 益气养阴 275.女贞子:补益肝肾——退热 明目 276.墨旱莲:补益肝肾——凉血 止血 277.龟甲:滋阴退热 潜阳息风——长于滋阴 又能健骨补心 278.鳖甲:滋阴退热 潜阳息风——长于退热 又能软坚散结 279.小麦:养心除烦 280.浮小麦:敛汗益气除热 281.五味子:上能止咳敛汗 下能涩肠固精——敛肺滋肾且能生津 282.五倍子:上能止咳敛汗 下能涩肠固精——敛肺降火且能止血 283.乌梅:敛肺止咳 涩肠止泻——生津安蛔 284.诃子:敛肺止咳 涩肠止泻——下气开音 285.肉豆蔻:温中行气开胃——涩肠止泻 286.白豆蔻:温中行气开胃——化湿止呕 287.草豆蔻:温中行气开胃——燥湿运脾 288.桑螵蛸:固精缩尿止带——补肾助阳 289.海螵蛸:固精缩尿止带——止血敛疮 制酸止痛 290.莲子:益肾固精缩尿 健脾止泻止带——养心 291.芡实:益肾固精缩尿 健脾止泻止带——除湿

中药学的考点是什么啊,考试时都是什么题型?

优质回答《中药学》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为挑选专科生中优秀的学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学习,特举行此考试。该考试着重考察考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础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所包含内容将大致稳定,试题形式多种,具有对学生把握本课程程度的较强识别、区分度,以及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及要求

总论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掌握:

中药学的概念以及六本主要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的成书年代、作者、载药数及主要贡献。

了解: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了解:

1、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2、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掌握:

炮制的含义和目的。

熟悉:

火制等常用的炮制方法,

了解:

其余炮制方法。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掌握:

1、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四气的概念,所表示的药物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3、五味的概念,所表示的药物作用,及气与味的综合效应。

4、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与浮沉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5、归经的概念,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6、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

7、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 中药的应用

掌握:

1、配伍的含义及目的。

2、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3、配伍禁忌的内容。

4、妊娠用药禁忌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等内容。

熟悉:

1、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及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

2、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不同要求)。

各论

第一章 解表药

掌握:

1、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的性能特点、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

2、药物8味(麻黄、桂枝、紫苏叶、荆芥、薄荷、菊花、葛根、柴胡)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药物9味(防风、羌活、白芷、细辛、生姜、牛蒡子、桑叶、升麻、蝉蜕)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1、了解药物1味(香薷)的功效主治。

2、使用解表药时发汗不宜太过,煎煮时间不宜过长,以及禁忌等注意事项。

第二章 清热药

掌握:

1、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药物13味(石膏、知母、栀子、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鱼腥草、生地黄、牡丹皮、青蒿)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药物10味(芦根、夏枯草、龙胆草、蒲公英、大青叶、青黛、白头翁、玄参、赤芍、地骨皮)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药物13味(天花粉、射干、山豆根、决明子、苦参、紫花地丁、马勃、马齿苋、败酱草、红藤、水牛角、紫草、银柴胡)的功效主治。

第三章 泻下药

掌握:

1、泻下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攻下药、润下药、峻下药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

2、药物2味(大黄、芒硝)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3、攻下药、峻下药大多作用峻猛,有的有毒,要求掌握用法(包括炮制)、剂量及禁忌,以保证用药安全。

熟悉:

1、药物1味(甘遂)的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药物6味(番泻叶、火麻仁、郁李仁、京大戟、芫花、牵牛子)的功效主治。

第四章 祛风湿药

掌握:

1、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

2、药物4味(独活、川乌、秦艽、桑寄生)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药物4味(威灵仙、蕲蛇、木瓜、豨签草)的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1、药物4味(防己、五加皮、络石藤、雷公藤)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防已有木防己、汉防己;五加皮有南五加皮、北五加皮;白花蛇有蕲蛇、金钱白花蛇不同品种。

第五章 化湿药

掌握:

1、化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药物2味(苍术、广藿香)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药物2味(厚朴、砂仁)的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药物2味(白豆蔻、佩兰)的功效主治。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掌握:

1、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事项及各节药物的功用特点。

2、药物5味(茯苓、泽泻、车前子、茵陈、金钱草)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药物3味(虎杖、滑石、薏苡仁)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药物4味(猪苓、萆薢、瞿麦、关木通)的功效主治。

第七章 温里药

掌握:

1、温里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功用特点、用法、用量和禁忌。

2、药物3味(附子、干姜、肉桂)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药物1味(吴茱萸)的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药物4味(花椒、高良姜、丁香、小茴香)的功效主治。

第八章 理气药

掌握:

1、理气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药物4味(橘皮、枳实、木香、香附)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药物2味(青皮、薤白)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药物4味(乌药、佛手、川楝子、沉香)的功效主治。

第九章 消食药

掌握:

1、消食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

2、药物2味(山楂、神曲)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药物3味(麦芽、莱菔子、鸡内金)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药物1味(谷芽)的功效主治。

第十章 驱虫药

掌握:

1、驱虫药的含义,各种驱虫药的不同作用(如苦楝皮驱蛔虫、槟榔驱绦虫等)及配伍方法和使用注意。

2、药物3味(使君子、槟榔)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药物4味(苦楝皮、南瓜子、鹤草芽、雷丸)的功效主治。

第十一章 止血药

掌握:

1、止血药的含义,各节止血药的功用特点、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药物6味(地榆、小蓟、三七、茜草、白及、艾叶)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药物3味(白茅根、蒲黄、仙鹤草)的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1、药物3味(大蓟、侧柏叶、炮姜)的功效主治。

2、白及、三七、蒲黄等药用法。

第十二章 活血化瘀药

掌握:

1、活血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着重理解配伍理气药的道理)及各节药物的功用特点、使用注意。

2、药物8味(川芎、郁金、延胡索、益母草、红花、丹参、牛膝、桃仁)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药物4味(莪术、鸡血藤、水蛭、地鳖虫)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1、药物11味(乳香、没药、五灵脂、姜黄、泽兰、王不留行、血竭、自然铜、骨碎补、三棱、穿山甲)的功效主治。

2、郁金、姜黄、莪术的来源,牛膝的品种。

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掌握:

1、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功用特点、使用注意。

2、药物8味(半夏、桔梗、川贝母、瓜蒌、苦杏仁、百部、桑白皮、枇杷叶)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药物7味(天南星、竹茹、浙贝母、苏子、款冬花、紫菀、葶苈子)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药物7味(禹白附、白前、旋覆花、白芥子、前胡、天竹黄、竹沥)的功效主治。

第十四章 安神药

掌握:

1、安神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重镇安神药与养心安神药的功用特点;

2、药物3味(朱砂、龙骨、酸枣仁)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药物2味(磁石、远志)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1、药物2味(琥珀、柏子仁)的功效主治。

2、重镇安神药的用量、用法特点及注意事项。

第十五章 平肝息风药

掌握:

1、平肝息风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

2、药物7味(石决明、钩藤、牡蛎、代赭石、羚羊角、牛黄、天麻)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3、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熟悉:

药物3味(地龙、全蝎、蜈蚣)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了解:

药物2味(僵蚕、珍珠母)的功效主治。

第十六章 开窍药

掌握:

1、开窍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

2、药物1味(麝香)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药物2味(石菖蒲、冰片)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1、药物1味(苏合香)的功效主治。

2、开窍药的用法及注意事项。

第十七章 补虚药

掌握:

1、补虚药的含义,补气、补血、补阳、补阴四类药物性味、功效、适应范围的要点及配伍方法。

2、药物15味(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鹿茸、淫羊藿、杜仲、当归、熟地黄、白芍、北沙参、麦门冬、龟甲、鳖甲)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药物12味(西洋参、山药、巴戟天、续断、补骨脂、菟丝子、何首乌、阿胶、天门冬、玉竹、石斛、枸杞子)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药物10味(太子参、肉苁蓉、沙苑子、蛤蚧、益智仁、南沙参、黄精、百合、墨旱莲、女贞子)的功效主治。

第十八章 收涩药

掌握:

1、收涩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常与补虚药配伍的意义及各节药物的功用特点、注意事项。

2、药物3味(五味子、乌梅、山茱萸)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3、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熟悉:、

药物3味(诃子、莲子、肉豆蔻)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了解:

药物4味(麻黄根、浮小麦、五倍子、桑螵蛸)的功效主治。

第十九章 涌吐药、二十章 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

掌握:

1、涌吐药的含义、功效与适应范围,

2、药物2味(硫黄、雄黄)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杀虫燥湿止痒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与注意事项

了解:

1、药物3味(常山、瓜蒂、蛇床子)的功效主治。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二十一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

掌握:

1、拔毒化腐生肌药的含义、功效与适应范围。

2、药物1味(升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药物2味(砒石、硼砂)的功效主治。

Ⅲ.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2. 试卷内容比例:掌握部分占70%,熟悉占25%,了解及超纲5%。

3. 试卷题型比例:选择题40%,名词解释题10%,填空题10%,简答题10%,问答题30%。

4. 试题难易比例:易、中、难分别为50%、30%、20%。

Ⅳ.参考书目

《中药学.中药基础与应用》第一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赵越 主编

张钊汉原始点疗法有科学道理吗

优质回答原始点中医学

张钊汉 编 2011年4月13日

疾病的由来——可分外缘及内缘

一、外缘: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

二、内缘: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所伤。

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后,进而使体质变得更差,才会产生症状,也就是说六淫及七情是产生症状的导火线(缘),不是主要原因,体质偏寒才是疾病的主要原因。缘(六淫七情)是很难掌控的,但因(体质)是可以改善的。故中医治疗,不是要处理六淫之邪或七情内伤,而是要改善体质,而体质又分寒性、热性,故药物也只有寒、热之分而已,且在生病后体质会变得更差,生病后寒性体质会趋向更寒,热性体质会趋向更热,而离中性体质越来越远,所谓药性必有所偏,就是要把过寒或过热的体质调整回来,如此才可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对于寒性体质而言,药物只不过是经由内服而产生的另一种热源罢了,固然不能说某种药物可直接治疗某种疾病;反过来也不能说,某种药物可直接造成某种疾病。疾病是没有特效药及偏方的,治病别无它路,只有改善自身体质这一条路而已。

论「六淫之邪」

六淫之邪——「风、寒、湿、暑、燥、火」,风、寒、湿属寒,暑、燥、火属热。湿的本质就是寒,如痰多、尿多、带多、涕多、泪多等,都属湿重,也就是寒,无须再分寒湿、热湿,风也是一样的情形,本质属寒,无需再分风寒、风热。如果硬要分,那么风及湿属外缘,而寒及热属因——体质。如果误把风、湿当成体质处理,那么就会有风热及湿热的辨症说法出现。可是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何以故?寒热性相违故。性相违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就如同生、死,明、暗,前、后,缚、解等,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一样。

六淫之邪,虽属外缘,却有人认为,六淫之邪是属体内的,而有头风、风湿关节等病。又从中医用药上,有驱风湿,利水化痰,清暑,清热燥湿等。就不难看出,已经把外缘的六淫之邪具体化,当成是体内必须处理之物了。不管六淫之邪是由体外传入体内,或从体内而起的,这些说法都是有问题的。也就是把变化虚幻的东西当作是实有的,这样的错就如同把「水中月、空中花」当成是真的。也如同做梦的人,梦里的一切明明都是有的,真实的啊。这都是在医理上病了而妄见内有六淫之邪。

如果六淫之邪是从体内生起,那么是体内本有,因病而生,还是体内本无,因病而生?如果是本有而生,既然已经有了,为什么还要因病才生呢?比如平常就时时咳痰,就不需等病了后才咳痰。如果是本无,就不可能被生,没有因是不可能生出果的。如沙搾不出油,甘蔗搾不出西瓜汁,男性生不出孩子一样。既然本有或本无都不能成立,所以六淫之邪本来就是因缘和合的,是刹那生灭变化的,是毕竟空不可得的。故不管六淫是在体内也好,或在体外也好,都不能把它认为是实有的,恒存的。

再说,物不能自知,如眼不能自见,指不能自触,刀不能自切。所以在体内的一切,我们是不能够自己知道的。对于体内不能知的事物,如六淫之邪,如果中医仍坚持说有,问题是谁会相信,所以生病越来越多人找西医,而西医用仪器也照不出来。照出来也只是一些组织的构造,根本没有风,也没有湿,是无相的,无相就是无,无则不可知。所以西医也不承认内有六淫之说。可惜的是,不是中药没效,而是有问题的理论根本就无法圆融讲透,让人去相信。

如果你说风或湿是有相的,所谓肝主风,脾主湿,又说风走空窍,所以一般关节痛都因为是风湿引起,但关节是由软组织、血管、神经等构成,就是找不到风,也找不到湿。而引起关节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处筋伤所致,根本与风或湿无关。头因风而痛,并非风真的跑进头壳里面而造成头痛,只要把头部原始点的筋揉松即可改善,也与风无关。如果无硬要说有,就会有很多驱风湿药出现,而这些驱风湿药,一定能够治好头风痛、风湿关节痛。何以故?无中生有故,不过就如同树枝一定可以砍断蛇的脚一样的好笑。体内既然没有风,也没有湿,哪来的药可以达到驱风除湿的治疗呢?

而且把缘等同於体质在治疗,会造成中医理论体系的混淆,等于外来的六淫之邪,跟体内的八纲辨证混在一起。原来的八纲只要辨体质之寒热,即可开药。现在还要分风是风寒或是风热,湿是寒湿或热湿,不但是脱裤子放屁,甚至误把影子(外缘)当作本尊(体质)在治疗。如果把外缘(六淫之邪)当做是主要治疗的病症,然后以为药可以治疗这样的病症,这样也会犯了所谓某种药可治疗某种病的错。因为实在没有某种药可以直接治疗某种病而不经过体质的,药只能改善体质寒热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如果不透过体质,当人因病毒或风寒而感冒,然后喝了热开水或姜汤,或热粥,甚至用吹风机或盖棉被,把汗逼出来,病也好了。就会得到热开水、热粥、姜汤,甚至棉被、吹风机都可以驱风寒、杀病毒的结论。这样大家能接受吗?若能接受,当你头风痛,喝了热参汤或用木棒、手肘按推而把病治好了,能说人参、木棒或手肘有驱风止痛的作用吗?若能接受,那么你也可以说,跑步、爬山、打太极拳可以治百病。这样我们还谈什么是医疗呢?如果不谈体质,就会出现荒缪的结论,阔而言之,不谈体质,而宣称药可以清热解毒、以毒攻毒、熄风镇痉、利水、安神、开窍、止血、固涩都属妄念,或说药可以治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忧郁、失眠、细菌、病毒亦属戏论。故六淫之邪只不过是指外在环境之寒热对体质的影响罢了,所以治病不是要辨六淫之寒热,而是要辨体质之寒热。六淫属外缘,非属治疗的对象,更不可与体质混为一谈。

中医的理论:五脏六腑、经络学说、阴阳五行、药物的归经

症状出现的部位在五脏六腑及经络上,治疗则以阴阳五行的学说来推论,因有脏腑经络的部位,则药物就会被后人赋予归经的说法。但症状及症状出现的部位皆是影子,都不是要治疗的对象,改善体质(本尊)的寒热,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如果在症状及症状出现的部位里面去找治病的答案,无疑是缘木求鱼,所以从用药治疗上根本就不需要考虑脏腑之说及经络的概念,因此延伸的相关理论,如:阴阳五行及药物归经,根本就是有问题的理论,除犯了「物不能自知」的错,也把中医的理论推向玄学方向去了,即使耗尽一生,也无法穷究。至于脏腑及经络学说应用到用药上,是不能成立的,因服药后,药会被输送到全身各部位,不可能专走某脏、某腑或某条特定的经络路线,不过经络学说应用到针灸上,就能成立,因针灸穴位时,可依照循行的经络找出其影响的特定部位,达到治病的目的。所以用药时,套用脏腑及经络学说,根本就是多余且毫无意义的。所谓科学的核心价值,在於找出一切事物的规律性,而不在於说明解释的部分,因为后者带有太多人为的推测,甚至造假的成份在里面,如果这些理论无法运用于临床,甚至与临床背离,就要小心了。很可能这些理论是有问题的,甚至是错误的。

中医辨证

中医辨证有六经辨证、温病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八纲辨证等。所有辨证,最终也只不过是要辨体质的寒热罢了,除此之外都属杂念。

◎ 六经及温病的辨证:不管是病寒或病温,全都是症状的导火线,真正要处理的是体质,而体质只有寒热之分,故六经辨证,所谓三阴三阳即是辨阴阳,阴阳即寒热尔。既有寒热辨证之法,再谈温病辨证就有画蛇添足之嫌。且以患者体质多属寒性,再谈温病,确须慎思。

◎ 表里、卫气营血及三焦的辨证:药既可走表亦可走里,故无须分表病及里病,如此言之,自无卫气营血之分。且药既可走上亦可走下,又何须三焦而有上中下之分呢?简言之,治病最重要的是辨寒热体质。

◎ 虚实辨证:没有体质虚实之辨,只有体质寒热之辨,虚证就是寒证,实证就是热证,如此而已。

◎ 阴阳:在八纲辨证,里、虚、寒属阴,表、实、热属阳。表里的辨证从原始点的按推及用药的概念,根本就无需分辨,而虚就是寒,实就是热,故阴阳等同于寒热。阴阳既同寒热,何必再用阴阳这个多余的抽象概念困惑人心呢?

◎ 气血:中医有很多种说法来说明气血间的关系,如气为血之帅,气足则能生血,气行则血行等,可是气血在体内是不可见的,所谓物不能自知,如眼不自见,指不自触,因此谁又能证明到底是气生血,或是血生气?对于体内不可知的事,硬要说明彼此间的关系,就容易把人为的推测加入其中,最后流于各说各话。

进一步分析,气若等同于血,就无需分别是气、是血;反过来说,若气异于血,气则为气,血则为血,两者是不相干。既不相干,就不能说气足则能生血,否则补气的同时也在补气。这样补气与补血又有什么分别呢?如此一来,不管气不足或血不足,只要用补气药就可以了,那么为何还要有补血药的存在呢?反之亦然。

再说气血如果是实有的、具体的、不变的,就可以分清是同是异,可是气为血之帅,气足则能生血,就已经说明气不异于血了。而气既不同于血,又不异于血,可见气血不是实有的、具体的、不变的,而是因缘和合的,是刹那生灭变化的一种抽象概念罢了。

药无补气补血的功能,只能改善体质的寒热而达到各种功能(包括气血)的恢复,故从临床用药的观点来看,根本就不需要考虑到气血的问题。又以原始点的按推及外热源的使用,从不谈及气血就可达到治病的目的,可见气血这一抽象概念实属多余。

四诊—望、闻、问、切

中医主要是透过望、闻、问、切四诊,来了解病人的体质属寒或属热,再依患者的寒热体质然后开立处方。

寒性体质的辨证

一、望证:辨证最为容易、最为准确、最为重要。

1、看颜色:颧骨到额头面色青白、黄,黑眼圈。(注:黄色是中性偏寒,故脸黄、苔黄、涕黄、带黄、尿黄仍属偏寒体质。)

2、看舌头:舌质淡白,舌胖有齿痕,舌润、白苔。

3、看形态:无神、倦怠、嗜睡、懒言、少气。

二、闻诊、问诊:他处筋伤会使患者的感觉错乱,如怕冷或怕热、口渴喜饮、喜热饮或喜冷饮等,以此作为寒热辨证的依据,有时也会不准的。故用闻诊或问诊的准确度就不如望诊。

1、鼻子过敏,早晚症状较严重,怕冷,冬天四肢冰冷,肌肉僵硬,受风寒及食凉症状即加重。

2、口淡,口甘甜,流口水,不喜欢喝水,就算想喝也喜欢热的,痰多,大小便频繁。

三、切诊:脉紧、细微、无力。

热性体质的辨证

一、望诊:

1、舌质干红、舌体瘦、苔燥。

2、面赤、有神、目张、亢奋。

二、闻、问诊:

1、怕热不怕寒。

2、口渴喜冷饮、饮多,吃热补即口渴。

3、四肢温暖。

三、切诊:脉洪大有力。

● 中性体质:在任何时间及环境下,都处于一种平和、宁静、舒适的状态,既不怕冷也不怕热。

● 体质没有虚火、上热下寒、表热里寒或寒热交杂的问题,寒热,都违反了性相违,不能同时并存的原则。除中性体质外,不是偏寒就是偏热。

生病后才产生的症状或讯号,通通是影子,不可与体质混为一谈,也就是症不等同於证。(症是指因生病而产生的症状,又称讯号、影子;症则是指未病前平常身体就会有的状态,又称体质、本尊。)

寒性体质生病后亦会出现热症。如以下:

1、口干、口破、口苦、口臭、红肿热痛。

2、烦燥、谵语、出血、发红斑、抽筋、大小便不利、晚上盗汗。

3、红的部位:目、舌、面、唇、全身。

4、肿的部位:牙龈、嘴唇、全身。

5、热(发烧、潮热、灼热)的部位:脸、四肢、全身。

6、痛(发炎)的部位:咽痛、目痛、头痛、关节痛、全身痛、胃痛、肺炎、盲肠炎。

◎ 寒性体质生病后所产生的热症,这些热症全是影子而非真热,故不能用退火药或冰敷。

药物学

药只能调整体质的寒热,体质改善后,身体各种功能才能恢复正常,达到治病的目的。故不可说某药可直接治疗某类病症,也不可说药具有理气化湿、化痰、止咳喘、活血化瘀、泻火、解暑、凉血、燥湿、清化热痰、解毒、固涩、安神、利水渗湿、芳香开窍、祛风湿、熄风镇痉、消导、止血、驱虫等的功效。以此类推,所谓药有补气、补血、补阳、补阴之说,也是不能成立的。气血阴阳是个很抽象的概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大可不必理会,只要分清药性的寒热即可。

原始点中药药性分类

热 药:制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川椒、丁香、小茴香、胡椒、仙茅。

温 药:生姜、桂枝、麻黄、细辛、紫苏叶、荆芥、防风、羌活、稾本、白芷、葱白、香薷、芫荽、辛夷花、独活、苍耳子、秦艽、威灵仙、五加皮、松节、砂仁、藿香、佩兰、厚朴、苍术、白豆蔻、半夏、天南星、白附子、旋复花、白芥子、皂角、陈皮、青皮、大腹皮、香附、木香、乌药、沈香、檀香、薤白、佛手、荔枝核、柿蒂、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胡桃仁、巴戟天、鹿茸、肉苁蓉、锁阳、益智仁、杜仲、狗脊、续断、骨碎补、沙苑蒺藜、紫河车、麝香、蜈蚣、白蒺藜、石菖蒲、远志、杏仁、紫菀、款冬花、苏子、百部、川芎、鸡血藤、延胡索、姜黄、泽兰、红花、莪术、乳香、没药、刘寄奴、五灵脂、人参、党参、白术、太子参、西洋参、当归、三七、艾叶、熟地黄、炒白芍、龙眼肉、赤石脂、禹余粮、桑螵蛸、复盆子、山萸肉、五味子、乌梅、山楂、神曲。

平 药:桔梗、蛤蚧、冬虫夏草、桃仁、丝瓜络、三稜、王不留行、路路通、血竭、苏木、水蛭、牛膝、茯苓、甘草、黄芪、山药、大枣、枸杞子、何首乌、阿胶、桑椹、桑寄生、黑芝麻、乌豆(黑豆)、莲子、芡实、龙骨、火麻仁、郁李仁、麦芽、谷芽、鸡内金、莱菔子、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赤小豆、桑枝、全蝎、天麻、蒲黄、血余炭、猪苓、落得打、自然铜、瓦楞子。

凉 药:枳实、川楝子、玫瑰花、罗汉果、前胡、桑白皮、枇杷叶、丹参、郁金、益母草、赤芍、穿山甲、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淡豆豉、葛根、柴胡、升麻、木贼、川贝母、浙贝母、括蒌仁、天花粉、天竺黄、竹沥、竹茹、昆布、海藻、海蜇、荸荠、胖大海、木蝴蝶、礞石、女贞子、沙参、天冬、麦冬、石斛、玉竹、百合、旱莲草、龟板、鳖甲、生地黄、白芍、薏苡仁、冬瓜仁、玉米须、金钱草、牛黄、冰片、羚羊角、钩藤、石决明、地龙、白僵蚕、仙鹤草、白芨。

寒 药:石膏、知母、栀子、淡竹叶、夏枯草、寒水石、莲心、芦苇根、决明子、青葙子、蜜蒙花、夜明砂、犀角、玄参、牡丹皮、地骨皮、紫草、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鱼腥草、白花蛇舌草、山豆根、白头翁、射干、荷叶、绿豆、西瓜、青蒿、大黄、芒硝、芦荟、牡蛎、磁石、朱砂、珍珠、紫石英、代赭石、泽泻、滑石、车前子、木通、茵陈蒿、海金沙、防己、土鳖虫。

蔬食寒热表

甜属寒、酸属凉、水属凉,任何含水的东西都偏凉。酒虽是温性,但挥发力大,因此;来得急去得也快,故于人体无益,甚至喝多体质反而变得更寒。

分类

谷类

大麦、荞麦、绿豆、苡米、黄豆、西谷米、小麦(全麦面)[平凉]

大米、小米、玉米、白豆、豌豆、扁豆、蚕豆、赤小豆、黑豆、燕麦、小麦(精白面、富强粉)[平温]

黑米、糯米(江米)、高梁、炒芝麻

菜类

蕹菜(空心菜)、竹笋、瓢瓜(葫芦)、苦瓜、冬瓜、番茄、银耳、海带、紫菜、海藻、金针菇、鲜蘑菇、草菇、荸荠、慈菇(茨菰)、罗卜、小麦草、龙葵、西葫芦、马齿苋、莼菜、苦菊菜、生莲藕、蕨菜、蕨根粉、芦笋

苋菜、菠菜、莴苣、青江菜、A菜、茄子、丝瓜、黄瓜、茭白笋、油菜、白花菜、苤蓝(甘蓝)、芥蓝菜、金针花(黄花菜)、黑木耳、竹荪(竹笙)、腐竹、豆腐(含皮、干、乳)、白菜、紫菜薹、黄心菜、生菜、油麦菜、芹菜、豆芽菜、猴头菇、香菇、菱角

胡罗卜、豇豆、豆角、豆豉、芋头、包心菜(圆白菜、高丽菜)、青椒(柿子椒)、绿花菜(西兰花)、盖菜(芥菜)、雪里红、青菜头(榨菜头、鲜榨菜)、蕃薯(红薯)、马铃薯、地瓜叶、干蘑菇、烤麸、面筋(油面筋、水面筋)、茼蒿、蒿子秆、南瓜、山药

香椿、九层塔、香菜(芫荽)、洋葱、葱、大蒜、蒜苗(蒜苔)、韭菜(薹花)、莲藕(熟吃)

茴香菜、姜、辣椒、芥末、五香粉、咖哩粉、胡椒粉、小茴香、花椒、肉桂(桂皮)、丁香、八角(大料)

※ 体寒者熟吃并加生姜等热性调味料

果类

柿子、饼、香蕉、杨桃、奇异果(猕猴桃)、西瓜、香瓜、哈密瓜、梨、凤梨(菠罗)、甘蔗、椰子汁、莲子心、槟榔、柠檬、柚子、桔子、脐橙、柳丁(橙子)

金桔、枇杷、无花果、芒果、火龙果、百合、桑甚、菠罗蜜、草莓、石榴、龙眼、荔枝、释迦、葡萄、木瓜、樱桃、酪梨、苹果、冬枣、李子、番石榴、桃

南瓜子、葵花子、芡实、莲子、花生、榛子、栗子、腰果、香榧子、杨梅、山楂、橄榄、杏、葡萄干、佛手柑

大枣、龙眼干、乌梅、榴莲、坚果类(松子仁、核桃仁、杏仁、开心果)、炒干果(炒栗子、炒花生、炒瓜子)

※ 体寒者忌食、少食,可加热或开水汤后食用

其它

冰品、绿茶、糖精、味精(味素)、人工饮料、人工添加剂、化学药品、化学品、生水(纯净水、矿泉水)、菊花、决明子

红茶、胖大海、罗汉果、薄荷、荷叶、桑叶、蜂蜜、蜂王浆、蜂胶、花粉、白糖、冰糖、巧克力、豆浆、玉米须、醋、酱油、盐、沙拉酱、牛奶、优酪乳(酸奶)、啤酒、甜果酒(如葡萄酒等)、茶油、菜籽油、豆油、咖啡

鸡蛋、鸭蛋、鹌鹑蛋、松花蛋(皮蛋)、灵芝、燕窝 [平凉]、葵花子油、橄榄油、花生油、玉米油、黄酱、醪糟(糯米酒酿、甜米酒)饴糖(麦芽糖)、红糖、枸杞子、黑咖啡

麻油、纯芝麻酱、黄酒(料酒)、面酱、白酒、高粱酒、(台湾)米酒

治疗原则:寒性体质服温热性食物或药,而有不适症状,是因他处筋伤所致,需立即改以按推原始点为主。

中医的药物学

以药性来区分寒热的程度

热药

药性最热的是温里祛寒药,再依序为辛温药、理气药、补阳药、活血药、补气药、补血药。(就如同电热毯的分段)。

寒药

由凉到寒:辛凉药、凉药、补阴药、清热药(寒)、攻下药(猛)。

热药:

温里袪寒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川椒、丁香、小茴香、胡椒。

温药可分:

一、辛温药:

生姜、桂枝、麻黄、细辛、紫苏叶、荆芥、防风、羌活、稾本、白芷、葱白、香薷、芫荽、辛夷花。

二、理气药:

性温:陈皮、青皮、大腹皮、香附、木香、乌药、沈香、檀香、薤白、佛手、荔枝核、柿蒂。

性凉:枳实、川楝子、玫瑰花。

1、芳香化湿药(辛温):砂仁、藿香、佩兰、厚朴、苍术、白豆蔻。

2、温化寒痰药(辛温):半夏、天南星、白附子、旋复花、白芥子、皂角。

3、止咳平喘药:性温:杏仁、紫菀、款冬花、苏子、百部。

性平:桔梗。

性凉:罗汉果、前胡、桑白皮、枇杷叶。

三、补阳药:

性热:仙茅。

性温: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胡桃、巴戟天、鹿茸、肉苁蓉、锁阳、益智仁、杜仲、狗脊、续断、骨碎补、沙苑蒺藜、紫河车。

性平:蛤蚧、冬虫夏草。

四、活血药:

性温:川芎、鸡血藤、延胡索、姜黄、泽兰、红花、莪术、乳香、没药、刘寄奴、五灵脂。

性平:落得打、自然铜、瓦楞子、桃仁、丝瓜络、三稜、王不留行、路路通、血竭、苏木、水蛭、牛膝。

性凉:丹参、郁金、益母草、赤芍、穿山甲。

性寒:土鳖虫。

五、补气药:

性温:人参、党参、白术、太子参、大枣、<西洋参>。

性平:甘草、黄耆、<山药、茯苓>。

六、补血药:

性温:当归、熟地黄、炒白芍、五味子、龙眼肉、山萸肉。

性平:枸杞子、何首乌、阿胶、桑椹、桑寄生、黑芝麻、乌豆(黑豆)。

凉药及寒药可分:

一、辛凉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淡豆豉、葛根、柴胡、升麻、木贼。

二、凉 药:川贝母、浙贝母、括蒌仁、天花粉、天竺黄、竹沥、竹茹、昆布、海藻、海蜇、荸荠、胖大海、木蝴蝶、礞石、<罗汉果、前胡、桑白皮>。

三、补阴药:女贞子、沙参、天冬、麦冬、石斛、玉竹、百合、旱莲草、龟板、鳖甲、<西洋参属补气药>、<生地黄、白芍>。

四、清热药(寒药),可分:

1、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淡竹叶、夏枯草、寒水石、莲子心、芦苇根、决明子、青葙子、蜜蒙花、夜明砂。

2、清热凉血药:犀角、玄参、牡丹皮、地骨皮、紫草、<生地黄属补阴药>。

3、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

4、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兰根、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鱼腥草、白花蛇舌草、山豆根、白头翁、射干。

5、清热解暑药:荷叶、绿豆、西瓜、青蒿。

五、特殊用药:泻下药(利大便)~

(1)攻下药(性寒):大黄、芒硝、芦荟。

(2)润下药(性平):火麻仁、郁李仁。

◎ 虽然大黄、芒硝具有强烈的泻下功能,但仍须分辨寒热体质。否则寒证,一味攻下,身体也会被攻垮,疾病因此随之而来。

◎ 以下全是在影子上开药,是不能成立的,可就其药性之寒热而适当的加以应用:

一、固涩药:治疗滑脱证候,指大小便、汗液、精液、内脏脱垂:

性温:赤石脂、禹余粮、桑螵蛸、<复盆子、山萸肉、五味子、乌梅属补血药>。

性平:莲子、芡实。

二、安神药:

(1)重镇安神(矿石、介壳)性寒:牡蛎、磁石、朱砂、珍珠、紫石英、代赭石、龙骨(平)。

(2)养心安神(植物)性平: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远志(温)。

三、利水渗湿药:

性寒:泽泻、滑石、车前子、木通、茵陈蒿、海金沙、防己。

性凉:薏苡仁、冬瓜仁、玉米须、金钱草。

性平:茯苓、猪苓、赤小豆。

四、芳香开窍药(急救用):

性温:麝香、石菖蒲。

性凉:牛黄、冰片。

五、袪风湿药(辛温药):

独活、苍耳子、秦艽、威灵仙、五加皮、松节、桑枝(平)。

六、熄风镇痉药:

性温:蜈蚣、白蒺藜。

性平:全蝎、天麻。

性凉:羚羊角、钩藤、石决明、地龙、白僵蚕。

七、消导药:

性温:山楂、神曲。

性平:麦芽、谷芽、鸡内金、来菔子。

八、止血药:

性温:三七、艾叶。

性平:蒲黄、血余炭。

性凉:仙鹤草、白芨。

九、驱虫药。

十、外用药。

临床用药:

以下挑选的药,不见得每个人都需如此,亦可因个人的用药习惯而有所增减。但切记用药勿太多,药多则杂、杂则乱矣,故用药在精不在多。以下药味虽然不多,但只要详加辨证、巧妙应用,透过改善体质,就足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一、热药类:

◎ 热药:

一、温里袪寒药:制附子、干姜、肉桂,(仙茅、高良姜、丁香、小茴香)。

二、辛温药:生姜、桂枝、麻黄,(紫苏叶、防风、羌活、白芷、辛夷花)。

◎ 温热药:

1、理气药:<半夏、砂仁>、陈皮,(青皮、香附、木香、佛手)。

2、温阳药:淫羊藿,(巴戟天、锁阳、沙苑蒺藜、续断、杜仲、狗脊、益智仁、补骨脂、胡桃仁、<鹿茸、蛤蚧、冬虫夏草>)。

◎ 温药:

1、补气药:人参、党参、白术、<茯苓>、黄芪、甘草、大枣(山药、孩儿参、白扁豆、黄精)。

2、补血药:<山茱萸、五味子>、枸杞子、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炒白芍、桂圆肉)。

3、补阴药:黑芝麻、小黑豆。

二、寒凉药类:

1、补阴药:(生)白芍、<生地黄>、麦门冬,(北沙参、天门冬、女贞子、旱莲草、)。

2-1、清热药:石膏、知母,(芦根、山栀子、天花粉、淡竹叶)。

2-2、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紫花地丁、板蓝根)。

3、攻下药:大黄、芒硝。

结论

现在因经济发达,大量栽培,很多药物的种植已经加入人工的肥料及化学品,能否保存旧有药物的品质,不无疑问。长期使用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确实必须要加以正视及追踪。尤其附子虽然是绝佳的热药,但在炮制过程,胆巴的问题一直都还没有解决。服后的副作用,时有所闻,也对中药的长期发展造成伤害,值得大家一起来关心。所以在当今药物仍有许多疑虑下,最自然、最环保、最省钱就非原始点莫属了。

吴毅实 于2011.11.16译编,谨为学习原始点作参考之用,不保证完全准确。

中医入门基础:数百味中药功效总结

优质回答注意本文仅用于交流学习使用!

麻黄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香薷

发汗解表, 和中化湿, 利水消肿

桂枝

发汗解肌, 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

发表散寒, 行气宽中,安胎 ,解鱼蟹毒

生姜

发汗解表, 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

散风解表, 透疹止痒,止血 (炭)

防风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解痉

羌活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藁本

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细辛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 温肺化饮

白芷

发散风寒,通窍止痛, 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苍耳子

散风寒,通鼻窍, 除湿 止痛, 止痒

辛夷

散风寒,通鼻窍

西河柳

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薄荷

宣散风热, 清利头目, 利咽, 透疹,疏肝

牛蒡子

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 透疹,消肿疗疮

蝉蜕

疏散风热,透疹止痒, 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桑叶

疏散风热, 清肺润燥 ,平肝明目, 凉血止血

菊花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升阳止泻

柴胡

解表退热, 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 升举阳气

蔓荆子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淡豆豉

解表,除烦

浮萍

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木贼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石膏

生用;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

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知母

清热泻火, 滋阴润燥

天花粉

清热生津, 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芦根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栀子

泻火除烦 ,清热 利尿,凉血 解毒, 消肿止痛

淡竹叶

清热除烦,利尿

竹叶

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夏枯草

清肝 明目, 散结消肿

决明子

清肝 明目,润肠通便

密蒙花

清热 养肝 ,明目退翳

青葙子

清肝 泻火,明目退翳

谷精草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黄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止血,安胎

黄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退虚热

龙胆

清热燥湿, 泻肝胆火

苦参

清热燥湿, 杀虫止痒,利尿

水牛角

清热凉血,泻火解毒, 定惊

生地黄

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润肠

玄参

清热凉血, 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

牡丹皮

清热凉血, 活血散瘀,退虚热

赤芍

清热凉血, 散瘀止痛,清肝火

紫草

凉血活血, 解毒透疹

金银花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消肿散结,利尿

射干

清热解毒, 祛痰 利咽, 消结散肿

山豆根

清热解毒, 消肿利咽

马勃

清肺,解毒,利咽, 止血

牛黄

清热解毒, 熄风止痉,化痰开窍

熊胆

清热解毒, 明目,止痉

重楼

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息风定惊

大青叶

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利咽消肿

板蓝根

清热解毒, 凉血 ,利咽

青黛

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定惊

白头翁

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马齿苋

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通淋

秦皮

清热解毒, 清肝 明目, 燥湿止带

鸦胆子

清热解毒,燥湿 杀虫,止痢截疟,腐蚀赘疣

紫花地丁

清热解毒, 凉血消肿

半边莲

清热解毒, 利水消肿

半枝莲

清热解毒, 散瘀止血,利水消肿

金荞麦

清热解毒, 祛痰 排脓, 散瘀止痛

鱼腥草

清热解毒,排脓消痈, 利尿通淋

蒲公英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利湿通淋

败酱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祛瘀止痛

大血藤

清热解毒, 活血止痛,祛风通络

白花蛇舌草

清热解毒,消痈 ,利湿

土茯苓

解毒, 利湿 , 通利关节

垂盆草

清热解毒, 利湿退黄

白鲜皮

清热解毒, 祛风燥湿 , 止痒

穿心莲

清热解毒, 燥湿

野菊花

清热解毒, 疏风平肝

木蝴蝶

清热利咽, 疏肝和胃

青蒿

退虚热,凉血 ,解暑,截疟

白薇

退虚热,凉血清热,

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地骨皮

退虚热,凉血, 清肺降火,生津

胡黄连

退虚热, 除疳热,清湿热,解热毒

银柴胡

退虚热, 清疳热

大黄

泻下攻击,清热泻火,解毒 止血,活血祛瘀

芒硝

泻下, 软坚 ,清热, 回乳 (外用)

芦荟

泻下, 清肝,杀虫

番泻叶

泄热通便,消积健胃

火麻仁

润肠通便

郁李仁

润肠通便, 利水消肿

甘遂

泄水逐饮, 消肿散结

京大戟

泄水逐饮,消肿散结

红大戟

泄水逐饮,消肿散结

牵牛子

泻下,逐水, 去积,杀虫

巴豆

泻下 冷积 ,逐水退肿, 祛痰利咽,蚀疮去腐

千金子

泄水逐饮, 破血消症

芫花

泄水逐饮, 祛痰止咳 ,外用 杀虫疗疮

独活

祛风湿,止痛, 解表

(汉)防己

祛风湿,止痛, 利水

秦艽

祛风湿, 舒经络 , 清虚热,利湿退黄

青风藤

祛风湿, 通经络 , 利小便

海风藤

祛风湿, 通经络

威灵仙

祛风湿, 通经络 , 消痰水,治骨鲠

木瓜

舒经活络 , 化湿和中 , 生津开胃

伸筋草

祛风除湿, 舒筋活络

桑寄生

祛风湿,强筋骨,

补肝肾,安胎

五加皮

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 利水

香加皮

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

千年健

祛风湿,强筋骨

鹿衔草

祛风湿,强筋骨,

调经止血,补肺止咳

川乌

祛风湿, 散寒止痛

雷公藤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消肿止痛,杀虫解毒

蕲蛇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乌梢蛇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络石藤

祛风通络, 凉血消肿

徐长卿

祛风止痛,活血通络, 止痒,解蛇毒

豨莶草

祛风湿,通经络,降血压,清热解毒

臭梧桐

祛风湿,通经络,降血压

桑枝

祛风通络,利水

丝瓜络

祛风通络, 化痰解毒

路路通

祛风通络,利水,通经下乳,止痒

穿山龙

祛风除湿,活血 通络 , 化痰止咳

苍术

燥湿 健脾 ,祛风湿, 发汗,明目

厚朴

燥湿, 行气,消积,平喘

广藿香

化湿, 止呕,发表解暑

佩兰

化湿, 解暑

砂仁

化湿行气,

温中止泻,安胎

白豆蔻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草豆蔻

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草果

燥湿温中, 除痰截疟

薏苡仁

利水渗湿, 健脾止泻,除痹,清热排脓

茯苓

利水渗湿, 健脾,安神

猪苓

利水渗湿

泽泻

利水渗湿, 泄热

车前子

利水通淋,渗湿止泻,

明目,清肺化痰

滑石

利尿通淋, 清解暑热

外用:清热,收湿敛疮

木通

利水通淋, 泄热,通经下乳

通草

利水清热, 通气下乳

冬葵子

利尿通淋, 下乳润肠通便

灯心草

利尿通淋, 清心除烦

瞿麦

利尿通淋, 破血通经

扁蓄

利尿通淋, 杀虫止痒

地肤子

利尿通淋, 祛风止痒

连钱草

利湿通淋,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茵陈

清热利湿, 退黄

广金钱草

清热除湿, 利尿通淋,退黄

金钱草

利水通淋, 除湿退黄,解毒消肿

萆薢

利湿浊, 祛风湿

石韦

利尿通淋, 凉血止血,清肺止咳

海金沙

利尿通淋 ,止痛

附子

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 , 散寒止痛

肉桂

补火助阳, 引火归元 ,散寒止痛, 温通筋脉

干姜

温中, 回阳,温肺化饮

高良姜

散寒止痛,温中 止呕

吴茱萸

散寒止痛, 疏肝下气,燥湿止泻

花椒

温中止痛, 杀虫,止痒

丁香

温中 降逆,温肾助阳

小茴香

散寒止痛, 理气和胃

荜茇

温中散寒, 行气止痛

陈皮

理气调中 ,燥湿化痰

青皮

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枳实

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枳壳

理气宽中 ,行滞消胀

木香

行气止痛, 健脾消食

青木香

行气止痛, 解毒消肿

香附

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乌药

行气止痛, 温肾散寒

沉香

行气止痛, 温中止呕,温肾纳气

荔枝核

行气散结,祛寒止痛

川楝子

行气止痛, 杀虫,疗癣

薤白

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化橘红

理气宽中,燥湿化痰, 消食

橘红

行气宽中,燥湿化痰, 发表散寒

佛手

疏肝 理气 ,和中,化痰

香橼

疏肝理气,和中, 化痰

梅花

疏肝解郁,和中,化痰

玫瑰花

行气解郁,活血止痛

甘松

行气止痛, 开郁醒脾

柿蒂

降逆止呃

山楂

消食化积, 活血散瘀

神曲

消食和胃( 兼发表 )

稻芽

消食和中, 健脾开胃

麦芽

炒焦:消食和中

生用: 疏肝 大量用 :回乳

莱菔子

消食除胀, 降气化痰

鸡内金

运脾消食, 固精止遗,化坚消石

使君子

杀虫 消积

苦楝皮

杀虫, 疗癣

贯众

杀虫, 清热解毒,止血

槟榔

杀虫, 行气,利水,截疟 焦槟榔 :消积

南瓜子

杀虫

鹤草芽

杀虫

雷丸

杀虫, 消积

榧子

杀虫, 消积,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大蓟

凉血止血, 散瘀消痈

小蓟

凉血止血,散瘀消痈(利尿)

地榆

凉血止血, 解毒敛疮

槐花

凉血止血, 清肝泻火

白茅根

凉血止血,清热 生津,利尿通淋

苎麻根

凉血止血,清热 安胎,利尿解毒

侧柏叶

凉血止血, 祛痰止咳,生发乌发

景天三七

化瘀止血, 宁心安神,解毒

三七

化瘀止血, 活血定痛

蒲黄

活血 祛瘀, 收敛 止血, 利尿通淋

茜草

凉血 祛瘀,止血通经

白及

收敛止血, 消肿生肌

仙鹤草

收敛止血, 止痢截疟,解毒,杀虫,补虚

棕榈炭

收敛止血

紫珠叶

收敛 凉血 止血, 散瘀解毒消肿

鸡冠花

收敛止血, 凉血,止带,止痢

藕节

收敛止血

血余炭

收敛 化瘀 止血, 利尿

艾叶

温经止血, 散寒止痛

炮姜

温经止血, 温中止痛

虎杖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化痰止咳,泻下通便

丹参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 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川芎

活血行气, 祛风 止痛

姜黄

破血 行气,通经止痛

莪术

破血 行气 ,消积 止痛

三菱

破血 行气,消积止痛

郁金

活血止痛,行气 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

延胡索

活血,行气 止痛

五灵脂

活血止痛,化瘀 止血,解蛇虫毒

益母草

活血祛瘀, 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桃仁

活血祛瘀, 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红花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红花油)

西红花

活血祛瘀, 凉血解毒,解郁安神

牛膝

活血通经,利水通淋,引血下行,补肝肾,强筋骨

川牛膝

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水蛭

破血逐瘀,通经

土鳖虫

破血 逐瘀,续筋接骨

自然铜

散瘀止痛, 接骨疗伤

乳香

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没药

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鸡血藤

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经活络

血竭

活血定痛,化瘀止血, 生肌敛疮

苏木

活血祛瘀, 消肿止痛

刘寄奴

破血通经, 散寒止痛 ,消食化积

北刘寄奴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 凉血止血 ,清热利湿

穿山甲

活血消症, 通经下乳,消肿排脓

王不留行

活血通经, 下乳消肿,利尿通淋

月季花

活血调经, 疏肝解郁

干漆

破血 祛瘀, 杀虫

半夏

法半夏:燥湿

清半夏:化痰, 消痞散结

竹沥半夏:清热化痰

姜半夏: 降逆止呕

生半夏外用

天南星

燥湿化痰, 祛风止痉 ,消肿散结

白附子

燥湿化痰,祛风止痉, 解毒 散结

芥子

温肺祛痰, 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瓜蒌

清肺润燥化痰, 利气宽胸, 消肿散结, 润肠通便

旋覆花

消痰 行水 ,降气 止呕

白前

降气 祛痰 止咳

前胡

降气 祛痰, 宣散风热

礞石

消痰下气 ,平肝镇惊

天竺黄

清热化痰, 清心定惊

桔梗

宣肺,利咽, 祛痰 ,排脓

川贝母

清热化痰, 润肺止咳, 散结消痈

浙贝母

清热化痰,散结消肿

竹茹

清热化痰, 除烦止呕,安胎

竹沥

清热 化痰

昆布

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海藻

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瓦楞子

消痰化瘀,软坚散结, 制酸止痛

海蛤壳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利尿消肿

黄药子

化痰 软坚散结,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海浮石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通淋

苦杏仁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紫苏子

降气化痰,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胖大海

清宣肺气,清肠通便

桑白皮

泄肺平喘,利水消肿

葶苈子

泄肺平喘,利水消肿

百部

润肺止咳, 杀虫灭虱

紫菀

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款冬花

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枇杷叶

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马兜铃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清肠疗痔

白果

敛肺平喘,止带缩尿

洋金花

平喘止咳 ,解痉,定痛

朱砂

镇心安神, 清热解毒

磁石

镇惊安神, 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龙骨

生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

煅用:收敛固涩,收湿敛疮

琥珀

安神定惊, 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珍珠

安神定惊, 明目除翳,解毒敛疮,润肤祛斑

酸枣仁

养心安神, 敛汗

柏子仁

养心安神, 润肠通便,止汗

远志

安神益智, 祛痰开窍 ,消散痈肿

夜交藤

养心 安神,祛风通络

合欢皮

解郁 安神,活血消肿

牡蛎

生用: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软坚散结

煅用:收敛固涩,制酸止痛

赭石

平肝潜阳,重镇 降逆,凉血止血

石决明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珍珠母

平肝潜阳, 清肝 明目 安神定惊,收湿敛疮

蒺藜

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散风止痒

罗布麻叶

平肝清热, 降血压,利水

钩藤

息风止痉 ,清热平肝

天麻

息风止痉,平抑肝阳, 祛风通络

羚羊角

平肝熄风,清肝明目, 凉血解毒

全蝎

息风止痉, 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蜈蚣

息风止痉, 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僵蚕

息风止痉, 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地龙

清热息风, 平喘,通络,利尿

麝香

开窍醒神, 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冰片

开窍醒神, 清热止痛

石菖蒲

开窍宁神, 化湿和胃

苏合香

开窍辟秽,止痛

安息香

开窍辟秽,止痛, 行气活血

党参

补中益气, 生津养血

人参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刺五加

补气健 ,益 强腰,养 安神, 活血通络

西洋参

补气 养阴,清火 生津

太子参

补气生津

黄芪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 托毒生肌 , 利水消肿

白术

补气健脾, 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白扁豆

健脾 化湿,消暑解毒

山药

益气养阴, 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大枣

补中益气, 养血安神, 缓和药性

绞股蓝

健脾益气,祛痰止咳, 清热解毒

甘草

补中益气, 祛痰 止咳 ,解毒缓急止痛 ,缓和药性

蜂蜜

补中缓急,润肺止咳, 滑肠通便 ,解毒

饴糖

补脾益气, 缓急止痛, 润肺止咳

红景天

益气, 平喘,活血通脉

鹿茸

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紫河车

温肾补精, 养血益气

肉苁蓉

补肝肾,益精血, 润肠通便

锁阳

补肾阳,益精血, 润肠通便

海马

补肾助阳, 活血散结,消肿止痛

仙茅

补肾壮阳,强筋壮骨, 祛寒除湿

淫羊藿

补肝肾,强筋骨, 祛风湿

巴戟天

补肝肾,强筋骨, 祛风湿

狗脊

补肝肾,强腰膝, 祛风湿

杜仲

补肝肾,强筋骨, 安胎

续断

补肝肾,行血脉, 续筋骨

骨碎补

补肾,活血,止痛, 续伤

补骨脂

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益智仁

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 摄唾

菟丝子

补肾益阴,固精缩尿,明目,止泻, 安胎,生津

沙苑子

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蛤蚧

气,定喘嗽,助 阳,益精血

冬虫夏草

益肾补肺, 止血化痰

核桃仁

补肾,温肺, 润肠

白芍

养血调经, 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当归

补血活血, 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熟地黄

补血滋阴,补精益髓

龙眼肉

补心脾,益气血, 安心神

何首乌

制用:补益精血

生用:解毒,截疟,润肠通便

阿胶

补血止血, 滋阴润燥

南沙参

清肺养阴, 祛痰,益气

北沙参

养阴清肺, 益胃生津

玉竹

滋阴润肺, 生津养胃

黄精

滋阴润肺, 补脾益气

石斛

养胃生津,滋阴除热,明目 ,强腰

百合

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麦冬

润肺养阴, 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润肠通便

天冬

滋阴降火, 清肺润燥,润肠通便

枸杞子

滋补肝肾,明目, 润肺

楮实子

滋阴益肾,清肝明目, 利尿

女贞子

滋肾补肝, 清虚热, 明目 乌发

墨旱莲

滋阴益肾, 凉血止血

桑葚

滋阴补血, 生津,润肠

龟甲

滋阴潜阳, 益肾健骨养血补心,凉血止血

鳖甲

滋阴潜阳, 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蛤蟆油

补肾益精 ,养阴 润肺

五味子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 滋肾宁心

五倍子

敛肺降火,涩肠固精,

敛汗止血,收湿敛疮

乌梅

敛肺,

炒炭:涩肠,止血

生用:生津,安蛔,

椿皮

清热燥湿, 涩肠,止血,止带, 杀虫

赤石脂

涩肠止泻,止血止带

外用:收湿敛疮生肌

石榴皮

涩肠止泻,止血, 杀虫

诃子

煨用:涩肠

生用:敛肺, 下气,利咽

罂粟壳

蜜炙:敛肺

醋炒:涩肠,止痛

肉豆蔻

涩肠止泻,温中行气

莲子肉

补脾止泻,益肾固精, 止带,养血安神

芡实

补脾 祛湿 ,益肾固精

海螵蛸

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桑螵鞘

固精缩尿,补肾助阳

金樱子

固精缩尿,涩肠止泻,固崩止带

覆盆子

益肾,固精,缩尿,明目

山茱萸

补益肝肾,收敛固脱

浮小麦

益气,除热止汗

麻黄根

收敛止汗

糯稻根

止汗退热,益胃生津

常山

涌吐, 痰饮 ,截疟

瓜蒂

内服:涌吐 热痰, 宿食

外用:研末吹鼻,引去湿热

藜芦

涌吐风痰,杀虫疗癣

雄黄

外用:解毒,杀虫

内服: 燥湿祛痰,截疟定惊

硫磺

外用:解毒,杀虫止痒

内服: 补火助阳 通便

蛇床子

燥湿祛风, 杀虫止痒, 温肾壮阳

轻粉

外用:杀虫,攻毒,敛疮;

内服: 祛痰消积,逐水通便

白矾

外用:解毒杀虫, 燥湿 止痒

内服: 止血止泻,清热消痰

露蜂房

攻毒杀虫, 祛风止痛

铅丹

外用:拔毒止痒,敛疮生肌

内服: 坠痰镇惊,攻毒截疟

土荆皮

杀虫, 疗癣,止痒 (唯作外用)

斑蝥

攻毒蚀疮, 破血逐淤,散结消症

吡石

外用:蚀疮去腐

内服: 祛痰平喘,截疟

升药

拔毒去腐

蟾酥

解毒 消肿,止痛, 开窍醒神

马钱子

散结消肿, 通络 止痛

儿茶

收湿敛疮,生肌 止血,活血止痛,清肺化痰

炉甘石

明目 去翳,收湿生肌

硼砂

外用:清热解毒

内服:清肺化痰

大蒜

解毒,消肿,杀虫,止痢

猫爪草

化痰散结,解毒消肿

毛茛

发泡 止痛,攻毒杀虫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学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因为一个人所学的知识和观念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若米知识关于地龙的功效介绍就到这里,希望能帮你解决当下的烦恼。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2g.com/jiankang/171802.html

作者: 若米知识

若米知识为您提供最全面的生活百科网站大全,主要为您提供数码、汽车、财经、美食、财经、科技、健康、教育、创业、电商、影视、百科等资讯信息,在这里可以找到您所需的答案,解决您所困惑的问题。
中药玄参的功效和主治是什么
减肥计算器ios__减肥计算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