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米知识 > 创业 > 60岁创业好干嘛!60岁创业的真实案例

60岁创业好干嘛!60岁创业的真实案例

导读60岁算什么?俏江南创始人张兰不惧年龄的压力,重新开始创业优质回答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人的本能就是吃。 也正是因为我们这种热爱 美食 的态度,使得餐饮行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今天若米知识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60岁创业好干嘛,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60岁算什么?俏江南创始人张兰不惧年龄的压力,重新开始创业

60岁算什么?俏江南创始人张兰不惧年龄的压力,重新开始创业

优质回答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人的本能就是吃。 也正是因为我们这种热爱 美食 的态度,使得餐饮行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不少创业者也是看到了餐饮行业的发展前景,纷纷投资餐饮行业。

但当自己真正地接触到了这个行业之后,就会发现原来餐饮行业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不少人因为餐饮行业的投资失败而变得一塌糊涂,甚至必须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名声大噪的餐饮巨头,也会因为一个操作失误而失去自己一手创办的餐饮企业。

中国餐饮第一女强人张兰便经历了这样的事情,因为一次决策失误,导致失去了自己一手打造的餐饮品牌“俏江南”。 这次失误,也被写进了不少的商业教科书当中,成为了一个典型的餐饮行业,创业失败案例。

刚提到张兰这个名字的时候,大家可能都会觉得陌生,似乎并没有听过这个人的名字。但提到女明星大S和富二代汪小菲,大家可能就比较熟知了。 而张兰便是是汪小菲的母亲,大S的婆婆。

汪小菲之所以能够成为富二代,背后的依仗便是他的母亲张兰。 回顾张兰的创业历程,可以说是非常的坎坷波折,但这其中又包括了很多勇于放弃的精神。

张兰出生于1958年,在他一出生的时候,父母就已经离婚了,而年幼的张兰便交给了外祖母外祖父进行抚养。 但没过几年,外祖父就因病去世,张兰也跟随母亲改嫁,与继父一起生活。

在母亲的新家庭当中,继父对待他并不好 。在小小的年纪,张兰就已经开始承担家庭的负担,也因为这样的童年经历,让张兰造就了一生果敢坚韧的性格,这也为她之后的创业打下基础。

在15岁时,张兰独自一人离开了母亲的新家庭,坐着火车一路逃到了外祖母家。 之后张兰便在北京安定下来,在学习当中将来认真且刻苦,最终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理工大学。

在大学当中,张兰便遇见了汪则翰也就是汪小菲的父亲。 很快两人便坠入爱河之中,在张兰大学毕业后的一年,便生下了汪小菲。原本张兰的生活已经恢复平静,家庭也十分温馨。

但这对于从小就被背负家庭负担的张兰来说,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在张兰31岁那年她前往加拿大投奔了舅舅 。远在异国他乡,却没有任何技术傍身,她也只能从最基础的餐厅洗碗工做起。

因为工作比较辛苦,张兰也得到了一笔不菲的收入。这个时候她已经意识到在国外帮别人洗盘子并不是长久之计,在两年之后,张兰便起身回到北京。

用自己在加拿大赚到的钱开到了自己的第1家饭店——阿兰酒家 。从这个时候开始,张兰的创业意愿也越来越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当中,她凭借自己的能力在餐饮行业也打出了名声。

在1999年,张兰下定决心要为自己打造一个餐饮品牌,这个品牌便是我们所熟知的俏江南。在俏江南创立之初,就已经设定目标: 要成为高端中餐餐饮品牌,向国际化迈进。

在之后的几年当中,俏江南的发展非常不错。 而在2008年,俏江南也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当时在全国共开设了88家分店,还成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唯一指定的中餐供应商。

而如今的俏江南,也没有了之前那样如此之大的影响力,张兰本人也逐渐失去了对于俏江南的控制权。 主要的原因就是在2008年俏江南门店扩张之际,因为资金紧张造成资金链断裂。

当时张兰也迫不得已,继续寻找其他的投资商。为了能够缓解自己的经济压力,张兰与投行签订对赌协议,承诺俏江南将在2012年底成功上市。

我们知道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自然俏江南的上市之路也异常艰辛。 在2012年,国家正式出台了政策,直接阻断了餐饮行业的上市之路。后来张兰还尝试在香港上市,最终结果都失败了。

为了能够拿回大笔资金,张兰也只能被迫出售俏江南股份。在短短的4年时间当中,张兰从说一不二的一把手到退出董事会,俏江南也直接改朝换代。 这位国内第一女强人的称号也逐渐没落,张兰似乎也慢慢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之中。

现在的张兰已经60多岁了,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 张兰凭借着坚韧的性格,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创业之路,再次出发实现自己的再次创业梦想。

在一次网络直播当中,张兰面对镜头表示自己已经直播了一个多月,直播的目标是在一年之内达到1亿人次的粉丝。 这个目标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可完成的梦想,但张兰却对此信心满满。

在某个短视频直播平台上,张兰一人就开了三个账号,采用视频矩阵的方式迅速吸粉,达到快速涨粉的目的。在张兰的视频账号当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她的个人简介, 写的是俏江南集团创始人。

在张兰的这三个视频账号当中,有两个包含“俏”字。 这样是不是也在预示着张兰对于俏江南还有深深的留恋呢?但俏江南对于张兰来说也已经成为了往事,虽然留恋但不可挽回。

张兰自己一手创办了俏江南,最终因为决策失误导致丧失掉了所有在俏江南的控股权,被迫被踢出局。 甚至一度成为了中国餐饮行业的反面教材,光是这一点也让人觉得非常可惜。

不过老话常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当然,即便是创业失败,但她的身价预估值也在上亿元。 作为年过60的老人,本应该享受天伦之乐,但仍然在视频平台狂揽粉丝,这是为何?

在后面的一次直播当中,张兰也透露她和儿子汪小菲正在打造新的品牌“麻六记”。 这个新品牌也准备走高端中餐路线,比较巧合的是麻六记的第1家门店开在了北京国贸,第1家俏江南门店也是开在了北京国贸。

张兰的这一举动,似乎也在说明自己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 不过在这一次,张兰的做法似乎变得更加成熟了,也拥有了一定的资本思维。 种种情况表明,张兰已经对于基本有所掌握,避免了出现俏江南之前会遇到的问题。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北京麻六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注册资本为800万。 这家公司是一位叫宋娜的人担任董事长,汪小菲在其中只担任的董事与职务,而张兰却没有任何职位,也没有任何股份。

张兰的这两次创业都餐饮行业有关,如今俏江南已经与张兰分道扬镳,而麻六记未来的发展如何还有待考量。 不过通过张兰的种种行为也歧视餐饮行业,进行融资时需要谨慎对待。

融资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企业发展会更上一层楼,而利用不好,又会造成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尴尬局面。 不少企业家也正是因为不了解融资的规则导致脱离自己的创始品牌。

当初为了俏江南能够融资上市,张兰引进了鼎晖创投的2亿元投资, 占据俏江南10.55%的总股资本。 为此双方还签订了挂钩IPO对赌协议,上市也成为了双方的共同目标。

在2011年,俏江南试图 通过A股进行上市 ,却无缘A股。2012年,张兰变更国籍,为了奔赴香港上市而铺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在2014年俏江南易主,CVC收购俏江南,从而获得了控股权。

在北京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的《执行裁定书》当中,已经明确裁定了,将冻结查封被申请人俏江南名下的 72个商标专用权 。商标专用权都已经被冻结了,足以见得张兰在这次融资当中遇到的问题。

张兰在俏江南股权层面的控制权已经出现了问题,而在股权控制权当中,又包括了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两个方面。 在绝对控股权当中,创始人要持股达到67%,才能让公司的决策权掌握在自己手上,至少也要达到控股51%。

不少企业在上市的过程中可能都会出现融资的问题,而根据市场情景来看,如果企业出现融资问题,可以通过知识产权作为质押贷款。 在企业注册资本当中,无形的资产比重也可高达70%。

但在当时谁也没有预想到这一问题,这也足以说明,餐饮企业在进行融资时,可能会遇到不少问题。 要做大做强,上市是需要经历的过程,但对于决策一定要时刻注意避免出现失误,也不要盲目地扩张。

张兰在退休的年龄阶段还能重新创业,这一件事情确实很值得人敬佩,这也是当代年轻人可以学习的榜样之一。 不过在张兰的身上也充分提醒了我们一件事情:不要和投资机构签订对赌协议,如果经验不足很容易就会被投资机构算计,最终导致出局。

张兰在经历了人生创业低谷之后,再次决心从事餐饮行业,单凭这个勇气来说,就很值得人尊敬。在60多岁的年龄还坚持自主创业,十分令人敬佩。 未来张兰的创业之路会如何,那就需要时间来进行证明了,接下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成功创业的案例

优质回答作为小概率的创业成功背后的机制和因素究竟如何,创业者能力在创业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成功创业的案例相关 文章 。

案例1:蒙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的励志 创业 故事

牛根生,从事乳业27年。2004年底,牛根生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成为“中国捐股第一人”、“全球华人捐股第一人”。牛根生于1999年创办蒙牛乳业,在“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困境下开拓进取,使现在的蒙牛“一有全球样板工厂,二有国际示范牧场,三有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 。

1978年 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 1983年 任内蒙古伊利集团(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厂长 1992年 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 1998年底 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 。

1999年至今 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 牛根生获得的荣誉有:“ 2002年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之一)”;“2002年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2003年中国企业新领袖”;2003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4年 “中国策划最高奖”等。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自然人出资,采取发起设立方式于 1999年8月成立。目前,公司属于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从成立至今的短短几年时间内,蒙牛的业务收入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已经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2位。

《第一 财经 日报》采访

尽管也许有着不为外人所知的隐情,但牛根生和郑俊怀,这对曾经同事多年,又打过多年“擂台”的欢喜冤家,在财富面前的态度却有着很大的不同:郑俊怀似乎要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来,而牛根生则把本来属于自己的财富拿了出去。

近期,牛根生发起了“老牛基金会”,牛根生透露,基金会已经在呼和浩特注册。成员除他之外,还有奶协、政府官员、蒙牛中层领导,但在三年之内,其他机构和人只能向基金会提供最多1元人民币的资金。目前主要资金是牛根生2003年股红的51%,大概有300多万元人民币。

2015年12月18日下午,《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蒙牛集团总部独家与牛根生进行了2个多小时的交谈。其办公室比较简单,最突出的特点是“牛”多,三个牛造型的工艺品,三张“牛”图片摆在屋内。

作出决定很难

问:作出建立基金会决定的过程容易吗

牛根生:2002年年底,我就在考虑这件事情,那是一个很难的过程,几经反复。在那个时候,我还静下心来看了一段时间的书,看得最多的是老子的《道德经》。2003年年底,开始运作这件事情。但在作出这个决定后的一年中,我体验到了一生中都没有体验过的快乐,一种超越的快乐(说到这时,牛快速松开了领带)。我现在心里也很踏实,不担心别人的恐吓,也没有了别人对我疯狂追求财富的误解,孩子找对象也就真实了。

问:您的家人是否同意呢

牛根生:现在我的夫人和两个孩子已经在 协议书 上签了字,但当2003年年底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他们时,家人、亲戚都很矛盾。在我们家,同意倒是都同意,只是认识深浅的问题。

问:你已经排在富豪榜上了,可听说您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富人,为什么

牛根生:在创立蒙牛之前,我还觉得自己是个富人,那时拥有由伊利股票变现得来的100多万元,在内蒙,我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了。但现在,我却欠着200多万元的外债。至于我拥有的股份,完全只是一个数字,我可能一辈子也花不到,因为在极其敏感的香港股市,我可能一辈子也不敢把股票变现,因为这对企业股价有着非常不好的影响。我为什么要让那个数字拴我一辈子

问:您希望您的企业家朋友和同事也效仿您吗,他们对您的做法怎么看

牛根生: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不过说实话,这样做确实有难度,甚至我的同事和下属都有不同看法。

中层都有“接班人”

问:您觉得这样做对您企业的长久健康运行有什么益处

牛根生: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小的时候,我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我的钱给大家花,小伙伴就听我的话,办点“坏事”也听我的话。

食品行业本身是高风险行业,像我们这样一个不到7年的企业,必须在竞争 方法 、 措施 上有新突破,在管理制度上有新突破。国外该有的我应该有,他没有的,我们也应该有。设立老牛基金会就是这样一个为了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突破。

对新的董事长、CEO而言,他不仅得到该得的福利,还可以拿到经营上的最高奖。按照基金会章程:在我不再担任董事长后,属于我的不到10%的股份的表决权,将由下任董事长继承行使,他同时还将对基金拥有支配权,以及基金会给予的最大份额的奖励。不仅有话语权,还有分配权,这肯定能够吸引优秀的经营人才,谁能给你这么多

问:您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打造百年蒙牛吗

牛根生:当然不是,不过我确实想不出更好的方法。

问:打造百年蒙牛,仅凭此就能高枕无忧了吗您还有其他想法吗

牛根生:仅靠这是远远不够的, 其它 事情如果做了之后,再多做一点就很可能让蒙牛更健康啊。

问:您成立基金会的最大目的是想让蒙牛健康的发展,那么您在接班人问题上是否有过考虑呢

牛根生:当然考虑过,我们中层经理干部都有接班人,一般来说有两三个,两个接班人在我们的企业中,已经确定且告诉本人,另外一个是不确定的,准备“空降“;董事长的接班人在2002年就已经确定,人选就在我的副总中间。

案例2:金鹏一号西红柿培育的故事,“超级倒霉蛋”终成千万富翁

永不言败:“超级倒霉蛋”终成千万富翁

“倒霉蛋”王建人,种西瓜西瓜降价,种卷心菜菜不结心,跑运输遭遇车祸,养牲畜都得瘟疫。但是上帝不会让一个人永远倒霉,幸运降临的时候,倒霉蛋变成了千万富翁。

1950年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栎阳镇朝邑村的王建人,1995年,看见别人种西瓜很赚钱,王建人也想种西瓜。下定决心后,他一下子承包了十多亩 地。为了把西瓜种好,王建人干脆住到了瓜地里。浇水,施肥,锄草,干得热火朝天。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今年的西瓜一定要丰收,一定要让村里人对自己刮目相 看,不能让他们再耻笑自己了!

可惜“倒霉蛋”就是“倒霉蛋”。这一年王建人辛勤劳作,西瓜产量确实很高,亩产高达五千多公斤。然而,这一年西瓜大丰收的却不止他一人,结果当地瓜价 便宜到几分钱一公斤,一个五六公斤的西瓜才卖两三角钱!王建人每亩地投资在600元,而卖完西瓜后一算账,他一亩地的收益却不到200元!妻子张静一 气之下,干脆用铁锹把地里剩下的西瓜全砸了个稀烂。

第二年,王建人又想种卷心菜,父母和妻子坚决反对,王建人声泪俱下地说:“有句话不是叫天道酬勤吗一个人倒霉总该有个终点吧我就不相信年年倒霉的 都是我!”王建人执著的信念再次打动了亲人,于是他又种了17亩地的卷心菜。为了这17亩卷心菜,王建人同样没少吃苦。然而令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一 年天却大旱,卷心菜根本不结心,只长了一些烂叶子,喂猪猪都不吃。王建人再一次成了远近闻名的笑柄。

王建人颓然说:“那……那我改行跑运输总可以吧”因为当时农村的市场已经搞活,当地农村农副产品和农业生产物资买进卖出频繁,而当地承担运输的车辆很少,跑运输应该很有前途。所以,王建人随后贷款1万元买了一辆农用三轮车,准备大干一番。

然而,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1997年10月的一天早上,王建人带客户到县城拉建材,没想到车行到半路却出了车祸,连人带车掉进了一个排水渠里。王 建人命大,没事,客户却当场死亡。这还不够,仅仅过了一个多月,王建人再一次遭遇意外,将一个骑自行车的老人撞到了一棵大树上。王建人哭着对老人大喊: “老爷子,你千万别死呀!”老爷子说:“我也不想死,可我恐怕不行了。”说完,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两次撞死人,王建人一下子赔进去7万多元。

1998年开春,在一家人的反对声中,王建人又借了2000元高利贷,买回来100多头小猪准备 饲养 。没想到,王建人刚把猪买回来,当地就爆发了一种叫“蓝耳病”的猪疫,结果王建人买的小猪很快就死得只剩下两头了。

随后红眼的王建人又借了5000元高利贷,买了7000多只小鸡,还给鸡建了3间房舍,开始养鸡。但是邪了门,从他把小鸡买回来的第10天起,小 鸡就开始死,并且死得越来越多,刚开始用手拿着朝外扔,到后来竟用竹篮提着朝外倒,再后来干脆就地埋掉……王建人真是欲哭无泪。

从此,好多人见了王建人都躲着他,生怕他身上的晦气传染给自己,甚至连要账的见了王建人都说:“我得坐得离你远点,小心钱没要着反而惹一身晦气。”

心不死,老天终于开了眼

1998年6月,走投无路的王建人来到北京,投奔北京一个开服装厂的亲戚。没想到,王建人刚到亲戚家不久,这个亲戚偷税漏税的事情就被税务局给查了出来,被罚了10多万元。亲戚郁闷之下,把气全撒在了王建人的身上:“都是你,给我带来了晦气!”王建人自觉没趣,悄然地离开了亲戚家。

1998年8月,王建人碰到一个来北京推销西红柿种子的客商,这个客商让王建人帮他在老家联系一些农户,替他繁育西红柿种子,王建人欣然同意了。

王建人跑了一趟有中国农业科学城之称的杨陵,从杨陵农科城得到的消息让王建人大受鼓舞:繁育西红柿种子的利润的确很高。王建人突然想到,自己为什么不 向高素质的专家请教一下呢于是,王建人专程向临潼区种子公司的经理李晓东及杨陵农科院的一些专家求助。结果王建人顽强不屈的精神,感动了李晓东经理和农 科院专家。李晓东经理当即答应赞助王建人20多万元,作为培育优良西红柿品种的经费。并且肯定地告诉王建人,如果他失败,这些钱一分钱都不让他还!

上帝不会让一个人永远倒霉下去!经过了数次失败以后,幸运之神终于向王建人露出了笑脸。1998年12月,王建人和李晓东就培育优良西红柿品种一事签订了协议。和李晓东签完协议的那一刻,王建人喜极而泣。

其实李晓东早有研究优良西红柿种子的想法。李晓东深知,这几年国际上优良西红柿品种一直走俏,价格昂贵,利润很高,一些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培育 出来的西红柿种子质量不合格,导致 种植 户减产甚至绝收。当王建人不断地找他的时候,他发现王建人虽然霉运不断,身上却有股永不言败的精神,难能可贵!

王建人对西红柿种子的研发一窍不通,他就一次又一次地跑图书馆,成百次地朝西北农业科技大学跑;他还十下广东,感动了华南农业大学的著名教授吴靖华,吴教授亲自来到王建人的田间地头,为王建人作辅导。

然而,一年多下来,王建人培育出来的西红柿都不达标。1999年年底的一天,王建人惭愧地问李晓东:“怎么办,明年还干不干”李晓东斩钉截铁地对王建人说:“干,怎么不干我还是老话,相信你一定会把这件事干成!”一句话,让王建人热泪盈眶。

2000年7月,王建人自己培育的西红柿品种“金鹏一号”终于成功了!由他的优质种子培育出的西红柿长得足有一米多高,棵株大,结实多,颜色艳,味道极佳!最终在山东寿光蔬菜种植基地一炮打响!

看着当地农民蜂拥而至,排队抢购;听着订购电话响个不停,此起彼伏,妻子张静一边忙得团团转,一边幸福得流眼泪,嘴里一个劲地说:“几十年了啊,老天总算开眼了!”事终成,倒霉蛋成大富翁

在一片祝贺声中,王建人也哭了,他似乎要把身上的晦气全部哭走!哭够了,他拿起电话打给李晓东,激动地说:“你,太你了,没有你的支持,我绝 对培育不出‘金鹏一号’。”李晓东笑着在电话里说:“不是我想支持你,而是你身上的那股疯狂的干事劲头感染了我,不支持你都不行啊!”

在第一次成功的鼓励下,王建人紧接着又培育出了“金鹏二号”。成功后,王建人在吴靖华教授的建议下,又在全国第一个搞起了“大棚西红柿育种”。

良好的口碑带来了极好的经济效益,王建人培育的“金鹏系列”远销东南亚、西欧等国家。从2001年开始,王建人每年的收入都在100万元。

2002年,王建人为父母盖了一座新房,又为自己盖了一幢小别墅,里边不仅装修豪华,而且现代化设备,包括通信、取暖和健身等一应俱全。

同年10月,王建人到西安汽车城花了30多万元买了一辆“本田”小轿车,并且给自己配了一名专职司机。2004年,王建人又在有“中国飞机城”之称的西安市阎良区花40多万元买了一套高档住房。

这一年,因为王建人在西红柿种子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他先后被评为西安市劳模和陕西省劳模,并受到了陕西省省长的接见。

2005年,王建人带着全家到东南亚和欧洲旅游,玩遍了当地的风景名胜。家乡人真没想到,昔日的“超级倒霉蛋”王建人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大家一改 对他的态度,有什么事都愿意找他帮忙。王建人也从不拒绝,对大家有求必应。从2001年起到2006年年底,王建人单借给乡亲们的钱就达20多万元。

2006年,大伙儿又连推带搡地让王建人当上了临潼区栎阳镇朝邑村的党支部书记。王建人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就不怕我把咱们村子变成倒霉村”大伙儿大声笑着说:“不怕!你现在时来运转了,吉星高照,跟着你有福享!”

王建人当上朝邑村的党支部书记后,为家乡办了许多好事。2007年农历正月初一,村民们敲着锣打着鼓扭着秧歌来为王建人拜年,王建人高兴地说:“大家以后别这样做了,大家只要不再给我贴大字报,不再让小孩给我编 顺口溜 ,我就已经非常高兴了!”

王守义60岁创业,坦言上市就是圈钱,年营收破23.4亿

优质回答王守义十三香和老干妈一样是很多人从小吃到大的东西,人们都知道它的商标就是创始人王守义,但却很少有人清楚,十三香在他创业前其实就已经有了非常悠久的 历史 ,而王守义下决心作出改变的那年已经是60岁了。

王守义十三香是典型的家族配方,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刚刚接手秘方的王守义一直延续着老祖宗的路子做香料,然而,工厂兴起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让原本就面临动荡的香料行业始终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到了王守义60岁时,眼看国内经济终于逐渐恢复到了一个适合产业发展的环境,加上亲戚朋友对于他的劝说,一向保守的王守义终于花钱开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家铺子。

相比较其他的香料品牌,王守义十三香其实远远不止13种香料,而是王守义本人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重新研发和钻研出来的包含20多种香料的调味品,这从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了王守义在香料领域的强大天赋。

就这样,十三香靠着独特的宣传以及国人“民以食为天”的魅力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如今已经拓展除了超过200多种产品,几乎可以说是调味品界当之无愧的“帝王”。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创立37年的十三香至今依旧不上市不贷款。

据澎湃新闻报道,十三香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独特的配方,而且还在于很多企业想都不敢想的价格配置,因为它至今为止的生产成本就被控制得非常严格,据说毛利仅有8毛一盒,而创办时,利润更是只有5分钱,正是由于这样的“廉价”和坚持。创办不过数年的十三香,在98年就实现了4亿的营收19年更是已经高达23.4亿,这一方面是企业成本控制的好,另一方面实际上也与这个60岁出来创业的公司创始人有直接的关系。

相比较国内其他的创业案例,王守义完全可以说是保守的典型,不仅自己专心致志的做调味品,拒绝企业贷款以及各种浮夸的营销模式,哪怕是在死前也严厉的要求自己的子女,接手企业后绝对不要进行“圈钱式”运作,也就是目前很多企业的买地建厂、上市、卖地、“经营不善”跑路的“一条龙”操作。

正是因为独属于60岁创业的中老年人的固执和坚持,王守义十三香才能凭借着自己结实的产品,长期保持着同样的味道并且在市场上拥有始终不变的声誉。

不过这也带来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王守义这个名字和十三香已经彻底捆绑在了一起无法分开。这家企业的实际控制人王银良也就是王守义的儿子一直以来都遵循着父亲的坚持不对公司的经营做太大的改变,但同时也在试图 探索 更多的产品,前前后后经历了有近200多次新品研发,然而这些尝试无一例外都失败了,一家做单一品牌的公司在当前的经济格局下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王守义十三香的扩大和发展与打假尤其脱不开关系,从这个牌子也就是“兴隆堂”在80年代火起来后,王守义以及后辈就没有停止过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

王守义去世之后,整个国内的调味品市场都开始风起云涌,纷纷想着能否从十三香的产业中分一杯羹,但王银良不仅强有力的维持着父亲的企业,同时尤其专注于打假,甚至为此设置了“打假办”,而其目前在打假方面的投入已经达到了2000多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打假之所以能够成功,与企业始终坚持极低利润的做法也有很大的关系,想要仿制就必须要有近似的调味料和配方,如果没有建立起一个足够强大的生产线,那么就一定会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而且无论是人力和物力成本都不会比当前机械化的生产要低多少,也就是说哪怕打价格战,王守义可能都会是业界顶尖的存在。

报道指出,在这数十年的发展中,为了维护父亲的品牌,王银良已经将企业内所有试图剥离甚至是分裂的亲戚请了出去,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科学的决策管理机制通过数次企业改革渐渐成型,现在的王守义十三香毫无疑问已经是一个汇聚了电商和现代化工业生产线的调味品企业。

不过从王守义十三香当前的继承人来看,这家企业面临的问题也正是由于创始人带来的强大影响力。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这套用在王守义家中或许并不是虚言,但造成这一问题的并不是王守义的儿子或者是孙子,而是产品。

当前电商产业的发达已经开始不断的冲击十三香这个品牌,因为人们的选择不断增多,但同时对于调味品的筛选也更加“懒惰”,喜欢成品半成品的人变多了,愿意自己做饭的人变少了,十三香作为调味料也就更多用在饭店产品上,然而即便是饭店,激烈的竞争也开始不断要求他们降低成本。

作为企业掌门人,王守义的孙子王太白原本是个纨绔子弟,在英国留学时认为房地产才是发展的前途所在,并且大量炒房,结果最终还是亏了几千万,不得不回国,直到第2次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都扔进了房地产中才勉强赚得一个多亿后,王太白终于开始正视起了家族企业,按照自己的方式遵循着爷爷“不上市不贷款”的经营原则。

按照严格的标准和精湛的现代化工艺,王守义十三香在调料界的地位至今依旧无人能够撼动,但生产方式和人们的口味变化却让十三香渐渐没有了以前的光彩,很多人都认为它可能无法长期“香”下去,成于十三香的品牌现在也陷于十三香的困境中。

目前来看,王银良和王太白这些继承王守义企业的人正在试图通过电商产业将13香推广到海外,除了始终坚持属于创始人和企业创新的道路,电商产业也是这家公司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去品牌的打造可以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和过硬的产品质量,现在就必须要加上信息化的传递方式。

不少年轻人实际上已经不认识十三香这个品牌了,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但可以相信的是,当前继承这家企业的王家后辈们除了有长辈的坚持和“固执”,也同样懂得创新和发展,希望驻马店市的那个“兴隆堂”的牌坊式大门还能长期持续下去。

60岁算什么?俏江南创始人张兰不惧年龄压力,重新开始创业

优质回答人们对于张兰这个名字可能比较陌生,或者大家熟知张兰也是因为她的另一重身份——女明星大S的婆婆。当年张兰的儿子汪小菲与大S的奢华婚礼可谓轰动一时,而富二代汪小菲的依仗便是他的母亲张兰。

那么,张兰又是如何白手起家的呢?又是如何几经挫折,永不放弃的呢?张兰身上身为一名企业家应有的决断与魄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1958年出生的张兰,刚一出生父母就已经离婚了,无人照料的张兰因此被托付给了姥姥姥爷家。

可惜好景不长,姥爷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张兰随后由于母亲的再嫁,与其继父生活在了一起。然而继父对待张兰并不好,要求过多。

小小年纪的张兰从小就开始过多地承担了家庭的负担。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童年经历,造就了张兰更加坚韧与果决的性格特征。

15岁的张兰试图逃离自己的继父家,坐着火车逃到了生活在北京的姥姥家,最后张兰在北京生活了下来。

学习认真且刻苦的张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理工大学,在上大学的日子里,张兰遇见了汪则翰,随即两人就步入爱河在一起了。

两人后来正式结婚,在大学毕业后一年,23岁的张兰就生下了大家都熟知的汪小菲。

也许这样温馨而又平静的生活是很多人都很向往的,可能不会大富大贵,但也绝对吃穿不愁。但这对于从小就敢于往外闯的张兰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最终张兰不甘于拥有这样波澜不惊,毫无起伏的生活。

在她31岁那年,张兰投奔了远在加拿大的舅舅。然而身在异国他乡的张兰只能从最没有技术含量的餐厅洗碗工做起,从早干到晚,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也正是这段高强度的工作,给张兰积累到了一定的启动资金。

明白在国外洗盘子始终不是长久之计的张兰,在两年后就又回到了北京。用在国外赚取到了原始资金开办了自己的第一家饭店——阿兰酒家。张兰不辞辛苦,亲力亲为,几年后饭店就扩张出了好几家。

1999年,张兰决定打造自己的餐饮品牌,并把这个品牌命名为“俏江南”。“俏江南”的立足点便是要做高端的中餐餐饮品牌,不仅要全国化,还要国际化。

张兰也确实朝着这一目标在不断努力,“俏江南”的巅峰时期是在2008年,当时在全国有88家分店,为此还成功开了家极具奢华的会所。“俏江南”还凭借自己的影响力成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唯一中餐供应商。

那时的汪小菲也正好从国外学成归国,春风得意的张兰便让儿子开始接手自己的企业。

可如今的“俏江南”不仅没有了巨大的影响力,张兰还失去了对俏江南的控制权。起因在于正是2008年门店的迅速扩张,“俏江南”的资金紧张,资金链断裂,为此张兰不得不寻找其他的投资商。

很显然投资商不是做慈善的,是为了获取利益的,张兰为了缓解资金压力,与投行签订了对赌协议,要求“俏江南”必须在2012年年底前成功上市,然而2008年众所周知,时值全球金融危机,上市申请举步维艰。

2012年底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更是阻断了餐饮行业里IPO企业的上市之路,张兰曾经试图在国内或者香港上市,都惨遭失败,不得不触发了对赌协议。

投行要求收回自己所投资金额的两倍,但张兰根本不可能拿得出这么大一笔资金,于是张兰只能出售自己手中关于俏江南的股份,从此失去了控股权。

之后的短短几年,张兰更是退出了董事会,“俏江南”也随之改朝换代,不属于张兰了。

但失去了“俏江南”的张兰并没有放弃卷土重来的机会,62岁的张兰不服输,重新进军餐饮业,与自己的儿子汪小菲重新又在北京国贸开了一家餐饮店,名叫“麻六记”,很受欢迎。之后张兰又成立了一家只做餐饮投资的私募基金“易基金”,打算以资本的方式,投资的眼光发掘新的餐饮龙头企业。

现在的张兰在经历了低谷之后,决心继续深耕餐饮行业,平时有时间就与儿子汪小菲做做直播,分享自己一些关于做菜的心得体会,或者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仍然以六十多岁的年纪坚持自己的创业之路,可以说是勇气与魄力并存。

用媒体思维全网覆盖,让产品销售慕名而来!

未来所有的商业竞争,都会聚焦在媒体传播上。一家公司或一个老板,如果媒体思维短缺,注定会提前败下阵来。

请记住:没有传播度,就没有认知度;没有认知度,就没有美誉度;没有美誉度,何来知名度!

创立天堂伞业的王斌章,60岁才开始创业时,手里只有2000块钱

优质回答 都说成名需趁早,创业趁年少。

但是,这世上还是有很多,年轻时候默默无闻,等到了年迈时,才勇敢走出去,继而功成名就的例子。

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以60岁高龄,打造出“天堂伞”这个品牌的王斌章,王老先生了。

王斌章大半辈子的人生,都属于平凡。

他没有高深的学历,也没有显赫的家庭,甚至除了做伞的手艺外,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

就像是绝大多数出生于新中国建立前夕的人一样,王斌章熬过艰难的童年时期,经历过 社会 和人生的重大变革,成年后走进工厂,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度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

到1980年,已经55岁的王斌章,谨慎、沉稳了一辈子,临退休了,却由于一次机械故障,被失控的动力机转轮卷走。当时他被远远地甩了出去,摔得昏迷了整整7天7夜。

最后醒来时,虽然身体上没有留下太多伤势,但经历过生死的考验,心理上总是有了变化。

4年后,即将60岁的王斌章被办理了退休,工作单位的老领导都知道他因公受伤的事情,所以都很想让这个为厂子奉献一辈子的老人,能够尽早轻松下来。虽然王斌章还想要继续发光发热,但是也拗不过领导的一番好意。

只不过,“死过一次”的他,却不甘心此生剩下的岁月,就这么闲散地熬过去。

所幸,王斌章在此前工作的雨伞厂中,学到了一手高超的制伞手艺。于是他不顾家人反对,刚刚退了休,就带着2000块钱的微薄积蓄,自己办起了一家雨伞厂。

说是雨伞厂,其实也就是一个小小的工坊。不过在王斌章半辈子的知识积累下,这家小工坊,却有着大厂都羡慕的技术实力。

原先在工厂中,他就是负责设计生产制伞设备的。如今自己创业了,他倾尽所有调教出来的生产设备,凭借着高超的科学性和精密程度,甚至吸引了上海飞机制造厂的工程师前来参观。

靠着这一手技术,他做出来的雨伞要比市面上绝大部分的伞都要坚固耐用。而且他对于自己的产品有着清醒的认知,在当时绝大多数雨伞都粗制滥造的大环境下,自己做出来的伞绝对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因此,第一批做出来的20把雨伞,哪怕价格卖到了7块钱,也很快就被售卖一空。要知道,当时的雨伞价格,最贵也就2块钱左右,大部分能卖到1块钱,已经算是质量优异了。

由此,天堂伞的名字正式传扬出去,王斌章的2000块投资,也很快得到了千百倍的回报。

只是一帆风顺了没几年,成群的麻烦就找上门来了。

90年代的中国,到处都是山寨工厂。

但凡有点名声的商品,都会遭到他们的毒手,可以说,很多红极一时的东西,之所以到如今销声匿迹,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被山寨货搞臭了名声、抢走了销量。

远比一般雨伞更优质的天堂伞,自然也没能例外。

1996年天堂伞研发了著名的“防紫外线工艺处理技术”,立刻将同行的产品远远甩在身后,当年的销售量直接破亿。然后,全国各地的假冒山寨产品就雨后春笋般,疯狂地冒出头来。

此后的一年时间,假天堂伞肆虐全国市场,铺天盖地的山寨工厂就像一群饿极了的蚊子,疯狂地趴在这个品牌商吸血。如果不能及时遏制住这个势头,故意卖低价的假货,迟早会把真货挤出市场,到时候,天堂伞就算是彻底完了。

前所未有的危机让王斌章如坐针毡,他尝试了很多方式都收效甚微,最后,宽厚的本性让他发现了问题的关键。那就是卖假货的人,并不是想要天堂伞死掉,而是看着别人吃肉,自己也嫉妒地想凑上前喝几口汤。

找到问题的关键,接下来就好办了。不就是眼红天堂伞的红火生意嘛,那直接把真货发给你,你当我的经销商,大家一起赚正经的钱,不比提心吊胆地卖假货更强吗?

就这样,王斌章招安了绝大多数卖假货的商户,再配合工商部门的严厉打击,很快就把这一轮生死危机熬过去了。

如今,天堂伞业已经在全国拥有了31家分公司,业务范围覆盖整个中国。看着天眼查里面的数据,如果已经去世的王斌章老先生天上有灵,一定也会觉得欣慰吧。

从2000块钱,到如今每年销售额高达20多亿元,这也证明了,只要是有实力,年龄根本不是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

真实的普通的创业故事

优质回答关于真实的普通的创业故事有哪些呢只有创业资本能正常地从投资的项目中退出并获得高额利润,才能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创业资本市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真实的普通的创业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真实的普通的创业故事篇一:种植黑花生不赚钱就种中药材的故事

“这几天天气好,有利于烘干,正好可以把我的栝楼都收了。”近日,记者在河北省安国市采访时,遇到了正去地里收栝楼的中药材种植大户刘立焕。2010年,她成立了安国市牛龙福特色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摸索最终选择了中药材为主要种植作物。说起中药材种植,她最得意的要数跟对了“大部队”。

尝试——种植黑花生,但销量不好,条件跟不上

这个“大部队”就是安国市着力打造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安国市有“千年药都”之称,当地的中药材种植起源于北宋,在明清时期盛极一时。如今,这里适宜种植的品种仍然有200多个,常年实际种植的品种在30个左右。

“我选择走中药材种植这条路,就是因为我们安国有良好的市场基础。”刘立焕告诉记者。她的合作社有500亩地,最初尝试过种植黑花生,但销量不是很好,配套设施也跟不上。“后来我逐渐调整了思路,安国正好有大型的药材交易市场,还有众多中药材饮片生产企业,为啥不从家门口找突破呢。”

刘立焕所说的交易市场就是河北安国东方药城,国家认定的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据了解,这个市场平均每天有3万人进行交易,涉及全国各地2500个药材品种,去年交易额在150亿元左右。安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杨青告诉记者,目前在安国从事中药材交易及相关服务的人数达到十万,中药材种植已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主导产业。

转变——种药是强项,既有传统智慧又有现代化标准

“种植药材是我们安国农民的强项。”刘立焕说。她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一般来说种植栝楼需要搭架子,但这样一来成本必然提高,我们将栝楼和小麦套种,利用小麦收获后的秆为栝楼提供支撑,节约了成本,还增加了收益。”

“防风的种植也大有文章,与其他地方直接籽播不同,安国农民都是把防风苗整颗横着种下去,不仅省时省力,与籽播相比,防风的根系也更粗,生长更快。”杨青介绍。

“除了继承传统,我们也在大力推进现代化的高标准种植。”安国市市长赵军告诉记者。据了解,目前安国有9个标准化种植基地,还将陆续发布一批标准化的种植规范。2015年,刘立焕的合作社获得了省级中药材示范园区补贴:“前两年中药材行业整体比较低迷,影响了种植户的信心,现在有了政策支持踏实多了。”

整个安国有这么多中药材种植户,刘立焕的500亩种植面积怎样保证市场销路刘立焕告诉记者,“种植上了规模,销路必须得有保证,所以后来我选择跟企业合作,进行订单种植,不仅省事,一亩地还能多赚四五百元。”

“我们鼓励大企业通过订单保护价格,保证药农能跟上市场节奏。”杨青表示。据了解,安国市利用区域内中药材加工企业数量多的优势,促成农民与企业对接,并通过市场检查、打假执法等工作,形成“市场调节+政府管理+企业保护”的格局。

隐忧——想要做大,得先解决烘干问题

“不仅要种中药材,还得自己繁育秧苗,这样才能做得持久。”刘立焕向记者讲述她下一步的打算。这个想法并非天方夜谭,如今,安国市正在加强中药材领域的科技创新,中药材种苗的组培脱毒已经相对成熟,并先后有10个品种完成了培育。同时,刚刚颁布的《安国市中药企业科技创新奖励办法》也对企业带动农户提高种植技术含量予以鼓励。刘立焕的想法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

前几天,几位来自山西省繁峙县的农民找到刘立焕,想从她这里引进中药材种植。“能有外省的人来‘取经’,我很高兴,这跟我成立合作社的初衷一致,不是守着眼前这几百亩地,而是想把它做大。”刘立焕说。接下来她打算去山西实地考察一下,看看当地适合种哪些品种,并联系本地企业解决销路问题。

不过,刘立焕心中也有隐忧:“山西的人来找我们要种子种苗,我们得负责到底,不能只管种不管收,但是规模一大,烘干就跟不上了。”中药材对于烘干的要求十分苛刻,尤其是加工成中药饮片,一旦延误了烘干时机,品质和药效都会降低不少。“我现在有一套烘干设备,但烘干慢,燃料不环保,还总容易坏。”刘立焕说。而就在记者采访时,她的丈夫正在调试一台出问题的烘干机。将来,刘立焕希望能找到环保无硫的大型烘干设备。“如果烘干问题解决了,我的合作社就能更上一层楼。”

真实的普通的创业故事篇二:海南小伙种蘑菇建蘑菇工厂的创业故事

是什么样的产业,能让人义无反顾投入全部家底是什么样的工厂,甚少工人进出却又井然有序是什么样的场景,让进厂参观的人都大呼新奇海南省澄迈县的创业小伙冯琪平给出的答案是:种蘑菇,建蘑菇工厂。

去年,冯琪平投入千万元在澄迈县金江镇建起了一座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利用全自动化生产线搞起了秀珍菇、杏鲍菇种植。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蘑菇事业便站稳了脚跟,闯出了市场。

投全部身家建“蘑菇工厂”

在金江镇的养殖业和餐饮业界说起冯琪平,几乎无人不知。这个谦逊的80后小伙子靠着踏实努力,建起了当地规模数一数二的白莲鹅养殖基地。

但在去年,这个澄迈县的明星养殖户却发现了新的商机。“偶然一次看到电视上播出安徽省有人把蘑菇做成了亿元大产业,我的兴趣一下子就起来了。”随后,冯琪平便只身一人去了安徽学种蘑菇,并坚定了在澄迈规模化种植蘑菇的想法。

在还没有人大规模种植蘑菇的澄迈,想建工厂买设备打造规模化产业,不仅需要大投入,还意味着冒险。为此,冯琪平将“全部家当”千万元资金投入蘑菇种植基地建设的同时,还请来了在安徽学习时的老师,量身定制了一条自动化蘑菇生产线。

“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内的机器达不到要求,传统的菌包配料不适合当地,工厂建设过程中,都是他自己掏的钱。”说起自己的学生,如今担任工厂技术总监的郑贤付也称赞冯琪平的魄力。

在家点点手机便能“种蘑菇”

位于金江镇山口责任区善井村的蘑菇种植基地,在外人看来不过是一片整齐划一的厂房,但厂内乾坤却让许多从事过农业生产的人都感到新奇:从菌种培育到菌包生产,从温度控制到生长过程,种植基地实现了生产环节的电脑操控,连冯琪平自己都笑言,“在家点点手机便能完成蘑菇生产”。

固定比例配比的原料、全自动的菌包生产线、数十间恒低温培育室、视频监控蘑菇生长、人工只介入采摘环节,事实上在2015年,由省农业厅组织赴厦门如意情集团考察金针菇产业时,其先进的全自动生产线让考察团印象深刻,而如今冯琪平的“磨菇工厂”生产线与其如出一辙。

冯琪平说,区别于传统的种植方式,用现代机械化的方式种出来的秀珍菇、杏鲍菇不仅保质期更长、几乎不受气候环境影响,品质也更稳定,有市场优势。

如今冯琪平的生产线已经能日产秀珍菇、杏鲍菇2000至3000斤,其中秀珍茹6元/斤,杏鲍茹5元/斤,日产值1.6万元到2万元。工厂建设的21个冷库和6个大棚也能满足目前的产量。

“从前都是咱们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现在还要到厂里学习生产技术呢。”金江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徐奇武笑道。

争取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如今“蘑菇工厂”做出了成绩,冯琪平也给自己定下了“小目标”:“争取把规模再翻一番,并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事实上这座“蘑菇工厂”还不止生产蘑菇这么简单。用于制作菌包的原材料,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农副产品边角料,最大程度发挥着价值。而采摘完成后的菌包,则是营养丰富的农家肥料,冯琪平用半卖半送的方式交到农户手中,在生产环节的两头都实现了变废为宝,搞起了循环农业。“就连隔壁的山口青柚种植基地,都用上了咱们的菌包有机肥。”冯琪平笑着说。

蘑菇种植有了效益, 冯琪平还不满足于现状,种植基地周边的数十亩竹林也被他租了下来,利用竹林的清凉在厂房外建起了秀珍菇种植大棚。“竹林种植得很整齐,未来还打算把基地打造成开放式的农业观光园,采竹笋、采蘑菇,响应全域旅游建设!”

此外在金江镇政府的引导下,冯琪平还注册成立海南一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计划今年用“公司+合作社”形式,让贫困户也加入到蘑菇种植中来,辐射带动周边农业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人知道这座“蘑菇工厂”,也开始有农户找上门来寻求帮助,冯琪平则不仅免费提供指导,连菌包也一同提供给农户。冯琪平说,省内蘑菇市场仍供不应求,自己也在海口设销售档口,等到产业壮大,还要去省外去闯一闯!

真实的普通的创业故事篇三:当自媒体遇上米线的90后小姑娘创业故事

创业前曾失业在家近一年

2013年7月,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的刘大白,同其他毕业生一样,按照自己的专业,投简历、找工作。最后,她在徐州一家商贸公司应聘为出纳。但性格大大咧咧的她很快发现,这份精细的工作并不适合她。她发现,自己在学校学的东西,与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差别很大。自己虽然是新人,但公司并不是培训机构,没有时间让自己适应。总是出错,老是挨训。”刘大白说,有次她写错一个小数点,公司要多交1万多元的税,老板大为恼火,狠狠骂了她一顿。也是那次,刘大白开始反思,自己虽然像父母期待的一样,成为一个白领,每月有3000多元稳定收入,但自己并不开心,也不喜欢这份工作,为何还要继续在这里呢大半年后,刘大白从公司辞职。

创业经营自媒体,一年之后月入两万元

昨日下午,见到穿着蓝色呢子外套、画着淡妆的刘大白在收银台前微笑着,非常从容地接待往来顾客。当与记者说起创业之初与父母的僵持时,她不好意思地笑起来。她说,那时候她不断与父母沟通,将别人成功案例以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父母最终同意支持她。

刘大白信心产生了动摇,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两天没出来。她说,那两天她想了很多。最终她成功战胜了质疑。刘大白想到,自己为何要因别人的否定,就否定了自己的所有努力;自己已经投入这么多,还有父母的支持,真的要因别人一句话放弃吗。刘大白想起那段日子,白天组织活动,晚上编辑要推送的文字、视频到深夜,有时候累得脸都没洗就睡着了。

自媒体+米线=品牌梦想

移动互联网,激发了刘大白的能量。她说,她也把这份事业想得更加长远了。“自媒体发展也受制于人,我想在事业上有自己的品牌。”刘大白想到利用自媒体,转战传统行业,创立自己的品牌。在做自媒体时,刘大白发现,徐州的男女老少都好“喝”那一碗米线。徐州人更是对米线汤里的肉酱情有独钟。她发现,某一品牌的连锁米线店,在徐州市区,就有90多家。很多小巷子里,更是遍布各种米线店。

机缘巧合的是,自己一位朋友有调制米线配方,而朋友家做的卤鸡爪、鸡翅、猪蹄、牛肉更是美味,还有徐州人爱吃的把子肉。但这位朋友本身月收入1万元,对餐饮业并不感兴趣。

在刘大白创业的“鼓动”下,这位朋友愿意拿出秘方与刘大白合伙。经过选址、装修,挑选食材进货渠道,三个月前,刘大白的米线店终于试营业了。

自媒体遇上米线,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呢刘大白通过自媒体平台,宣传促销、组织试吃等活动,吸引了第一批食客。“宣传只能吸引一次,好口碑才是我们的目的。”刘大白说,很多来店吃过的朋友,主动发送她家米线图片到朋友圈,推荐给朋友。她也被众多吃货赐予“米线西施”的称号。

昨天,这个身材高挑、长相秀气,皮肤白皙、长发披肩的美女老板,亲自下厨调制了一碗把子肉米线。对于如何辨别米线的品质,这个90后女孩说得头头是道。但说再多,不如亲自尝一口。一口肉汤下去,鸡汤的鲜香立刻充盈齿间。秘制的把子肉,不仅嚼劲十足,更是浓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

秘制的美味、干净的环境、健康的食材,刘大白说,这些都是她做餐饮最基本的坚持。她说,相信借助自媒体的传播威力,她的米线店会越做越大。她说,这个二层的米线店,是她朝着品牌连锁梦想的第一步。经过三个月,刘大白的米线店每天的销售量都在几百碗,她个人每月也纯收入两万元。

刘大白认为,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连接的基点,年轻人,只要找对方向,坚持下去,一定也会成就自己的事业。

市值263亿的桃李面包创始人,60岁才开始创业,励志楷模

优质回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长,人们的饭桌上也多了越来越多的食物,商场中可供选择的产品也逐渐丰盛起来,而往往 一个商品能够有多种品牌可以选择 。人们不再为自己的衣食方面所担忧,除了正餐以外, 越来越多的零食或者是代餐成为了人们的选择

而在我国的零食市场中, 小面包和饼干 这类偏向于主食的食品成了人们主要的选择对象。从高端的低端各个价位的面包和饼干应有尽有。但是在最近两年里, 一个主打短期面包的品牌 出现了在人们的视野中,并且广受欢迎,这就是成立于 沈阳的桃李面包

人们对于这个面包品牌的印象,仿佛是从近年来才开始的,但从资料显示, 桃李面包早在上世纪末就已经成立了 并出现在市场中。也就是说,桃李面包经过了近30年的磨难,才正式被大众所熟知,那桃李,面包究竟是凭借着什么成为中国面包市场又一新标杆呢?

其实,桃李面包的创始人一开始并没有接触商业这一市场。 创始人 的身份,谁也没想到是 一个60岁的老教师 ,励志楷模啊。虽然他创立桃李面包的理由大家并不知道,也许是出于个人理想,或者是对市场行情的敏锐度,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创业这方面,他是成功了,据统计去年 年销量59亿元,目前市值突破263亿

虽然该品牌在 1997年就已经成立 ,但在2006年经过了一系列的收购改制等操作,正式出现在大家面前的 桃李面包股份有限公司, 凭借的就是 主打的短保面包

所谓的 短保面包就是保质期相对较短的面包产品 ,而对立的就是 长保面包。 我国在长保面包上面所拥有的的品牌众多,其中就包括大众所熟知的 达利园 ,旗下的面包产品中,以小面包为主。

如果观察这类保质期长的面包,可以发现其所添加的添加剂,相对于保质期短的要更多一些,并且会添加一些例如奶油果酱等这类可以改变口感的外来物, 因为长保质期的面包所添加的添加剂比较多,导致口感并不太好,所以需要通过这类外来物来改变自身的口感

而桃李面包这种保质期短的面包产品所添加的添加剂就相对较少,所以在口感方面也较好,并且 添加剂的含量少,更能左右消费者的消费倾向 。所以桃李面包,凭借这一点逐渐出现在大众的面前,并占据了短保面包的大份额市场。

而现在的桃李面包所需要的竞争对手已经不再是短保面包品牌,逐渐向所有面包品牌迈进的它,成了许多面包品牌的竞争对手。而出现这样的局面,也就意味着桃李面包的上升趋势,已经让一些企业感觉到慌张。那桃李面包自身究竟拥有什么样的优势,能让一些常年占据国内面包市场的品牌感受到危机的呢?其中, 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在于桃李面包本身

和国内所有端保质期的产品一样,商品更加依赖 生产区靠近销售区 。因为这类产品的保质期,并不长,往往只有一个星期到两个星期之内。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要完成运输架贩卖的过程,如果生产场地远离销售地,那产品的新鲜程度以及日期就得不到保障,顾客购买短保质期商品最看重的,所以他们会更加注意生产日期距离保质期已经过了多久。

但是想要生产厂地靠近销售产地的话,就必须在 各个地方都建立自己的加工厂,这其中的投入是巨大的 。毕竟一个加工厂里场地的租金、工厂设备的购买和维护以及工人的劳务费用都是必不可少的支出,所以很多短保质期商品的厂家在这一步就已经亏损了一大笔。

桃李面包并不担心这一问题 ,曾经的它只是地方产业所需要建设的工厂并不多,所以在前基础上并没有太大的开销,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再加上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已经有了一定的商业基础,所以在建厂方面支付各种支出都是绰绰有余的。

接着就是在销售渠道方面的不同。在我国很多品牌的销售途径中会经过经销商。但桃李却反其道而行之并不采用经销商的方式,而是 直接和一些大型超市大型平台进行合作 ,从经销变直营。

这样的改变直接让桃李在上架、成本运输等方面远远超过了其他品牌。不仅如此,它也不单单是给大型超市供货,一些社区商店,便利店等等都是它的销售地点。桃李并不在意销售的环境和名气,只在乎有没有地方可以卖面包,所以桃李在品牌下沉方面做得非常不错。并且因为缺少了中间商赚差价,这让面包的定价也并不是很高,虽然后续确实涨了一点价格,但在短期面包的行业中还是比较亲民的。

不仅如此桃李面包 对自己产品的定位非常明确 ,专心做短保质期的面包或者是其他短保质期的商品。这和市场上一些品牌有了极大的区别,因为现在 大多数品牌 追求与客户的新鲜度,对自己产品并没有定向,而是选择 多种类发展

所以结合这些优点,桃李面包的成功并不是偶然,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而它的发展对于我国短保质期食品如何发展也起到了带头作用。

市值263亿的桃李面包创始人,60岁才开始创业,励志楷模

年销量59亿,退休教师创办的桃李面包凭什么?

相信关于60岁创业好干嘛的知识,你都汲取了不少,也知道在面临类似问题时,应该怎么做。如果还想了解其他信息,欢迎点击若米知识的其他栏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2g.com/chuangye/73850.html

作者: 若米知识

若米知识为您提供最全面的生活百科网站大全,主要为您提供数码、汽车、财经、美食、财经、科技、健康、教育、创业、电商、影视、百科等资讯信息,在这里可以找到您所需的答案,解决您所困惑的问题。
如何创业生产东西好卖赚钱
初期创业找流量方法-创业初期如何寻找客户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