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米知识 > 影视 > 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电影《活着》和小说《活着》叙事线索的设计有什么不同?

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电影《活着》和小说《活着》叙事线索的设计有什么不同?

导读电影《活着》和小说《活着》叙事线索的设计有什么不同?答在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线索的设计至关重要。一条明确的、活跃的线索就像一根坚韧的丝线,可以将整个作品...

今天若米知识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电影《活着》和小说《活着》叙事线索的设计有什么不同?

在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线索的设计至关重要。一条明确的、活跃的线索就像一根坚韧的丝线,可以将整个作品中的人物、情节、时间、地点等要素像串珠子那样串联起来。那么电影《活着》和小说《活着》叙事线索的设计有什么不同?

一,《活着》小说叙事线索的设计

在《活着》的小说中,余华选择了“死亡”这一元素进行八次重复叙述,以“死”写“活”,以此来突出“活着”的艰难。同时,余华又设计了“医院”和“眼泪”两个具体意象来展现一次又一次的死亡。然而,八次死亡放在影视作品中无疑会使叙事节奏变得拖沓,且无论是“眼泪”还是“医院”在视听语言中重复展现都会显得过于冗杂,扰乱观众对于更有价值部分的记忆和反馈。所以,这就需要改编者重新选择更便于情感宣泄的可视化意象来再现余华的精巧构思。

二,《活着》电影叙事线索的设计

在电影中,张艺谋选择了皮影戏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作为影片的暗线。这一改动增加了影片的可看性和娱乐性,最重要的是观众可以根据皮影戏这一线索自行把影片分成几大段落,使叙事更为明确。举例来说,皮影戏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主人公福贵还是个纨绔子弟,只是把唱皮影戏当作玩票儿;皮影戏第二次出现时,已经变成了福贵的谋生工具。之后,皮影戏陪伴他走过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大跃进”,终于在“文革”时被毁于一旦。“文革”摧毁了皮影戏,也摧毁了福贵这一代人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然而在影片最后,小鸡雏又被放进了皮影箱,象征着下一代人的希望。

三,《活着》电视剧叙事线索的设计

电视剧《福贵》将故事背景设定在安徽,也加入了安徽地方戏曲花鼓戏作为叙事线索。电视剧里将故事的开端提前,用五集的容量讲述了福贵和妻子家珍的恋爱故事,花鼓戏就成了两人之间传情达意的桥梁。在影片结尾,家珍也在福贵演唱的花鼓戏声中安然离世。不同年代背景下,花鼓戏的唱法或许不同,但是热闹的花鼓戏一直都是剧中人物情感的传承和延续。同时,花鼓戏的加入也丰富了凤霞这一人物形象,在原著中,没有过多描述凤霞的个人生活或者个人追求,更多的是把凤霞作为牺牲品一样来塑造。而电视剧则通过花鼓戏让哑女凤霞的悲喜得以宣泄,为凤霞找到了另一种充满了力量的“语言”——虽口不能言,但情不可减,体现了创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

补叙和插叙的典型例子

补叙和插叙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叙述手法,通过对事件的时间顺序进行调整,能够丰富情节,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表现力。

1.补叙:

补叙是指在故事叙述中,将某个事件的发生时间追溯到过去,对之前发生的事情进行补充描述。通过补叙,作者可以向读者透露更多背景信息或者揭示之前未知的情节,产生悬念或者解释之前的疑问。

2.插叙:

插叙是指在故事叙述中,插入一个或多个时间顺序与主线相隔较远的情节。插叙经常用于回忆、闪回或者引用等情境,通过改变时间顺序,使得故事更加丰满、引人入胜。

3.补叙的例子:

例子一:小说中,主人公正在进行一项重要的决定,回忆起自己童年时代的经历。补叙揭示了他童年时的某个事件,这个事件影响了他的价值观和决策方式,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

例子二:电影中,主要剧情发展到高潮阶段时,通过补叙揭示了某个秘密,改变了观众对剧情的认识,引起强烈的情绪共鸣。

4.插叙的例子:

例子一: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一场战争,插叙方式回忆了他参战前的平凡生活和与家人的温馨时刻,通过比对,突出了战争带来的巨大变故和对生活的思考。

例子二:电影中,正面临生死考验的主人公回忆起过去的一段浪漫爱情故事,插叙方式将两个时期的情节并置,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成长经历。

拓展知识:

补叙和插叙是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叙事手法。这些手法能够打破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对故事进行非线性叙述,以达到更好的叙事效果。补叙和插叙可以激发读者或观众的好奇心,增加悬念,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同时,它们也可以通过回忆、闪回等形式,向读者或观众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化对故事和人物的理解。补叙和插叙的使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恰当的运用能够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活着》小说与影视作品之间的互文性有哪些?

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是结构主义的标识性术语。影视改编文学作品的过程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单纯的呈现,其中也包含着对文学作品的改造和重塑,两者间的“互文”使它们不再是简单的二元论关系。那么《活着》小说与影视作品之间的互文性有哪些?

一,作品在主题上的互文

主题上的互文在小说和影视作品之间显而易见。《活着》同名影片通过对主人公福贵艺术形象的深入理解,而后呈现出他在面对各种遭遇时的言行举止,流露出人在困苦之下无法掌握自身命运之痛,展现出主人公在面对各种苦难时努力活着的精神,就如余华在原著的封底所写,“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这与小说中的主题存在互文,两种表现形式都传达出了顽强的生命信条。

二,影视在文本基础上的革新

《活着》影片中虽然在主题方面与原著十分契合,但为了使影片在情节上更加流畅自然,张艺谋导演也做出了不少改动。在情节方面,影片将文本中福贵在失去家财后以种地为生的情节改成了以唱皮影戏谋生,在福贵卖力演唱皮影戏的剧情中,通过福贵对皮影戏的演绎更能体现出其对命运的呐喊,在视听效果上更加触动人心。小说的结尾是福贵只身一人活到老,然而在影片中,福贵还留有三个亲人,结局相比于小说而言显得没有那么残忍。在人物角色的安排方面,影片也适当做出了改变,小说中春生这个角色本是福贵在被抓去当国民党士兵时认识的,影片中福贵在外唱戏谋生时,他就作为福贵的随行出场了,使得该人物在剧情的推动上起到更大的作用。

无论你的行为是对是错,你都需要一个准则,一个你的行为应该遵循的准则,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善你的行为举止。了解完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电影《活着》和小说《活着》叙事线索的设计有什么不同?,若米知识相信你明白很多要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2g.com/yingshi/143470.html

作者: 若米知识

若米知识为您提供最全面的生活百科网站大全,主要为您提供数码、汽车、财经、美食、财经、科技、健康、教育、创业、电商、影视、百科等资讯信息,在这里可以找到您所需的答案,解决您所困惑的问题。
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电影叫什么
如何评价印度神片《巴霍巴利王》?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