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米知识 > 影视 > 乌孜别克电影明星,乌孜别克 电影

乌孜别克电影明星,乌孜别克 电影

导读怒族的风俗最佳答案怒族的风俗习惯 [编辑本段]【风俗习惯】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摆的接口处,缀一块红色的镶边布。年...

今天若米知识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乌孜别克电影明星,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怒族的风俗

最佳答案怒族的风俗习惯 [编辑本段]【风俗习惯】

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摆的接口处,缀一块红色的镶边布。年轻少女喜欢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条围裙,并在衣服边上绣上各色花边。男子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及膝的麻布袍,腰间系一根布带或绳子,腰的前襟往上收,便于装东西。怒族男女都注意装饰,妇女用珊瑚、玛瑙、料珠、贝壳、银币等穿成漂亮的头饰和胸饰,戴在头上和胸前。耳上戴珊瑚一类的耳环,喜欢用青布或花头巾包头。男子蓄长发,用青色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喜欢腰佩砍刀,肩挎弩弓和箭包。怒族主食为玉米、养子等。贡山北部怒族还从藏族那里学到种植青稞、燕麦,食青稞面。少数怒族受藏族生活方式影响,有时也吃酥油糌粑。副食除鸡、鱼、猪、羊、牛肉外,还有猎获的野味。怒族普遍喜欢吃饭菜合煮的较稠的饭粥,将野味一起煮在里面,鲜美可口。怒族男女均喜饮酒,并喜欢豪饮。怒族住房分木板房及竹篾房两种,在木桩上铺设木板或竹篾席建成。一般都为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烧饭之用。内间为主人卧室及储藏粮食,不许外人进入。

建国前,怒族的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少数头人和富裕户也有多妻的。各地较普遍流行转房制。男子婚后,便在父母住房附近另建新屋,与父母分居,并分到少量财产。但小家庭在生产生活上仍然与父母及整个家族保持着共同耕作及相互协助的义务。幼子与父母同住,父母死后,所遗土地、牲畜、房屋主要归幼子继承。世系按父系计算。碧江怒族实行的父子连名制,是计算世系和财产的重要标志。贡山的怒族有重丧的习俗;福贡、碧江怒族的先民行火葬,有氏族墓地。现行土葬。

怒族的习俗 相传怒族以前每隔三年才过一个年,后来因受其他民族的影响改为一年过一次,时间有元旦及春节前后两种之分。年前,要准备好烧柴、杀猪、煮酒、舂粑粑、打扫卫生。过年的第一天晚上,要请长者吃饭。新年第一天的凌晨要打祖先水,第一碗饭要让狗吃。初一至初三不串门。春节期间,老人在火塘边饮酒唱歌,青年人则射弩、摔跤、打秋千、弹琴跳舞 。柔若人的节日有春节、火把节、七月十四、新米节、祭山林节等。祭山林一般在正月初四五举行。此项活动只限于男性参加,牺牲为黑羊。此外,柔若人的贺新房也很有特点。当木楞房的四壁还没有开设门窗时,主人要杀只鸡,请巫师祭新房,后用斧头在木楞房的一壁砍出个洞,装上门。当天,村里人都主动带着鸡、酒、肉前来祝贺,饮酒,欢歌跳舞,通宵达旦 。碧江怒族在农历腊月二十九要祭谷神,三十则要祭雨神。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正当杜鹃花盛开的时候,怒族人便要为“仙女”过节,此节又称“鲜花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地区民间传统节日。据传说,在很早以前,怒家山寨滴水如油,田园荒芜,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当时一位美丽、聪明且力大无比的怒族姑娘阿茸,用手臂劈开悬崖,凿通了一个山洞,为怒族人民引来了清清的泉水,使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浇灌,从此荒山变成了绿洲。怒族人民称阿茸为“仙女”,鲜花节就是为了纪念她而举行的民俗活动。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这天,怒族群众以自然村为单位,选择一至三个钟乳石的石灰岩洞为仙女洞(或称经洞),各家各户都去那里祭祀。去祭祀的人们扎好一束束杜鹃花,带上牲礼、酒器;每户还用三到五包玉米立于洞口,并把各种洗干净的粮食堆成圆堆,摆上祭品,烧起松烟,由主祭人念祝辞,打鼓念经,大家叩头献贡。台前和台两侧,有身披暗红袈裟、手持法器诵经的喇嘛和操弄唢呐、吊鼓的吹鼓手。在喇嘛左侧的四方形烧香台上插有松枝、鲜花、玉米和各色彩旗。那松枝寓意吉祥如意、万古长青;鲜花是敬献给“仙女”;玉米表示五谷丰登,年年有余 。在悠扬的唢呐声中,鼓镲高奏,祭祀活动达到 *** 。然后,人群开始向“仙女洞”移动。身着盛装的姑娘们手捧刚采摘的鲜花,带着祭品,来到“仙女洞”取“仙女”的“乳汁”,以祈求仙女的福佑。民间传说,从钏乳石上滴下来的水就是仙女阿茸的乳汁 。回家后,各家都设宴饮酒,歌舞娱乐,年轻人还身着盛装,到宽阔的场地上比赛射箭。晚间,青年男女还要围着篝火对歌、跳舞,彻夜不息。现在过仙女节,已赋予新的内容。 *** 还拨出专款和组织怒族人民过好节日。同时举办物资交流会,组织电影晚会和文艺节目演出,并进行划船和射箭比赛等体育活动。其他民族的干部和群众,也都踊跃参加和祝贺。这样,怒族人民今天的“仙女节”已成为一个民族团结友好、互相交流和学习的盛会 。 怒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怒族一般在20岁才提亲,看重哪家的姑娘后,由能说会道者上门提亲。得到女方父母的允许,商定彩礼后,即不得反悔。聘礼一般多为黄牛,多则2头,少则1头 。婚期不择日期,不忌年月,男方备好酒肉,女方父母邀请亲戚朋友,背100-200个糯米粑粑送亲即可,男家要招待女方亲友用饭。婚礼一般为一天一夜,回到女方父母家。男方要杀一头猪,带一瓶酒和许多糯米粑粑,以孝敬父母。在女方家期间,新郎要砍柴,修房和做家务。一个星期后新郎才与女方开始共同生活 。怒族婚姻中还有转房习俗和“讨男子”习俗 。 怒族习惯于日食两餐。其主食绝大部分以玉米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从爆米花逐渐发展为煮焖成咕嘟饭(类似玉米面稠糊)、包谷稀饭,做成包谷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制作时,选用当地特有的一种石片(约1厘米厚)打制光滑,当石板锅。烧热后塌入面糊烙熟,烙好的石板粑松软香酥,别具>>

怒族有什么习俗 千脚落地房

“怒人居山巅”,“覆竹为屋,编竹为垣”,这是古人对怒族居住生活的描述。

怒族的房屋为干栏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木板房和竹篾房两种。贡山地区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墙半木房。这种房子比较宽大,一般是垛圆木为墙,屋顶覆盖薄石板。石板约一尺见方,由屋檐铺起,第一块平铺,第二块压着第一块的上边,第三块压着第二块的上边……一直覆盖到屋脊。福贡怒族都住竹篾房。这种房子较为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墙和隔墙,用木板或石板覆顶。这两种房屋一般都为两层,楼上又多分成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炊饮之用。内间为卧室兼储藏室。楼下存放农具杂物或关牲畜。楼板用木板或竹篾席制成,铺设于架在斜坡地上的许多木桩上即可。这些木桩和房柱,如同千百只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因此,人们常常将这种房屋称为“千脚落地的房子”。

怒族的这种千脚落地竹木房,结构简单,既易搭建,也易于拆迁,又适合山区多雨多雾的特点。按传统习俗,一家建房,全村都来帮忙,一天之内就可以把房子建成。如今,随着怒族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怒族人民的住房形式也正朝着多样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宗教信仰

中国怒族固有的宗教。该族约2.3万人(1982),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贡山等县,另有小部分居住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宗教信仰除本族固有宗教崇尚原始崇拜外,也有少数改信藏传佛教、天主教和新教。各氏族名称大多以动物命名,并在氏族起源的传说中,把该动物视为本氏族的祖先,或者视为有特殊关系而加以崇拜,带有图腾崇拜的色彩。如碧江县的“斗霍”氏族,又称“别阿起”,意为“蜂氏族”,传说其祖先“茂英充”,是从天上飞来的一群蜜峰变成的女人所生。“达霍”氏族,又称“拉起”,意为“虎氏族”,传说其祖先是老虎。居住碧江县老母登、普乐、知子罗等地的怒族,传说有六个氏族的祖先分别是蜂、猴、熊、鼠、蛇和鸟。

怒族习俗 怒族有着怎样的礼节与禁忌 礼仪

怒族热情好客,客人来访时,全寨都要献出最好的野味。只要客人进屋,主妇将以最快的为客人烹制佳肴,并同时送上两块石块粑粑,中间得夹一块煎鸡蛋或烤猪肉。两块粑象征夫妻二人,中间夹鸡蛋或肉象征有兴旺的后代,最后主人还要与客人共同饮“同心酒”。

节庆

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每到腊月末,家家都要清扫庭院,除净火塘中的余灰,并用松枝装饰门面,地上及炊具餐具、各种器皿铺上一层绿松毛(松树叶),象征去旧迎新。除夕之夜,家家要吃团圆饭。初一凌晨,年轻的小伙子要抢先去井里打吉祥水,并给长辈拜年请安,长辈要拿出酒、油茶、麻花等进行招待。烧好的第一顿饭要先给牛和狗分出一份面饼和肉汤,因牛不吃荤,主人要用手掰开牛的双唇灌进去。过年期间,杀猪宰羊,要相互送礼,邀乡里亲朋好友,共同聚餐,酒菜丰盛,情趣盎然。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贡山怒族群众都要欢度盛大的传统节日――鲜花节(又称“仙女节”)。 关于鲜花节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久以前,怒家山寨有一个勤劳、聪明而又美丽的姑娘阿茸,她不辞艰辛,劈开了高黎贡山,引来了泉水,使常年干旱、荒芜的怒家山寨得到了浇灌,使两岸的岩石变成了沃土,荒山变成了绿野,可是她却被可恶的头人烧死在高黎贡山的山洞里。这一天是农历三月十五日,时值阳春三月,怒江两岸鲜花怒放,怒族人民为了纪念阿茸,便将这一天定为鲜花节,以此来纪念他们崇敬、热爱的阿茸。 节前,先选几个钟乳岩洞作为仙女洞。节日这天一早,怒族群众穿上盛装,带上早已准备好的祭品和野餐,手捧一束束鲜花,前往村寨附近各自选好的溶洞去祭祀,朝拜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仙女”――阿茸,并举行聚餐和各种娱乐活动。人们边吃边喝、边唱边跳,整个山谷都沉浸在古朴而隆重的节日气氛中。

婚俗

怒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怒族的家庭也颇具其本民族的特色。 男女青年婚前有社交自由。但正式联姻而由男方请媒人带上酒到女方家中说亲。婚姻最后由父母决定。 云南怒族小伙子姑娘们爱吹口弦,常常在小河边、山坡上,三五成群用小巧玲珑的口弦,交流情感,倾吐对心上人的爱慕。 小伙子和姑娘相爱后,双方背着阿爸、阿妈、长辈,用口弦声相互约会,并互相赠送信物。小伙子送给姑娘自制的口弦,姑娘则送给心上人自绣的花布烟袋。在口弦和烟袋上留有互相知晓的表示双方真挚爱情、永不变心的印记。感情特别深厚的男女青年,还各剪发一束送给对方珍藏,以表示生死与共。 怒族男方在迎亲时,婚礼非常热闹,青年人吹口弦、弹琵琶、跳琵琶舞或锅庄舞,老年人则唱着婚礼歌向新婚夫妇祝福。婚筵是所有礼仪中宴请规模最大的筵席。婚前新郎要带猪肉、米等物去岳父家帮助砍柴和耕地,然后才能举行婚筵,婚筵时不但酒肉要丰盛,场地也要布置一新。届时新郎、新娘要同喝祝婚酒,姑娘们要向他们抛洒面粉,表示吉祥如意。 男子婚后,便在父母住房附近另筑新房,与父母分居,但小家庭在生产生活上仍与父母及整个家族保持共同耕作和相互协助的义务。贡山怒族有男子从妻居住习俗。

服饰

怒族妇女善于织麻布,因此怒族男女均喜欢穿用麻布织的衣服,成年男子喜欢在腰间佩挂砍刀,肩背弓弩及兽皮箭包,中老年男女怒族均以布绑腿及小腿下部。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摆的接口处加上许多花边,在头部和胸部佩带珊瑚、玛瑙、贝壳,珠料等装饰品,耳带铜环。年轻姑娘喜欢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条围裙,并在衣服边上绣上各色花边。贡山的怒族则只佩胸饰。贡山地区怒族妇女着布袍,年青姑娘加围裙,头披一方巾。

饮食

怒族习>>

怒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

怒族有哪些建筑 怒族千脚落地房

怒族的房屋为干栏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有木板房和竹篾房两种。

贡山地区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墙半木房。这种房子比较宽大,一般是垛圆木为墙,屋顶覆盖薄石板。石板约0.5公尺见方,由屋檐铺起,第一块平铺,第二块压着第一块的上边,第三块压着第二块的上边┄┄一直覆盖到屋脊。

福贡和泸水地区的怒族住竹篾房。这种房子较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墙和隔墙,用木板或石板覆顶。

怒族建筑 怒族人居住在怎样的房子里 了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在饮食方面,一般来说,南方人喜食米饭,北方人爱吃面食; *** 尔族、哈萨克族和乌孜别克族喜爱吃烤羊肉串、抓饭和馕,蒙古族爱吃炒米、炸羊尾和喝奶茶,朝鲜族爱吃打糕、冷面和泡菜,藏族爱吃糌粑和喝酥油茶,黎族、京族和傣族爱嚼槟榔。在服饰方面,蒙古族习惯穿蒙古袍和马靴,藏族爱穿藏袍, *** 尔族爱戴四楞绣花小帽,朝鲜族爱穿船形胶鞋,苗、彝、藏等民族的妇女爱戴金银制的饰品,彝族男女外出时都喜爱披“擦尔瓦”(形如斗篷的羊毛披衫)。居住方面,汉族聚居地区普遍采用院落式住宅,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地牧区的民族大多住蒙古包7739傣、壮、布依等南方民族爱住“干栏”式楼房等。中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3951道教、佛教、 *** 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中国都有传播,信教者约有上亿人。当然,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人,信仰也有不同。回、 *** 尔、哈

中华独特的风俗习惯 各民族简介如下: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 ***

*** 是 *** 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 *** 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 *** 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 *** 。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

5、傈(lǐ)僳(sù)族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

6、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 *** 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 *** ,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

7、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由神灵主宰>>

谁知道关于怒族的故事? 5分 我国的怒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碧江、福贡、贡山3县,兰坪、维西两县也有怒族聚居。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怒族人口数为28759。使用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地语言差别很大,碧江、福贡、兰坪等地怒语互相不能通话。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都使用汉文。

怒族自称“怒苏”(碧江),“誓阿怒”(福贡)和“阿龙”(贡山),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由早期居于今云南省福贡、贡山的土著与唐代“庐鹿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来。但各地怒族还保留着自称、本民族语言等特点。怒族地区从八世纪起,先后受云南的南诏、大理政权管辖,元、明以后属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统治。从17世纪开始,怒族除受丽江纳西族木氏土知府所搐维西康普土千总和叶枝土千总统治外,还受察瓦龙藏族土干总和喇嘛寺及兰坪菟峨白族罗姓土司的管辖。此外,迁入怒江地区的僳僳族头人也开始强占怒族土地,甚至掠夺怒族人当奴隶。辛亥革命后,1913年在兰坪县的营盘街设立怒俅殖边总局,先后设置菖蒲桶(贡山)行政委员公署及上帕(福贡)、知子罗(碧江)2个殖民公署;1918年,统一改为行政委员公署。1933年, *** *** 又将3个公署改为贡山、福贡、碧江3个设治局,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

社会经济

怒族很早就从事农业生产,至清代已经开始种植麦类和蔬菜,但仍猎禽兽以佐食,手工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当时怒族已同外界发生密切的交换关系,以黄连到内地出售,内地的各族商人贩运食盐到怒江,彼此交换。1929年以后,碧江的知子罗、福贡的上帕等地辟为定期集市,铜币、纸币等货币开始流通,怒族中出现了一些季节性的小贩。目前怒族民间保存着少数的石刀、石斧,说明曾经历过石器时代。他们曾经以木、竹制锄作为农业生产的工具,直到16~17世纪开始使用铁制工具后,有些人还继续使用这种木、竹锄。

怒族最初使用的铁制工具是刀、斧。在刀耕火种落后耕作方式下,他们使用铁锄。后来才传入铁犁,实行犁耕。但山地耕作仍停留在刀耕火种或者锄耕阶段。贡山一区的怒族所用铁制工具曾受到纳西族和藏族的很大影响。

碧江怒族的农业耕作技术比福贡和贡山怒族都要粗放,早期的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占着绝对优势,这种情况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是一致的。福贡地势、土壤都比碧江为好,又由于交通方便而便于购置农具。因而锄犁耕作技术比碧江先进。碧江、福贡和贡山三地的怒族生产力发展程度不同,土地制度有差异性,福贡地区的怒族个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公有的土地保留较少,但仍保存着个体成员共同占有的集体耕地。贡山一区的怒族因受到藏族、纳西族的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这里形成了以地缘联系为纽带的村社,在村社内部存在两种土地所有制:村社内未经垦耕的山地和森林属于村社所有;经过垦耕的土地归个体家庭长期占有。此外,还存在个体家庭间的共耕耕地。由于铁制工具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使用,已能生产出一些剩余产品,从而使交换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当时已产生雇工,其工资分实物工资和货币工资两种。在怒族社会内外还出现了借贷关系,有实物和货币两种借贷,实物借贷多半是租借牲畜、粮食。同时已开始发生土地抵押和蓄奴现象。

建国前,怒族地区有的古老村寨还保存着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公社的某些特点。在以血缘为纽带的个体家庭成员间,保存不同形式的土地公有制和正在发展的个体土地私有制。碧江甲加、罗宜益的家庭公社保存的特点比较显著,他们曾以图腾作为共同的祖先。福贡怒族氏族血缘组织为“提其”,每个提其都出自一个共同的始祖。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若干近亲家庭成员集团“的康”。由于成员不断增加,在每个“的康”之下,又形成近亲兄弟关>>

阿瓦提县详细资料大全

最佳答案“阿瓦提”系维吾尔语译音,意为“繁荣”。阿瓦提县城一带过去称“多浪”,是“多浪人”(古维吾尔部族)的故乡。后来大批农民移居到此,人口骤增,耕地益广,面貌日变,遂改名为阿瓦提。

阿瓦提县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是地区重要的粮食、棉花和水果基地,辖区面积13259平方千米,辖5乡3镇3个农牧林场,有118个村、7个居委会、34个连队和80多个牧业点,境内还有兵团农一师的部分团场。2012年,全县人口24.58万人,有维吾尔族、汉族、回族、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族、蒙古族、锡伯族、俄罗斯族、满族等22个民族。

阿瓦提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部,阿克苏地区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西北边沿、天山南麓,地处北纬39°31’~40°50',东经79°45′~81°05’之间。东、北与阿克苏市接壤,西与柯坪县毗邻,西南与巴楚县交界,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接洛浦、墨玉两县。东西最宽100千米,南北最长150千米,总面积13259平方千米。

2013年,阿瓦提县生产总值达33.3亿元,比2011年增长15.3%。三次产业结构比例41.8:16.1:42.1。人均生产总值14523元,比2011年增长22.8%。

阿瓦提县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著名的中国棉城、中国长绒棉之乡、中国慕萨莱思之乡和多浪文化之乡。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阿瓦提县 外文名称 :Awat 别名 :阿瓦提 行政区类别 :县 所属地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 下辖地区 :阿依巴格乡、塔木托格拉克乡、英艾日克乡等 *** 驻地 :阿瓦提镇 电话区号 :0997 邮政区码 :843200 地理位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部、塔里木盆地西北、天山南麓 面积 :13259平方千米 人口 :24.58万人(2012年) 气候条件 :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著名景点 :多浪部落景区等 车牌代码 :新N 历史沿革,行政区划,地理环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气候,水文,自然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经济概况,综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社会事业,科学事业,教育事业,文体事业,卫生事业,社保事业,交通运输,文化民俗,旅游,

历史沿革

秦汉时期,县境北部绿洲是西域姑墨、温宿两国边缘地带。 阿瓦提县 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县境为其属地。 唐代属安西都护府。 南宋属西辽。 元代是别失八里的西部。 明代正德九年(1514年),赛德汗建立地方政权叶尔羌汗国,县境属其统辖。 清代乾隆十三年(1748年),准噶尔部吞并南疆,县境北部绿洲为准噶尔部属地。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阿克苏地方头领向清军呈表归服后,县境受清 *** 任命的阿克苏办事侍郎、驻阿克苏城尚书管辖。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清廷又改派办事大臣治理阿克苏,县境为其辖地。 同治三年(1864年),阿古柏带领侵略军占领阿克苏,成立“哲德沙尔”(意为七城国)反动殖民政权,县境为其役属。 光绪九年(1883年),县境为温宿直隶州一部分,为阿克苏道所辖。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县境北部绿洲有人烟地方为温宿府属阿瓦提庄、拜什艾日克庄、依麻木帕夏庄、玉吉买庄和英艾日克庄。 民国二年(1913年),温宿本府改为阿克苏县,阿瓦提为阿克苏县所辖第三、四、五区大部分地区。 民国十一年(1922年),设阿克苏县属阿瓦提分县,县佐治理3个区。 民国十九年(1930年),阿瓦提分县改为县,厘定为三等县,受阿克苏地区行政公署领辖。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厘定为二等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阿瓦提县隶属阿克苏专区专员公署管辖。 1958年,阿克苏县拜什艾日克公社和英艾日克公社划入阿瓦提县。 1971年,阿瓦提县隶属阿克苏地区行政公署管辖。

行政区划

2011年,阿瓦提县辖5乡3镇,即阿依巴格乡、塔木托格拉克乡、英艾日克乡、多浪乡、巴格托格拉克乡、阿瓦提镇、拜什艾日克镇、乌鲁却勒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阿瓦提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部、塔里木盆地西北、天山南麓,地处北纬39°31′~40°50′、东经79°45′~81°05′之间。东北与阿克苏市接壤,西与柯坪县毗邻,西南与巴楚县交界,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接洛浦、墨玉两县。东西最宽100千米,南北最长150千米,总面积13259平方千米。 阿瓦提县地图

地形地貌

阿瓦提县由冲积扇、冲积平原和沙漠三大地貌类型组成。北部为阿克苏河冲积扇平原,面积约18.9万公顷,海拔1028~1064m ,平坦宽阔,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坡度<2°,地表由细土物质组成,土层深厚;冲积平原由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和田河的河谷平原组成,面积约27.8万公顷,海拔1020~1050m,地势平坦,坡度<1°,河漫滩地、河心滩、河曲极为发育,其上多古河道,形成众多近南北走向的湖泊及河间洼地,以及数道南北向分布的梁状高地和河湾,;南部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面积约85.9万公顷,海拔 1040~1060m ,由半固定的草灌沙丘和流动的新月型沙丘及沙丘链、复合型沙丘及沙丘链、沙垄及复合型沙垄、金字塔沙丘、穹状沙丘、鱼鳞状沙丘等类型组成。

气候

阿瓦提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基本特点是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寒暑变化剧烈,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春秋升温和降温迅速,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年降水量稀少且在时间上分布不均,农业生产全依赖于地表水灌溉。 阿瓦提县多年平均气温10.4℃,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4.2℃,极端最高气温39.4℃,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8.3℃,极端最低气温-25℃;多年平均降水量46.7mm,多年平均蒸发量1890.7mm ,无霜期211天,年均日照2679小时;气温年较差34℃,年均日较差15℃。 阿瓦提县平均风速3m/秒,年平均大风日数 15天,平均浮尘日数52天。春季(3~5月)升温快而不稳,冷暖交替频繁,干旱且多大风;夏季(6~8月)炎热,多干热风,日照时间长,降水集中,受冰雹危害;秋季(9~11月)气候凉爽,降温迅速,霜冻出现;冬季(12~翌年2月)天气寒冷而漫长,平均气温-8.3℃。

水文

阿瓦提境内有阿克苏河、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和田河,诸河在境内交汇成塔里木河东流出境,形成许多湖泊沼泽,境内最大湖泊是艾西曼湖,境内面积13.3平方千米。县内绿洲地下水动储量约有7.03亿立方米,地下水位高,地下水深的在3米以内,易开采。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2012年,阿瓦提县有胡杨、甘草、罗布麻、大芸、红柳、芦苇、苍耳、车前子、小獐茅、盐穗木、芨芨草、骆驼刺、白刺、铃铛刺、醉马草、牛蒡、苦豆子、蒲草、三棱草等为建群种。

动物资源

2012年,阿瓦提县内有野生陆栖脊椎动物多种,如马鹿、鹅喉羚(黄羊)、狐狸、野兔、野猪、刺猬、麝鼠、蛇、蜥蜴、壁虎、蛤蚧、黄鼠等;还有秃鹫、白鹳、天鹅、大鸨、野鸡、大雁、野鸭、玉带海雕、灰鹤、白鹭等。

人口民族

人口

2012年底,阿瓦提县总人口24.5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53万人,农业人口19.05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16‰。男性人口12.52万人,女性人口12.06万人,性别比为1.04:1 。出生人口3931人,出生率15.77‰;死亡人口2895人,死亡率11.16‰。

民族

阿瓦提县以维吾尔族为主,还有汉族、回族、藏族、土家族、东乡族、蒙古族、满族、苗族、保全族、柯尔克孜族、土族、壮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彝族、黎族、撒拉族、俄罗斯族、朝鲜族、瑶族、傈僳族、佤族、塔塔尔族、锡伯族等23个民族。

经济概况

综述

2013年,阿瓦提县生产总值达33.3亿元,比2011年增长15.3%(按2010年可比价计算,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401万元,比2011年增长9.9%;第二产业增加值53508万元,比2011年增长14.5%,其中,工业完成24815万元,比2011年增长8.9%,建筑业28693万元,比2011年增长18.4%;第三产业增加值140196万元,比2011年增长21.9%。三次产业结构比例41.8:16.1:42.1。人均生产总值14523元,比2011年增长22.8%。

第一产业

农业 2013年,阿瓦提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51.27万亩,同比增长1.7%。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7.1万亩,减少2.21万亩,下降7.5%;棉花播种面积117.7万亩,增加2.7万亩,比2011年增长2.3%,其中:长绒棉播种面积51.57万亩,细绒棉播种面积66.13万亩;小麦播种面积15万亩,减少1.31万亩,比2011年下降8%;玉米播种面积为12.1万亩,减少0.9万亩,比2011年下降6.9%;瓜类播种面积3.13万亩,增加0.97万亩,比2011年增长44.9%;蔬菜播种面积3.22万亩,增加1.61万亩,比2011年增长100%。 2013年粮,食产量122195吨,下降6.8%;小麦产量67695吨;玉米产量54500吨;瓜类产量51960吨;蔬菜播种产量43470吨;棉花产量129930吨(皮棉),其中,长绒棉、细绒棉平均单产分别达89公斤和126.9公斤。 畜牧业 2013年,阿瓦提县牲畜出栏31.68万头,增长5.1%,其中,羊出栏28.28万头,增长2.6%;牛出栏1.43万头,增长7.5%。牲畜存栏39.49万头,增长5.6%,其中,羊存栏35.75万头,增长5.8%;牛存栏2.78万头,增长5.7%。肉类总产量13430吨,增长13.8%,其中,羊肉产量4932吨,下降0.1%;牛肉产量2386吨,增长28.3%。牛奶产量7279吨,增长20.9%;禽蛋产量2473吨,增长21.9%。水产品产量130吨。

第二产业

工业 2012年,阿瓦提县工业增加值24815万元,比2011年增长8.9%(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2011年下降15.3个百分点。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19351万元,比2011年增长26.7%;重工业增加值5464万元,比2011年增长34.1%。工业销售产值61232万元,产销率达100%。 2012年,阿瓦提县规模工业总产值35112.6万元,比2011年增长5.3%;增加值9683万元,比2011年增长33.1%,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39%。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2457.8万元,比2011年下降23.9%;盈亏相抵后利润盈利631.8万元。其中,棉纺业盈利224.1万元,小麦加工亏损51.3万元,电力行业亏损56.4万元,红枣加工实现利润515.4万元。规摸工业企业应交增值税933.4万元,规模工业产销率达102.6%。 建筑业 2013年,阿瓦提县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2483万元,比2011年增长77.5%,建筑业企业签订契约总额为87098万元,比2011年增长40.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52319万平方米,增加5556万平方米;房屋竣工产值 41443 万元,比2011年下降2.8% 。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12年,阿瓦提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653.4万元,,比2011年增长15.1%。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 25434.8万元,,比2011年增长16.7%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9218.6万元,,比2011年增长1.8%。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25492.5万元,,比2011年增长12.1% ;餐饮零售额 9160.9 万元,,比2011年增长 24.3%。 2012年,阿瓦提县限额批发和零售业中,机电产品及设备类零售额 2936.7万元,,比2011年增长6.7%;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759.9 万元,比2011年下降31.8% 。 旅游 2012年,阿瓦提县有星级宾馆2个,客房145间,A级景区1个,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2.27万人次,比2011增长9.7%,旅游总收入5400万元,增长16.4%。

社会事业

科学事业

2012年,阿瓦提县各行各业申报科技兴县项目62个,经审核通过国家级科技项目1个,经审核通过自治区科技项目5个,地区级科技项目2个,县27个项目被列为实施科技项目。全县全年专利申请数12个,其中:全年专利授权数7个。

教育事业

2012年,阿瓦提县职业高中1所,在校生1632人;全县普通中学11所,在校生12778人,其中:高中生1593人,国中生11185人;国小68所,在校生22427人;在全县共设幼稚园52所,班级219个,“双语”班219个,幼儿数8437人,全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3%。

文体事业

2012年,阿瓦提县共有各类文化艺术机构1个,广播电视台1座,乡广播站8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8%、95%。 “大喇叭”覆盖率95%,音响率98%,发放直播卫星接收设备 3452套,有线电视用户达5000余户,放映电影1476场(次),全年开展“百日广场文化”87场(次)、乡村百日文体活动420场(次)。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5.6万册。 2012年,阿瓦提县在地区青少年赛事中,获得金牌29枚、银牌32枚、铜牌17枚;先后成立了“阿瓦提县刀郎农民画家协会”和“新疆刀郎农民画院”,在自治区举行了《农民画说新疆巨变》首发仪式,画册成为新疆入选“向十八大献礼”的唯一出版物。

卫生事业

2012年末,阿瓦提县共有卫生机构23个,其中县级医院2个、卫生院 10个,防疫站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保健站1个,卫生技术人员521人,医生245人,卫生防疫人数 48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625张。全县产妇住院分娩比例达98.9%,婴儿死亡率为13.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8.5‰。全年甲、乙、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人数1290例(不包括肺结核病例),传染病死亡5例;报告传染病发病率549.9/10万,死亡率2.1/10万(数据均不包括肺结核病例)。

社保事业

2012年末,阿瓦提县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6189人,比上年末增加414人。其中,参保离退休人员1818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14313人,增加101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0684人,增加103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7485人,增加104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4772人,增加249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7497人,增加265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37956人,比上年末减少484人。

交通运输

阿瓦提县,2012年全县公路里程数3736.2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164.3公里,客运量425.4万人。旅客周转量40208.1万人公里,同比2011年增长6.2%;货物周转量4876.7万吨公里,增长0.9%。距国道314线58公里,毗邻南疆铁路,距314国道58公里,距阿克苏火车站、飞机场67公里,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1077千米。

文化民俗

刀郎文化 刀郎人是蒙古及维吾尔等民族融合而成,因此刀郎文化就融合了漠北突厥文化、蒙古文化、塔里木土著文化。刀郎人几百年狩猎游牧在森林草原,深深地留下了独特的牧猎文化,又有二百余年的农耕生涯,因此又留下了农耕文化的成分。刀郎文化是由刀郎人的生存环境和历史空间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表现在生活的各方面,主要以原生态的歌舞和娱乐活动著称。 刀郎文化 服装 自20世纪90年代后,男青年大多留头发,戴帽者较少。发式有背头、分头、平头等。男性中老年人戴帽者较多,春夏秋季多戴各式花帽,老年人冬季多戴翻毛皮帽。女青年蓄长发,多为波浪式,间有染发者(棕黄色),有的还戴华丽小花帽,漂亮雅致,富有民族特色。中老年妇女戴头巾者较多,夏用纱巾冬用棉毛头巾。妇女均戴耳环,耳环样式较传统,华美小巧。 饮食 以小麦面、大米为主食,高级机磨面和精米已代替旧时石磨面和糙米。饭食主要有馕、拉面、汤面、馄饨、抓饭,其次有烤包子、蒸包子、油饼、馓子、烤羊肉串等,以羊牛肉为主,鸡、鱼次之。 居住 农村为一家一户分散居住,每户均有果园庭院,城镇居民一部分仍住独家小院,院内种花植树,一部分已住进现代楼房,多为三室一厅,有厨房、卫生间及水暖设施。

旅游

玉满旅游景区 :距县城西北18公里处,离阿克苏60公里,每日均有班车通往景区,景区西邻艾西曼湖、东倚阿克苏河、南为阿瓦提县城,四面绿洲环绕,其中生长茂密的胡杨林、红柳、芦苇等野生植被,林间野生动物成群,老大河穿流而过。 塔克拉玛干沙漠 :位于阿瓦提县乌鲁却勒镇博斯坦牧场南部的广阔地区,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为主体,面积达8526平方公里。距县城50公里,交通便利。 艾西曼湖 :位于阿瓦提县城近郊西部的英艾日克乡十八村,是阿克苏地区最大的淡水湖,距城区20公里。景区以艾西曼湖水为主景,周边是由沙丘、芦苇、胡杨林等组成的荒漠景观,湖泊面积约13.3平方公里,湖水深2~5米。 三场胡杨林森林公园 :位于县城南部,面积为116.68万亩,南面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叶尔羌河沿岸生长茂密的胡杨林和荒漠植被,林区有野猪、野鹿、黄羊等野生动物资源。景区春夏两季胡杨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多浪部落景区 :该景区位于新疆阿瓦提县境内,距县城18公里,距阿克苏市50公里,交通便利,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景区以原始胡杨林为背景,以多浪文化为主题,通过展示多浪人历史遗物、重现多浪人原始生活场景,全面展现多浪人的建筑、饮食、手工制作及生活。景区占地面积8000余亩,聚多浪歌舞、民俗展馆、民俗体育运动、多浪人部落、河流垂钓、水上娱乐、沙滩游泳、探险、狩猎、鸵鸟观赏、民族特色餐饮、自助烧烤等为一体。

人天天都会学到一点东西,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从上文的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乌孜别克电影明星。如需更深入了解,可以看看若米知识的其他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2g.com/yingshi/128784.html

作者: 若米知识

若米知识为您提供最全面的生活百科网站大全,主要为您提供数码、汽车、财经、美食、财经、科技、健康、教育、创业、电商、影视、百科等资讯信息,在这里可以找到您所需的答案,解决您所困惑的问题。
陈佩斯拍电影-陈佩丝资料
关于投资的电影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