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米知识 > 影视 > 冈仁波齐电影影评100字

冈仁波齐电影影评100字

导读《冈仁波齐》:凡心所向,素履所往最佳答案冈仁波齐是一座山的名字,它是佛教徒乃至世界都公认的神山。该片主要讲述了尼玛扎堆等十一个藏民在2500公里朝圣之路上发生的故事。整...

今天若米知识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冈仁波齐电影影评,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冈仁波齐》:凡心所向,素履所往

最佳答案冈仁波齐是一座山的名字,它是佛教徒乃至世界都公认的神山。该片主要讲述了尼玛扎堆等十一个藏民在2500公里朝圣之路上发生的故事。整个影片画面并不恢弘壮阔,也不气势磅礴,甚至对话和台词也少的可怜,但是只要我们沉静下来去欣赏去感受,它就会触及到我们心脏最柔软的地方。因为这是一部真实的电影,是真正发生过的事情。拍摄人员和非演员出身的当地居民历时一年记录下了这只朝圣队伍在路途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它没有经过过多的包装和渲染,却用真实打动了每一个用心观看的人。

尼玛扎堆的父亲在14年春节将至的时候去世了,老人一生最大的心愿是能够去一次拉萨,却总是未能如愿。尼玛扎堆时常悔恨,所以这次下定决心一定要带上叔叔,同样梦想去朝圣的杨培,踏上朝圣之路。

村民们很快知道了尼玛扎堆的决定,他们纷纷都想加入这支队伍。

江措旺堆是一个屠夫,他这一生杀了很多牦牛。尽管是为了生计,他的内心依然充满着罪恶感。他想借这次朝圣去给自己赎罪,减轻心头的罪恶。

仁青晋美家盖房子的时候死了两个人,他想让为这两个逝者朝圣。

扎西措姆是仁青晋美的女儿,很漂亮。听说父母要去朝圣后选择跟随父母一起踏上朝圣之旅。

愿意同行的还有次仁曲珍,一个怀孕了半年的女人。

出发前他们去商店购置了一批合适的新鞋子;他们每人做了一副与自己手掌大小的木板。次仁曲珍还为自己的孩子提前做了衣服,用来包裹婴儿。最后他们把所有物资搬上车,一辆破旧不堪,一启动就会发出突突声的拖拉机。

那一年刚好是是冈仁波齐圣山的本命年,他们各自怀着自己的心愿上路了。

前面的人开车,后面的人朝拜。村民目送他们而去。朝拜的动作让我非常震撼,全剧的基调一开始是波澜不惊的,但是从那一秒开始,出现那个动作开始,这部剧就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朝圣者手上戴着木板,一边走一边合掌三次,分别在头顶,胸前,和腰部。合掌三次以后,整个人就往前扑,依靠着木板与地面的摩擦力向前划过去,整个人都贴在路上,而后重重地磕一次头,最后手掌还是要合十一次。这样算是完成了一次朝拜,走不过三步路,继续进行下一次跪拜,往复循环。每个人都是如一的标准动作,无论是扎西措姆,那个小女孩;还是怀着孕的妇女次仁曲珍 ,全程的动作单一,但是气氛凝重而庄严,没有人埋怨,少有言语,似乎这是一件平常不过的事情。

他们白天几乎不会休息,渴了就停下来喝点水。因为他们想利用好每一分钟,尽快抵达心中的圣山。夜色袭来时,就在大路边上支起支架,开始搭帐篷。睡觉前会稍微寒暄几句,大多数时候都在祈祷,然后睡觉,每个人有自己的睡袋。每一天都是这样度过。当然偶尔也会发生一些小插曲,然而并不是有趣的事情。

有一天晚上次仁曲珍到了临盆期,肚子突然剧烈地痛起来。藏民们开着拖拉机连夜把她送到医院里去。次仁曲珍顺利产下一个男婴,乡亲们都说这个孩子将来会很有福气因为他是在朝圣途中出生的小孩,命数就很好。生下孩子的次仁曲珍没有像坐月子的妇女一样在医院休养很久,相反的,她很快出院,加入了朝圣队伍。我们知道真的很不容易,要知道这不是导演为了凸显主题加上的虚假剧情,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存在。腾讯娱乐是这样评价这一段的:这个女人怀孕在身还去朝圣,途中生完孩子继续上路,影片没有把真正残酷的一面扒开给你看,至少在医学上我们很难不为这个女人的健康感到担忧。

回归队伍的次仁曲珍一开始抱着孩子在拖拉机上哺乳,其他人则像往常一样朝拜。后来次仁曲珍干脆就把孩子放在拖拉机上,又重复了过去的生活。

然而命运却没有眷顾这些淳朴善良的藏民,有一天拖拉机被一辆经过的白色面包车撞得破烂,拖拉机整个倒在沟里。那个时候次仁曲珍的孩子还在车子上,巨大的撞击和颠簸让孩子受到了惊吓,不过还好身体没事。遇到这样的“飞来横祸”,藏民们没有怨天尤人,他们把车头弃了,拉着车厢走,因为车上有他们所有重要的物资。令我感动的是,男人们拉着车厢走了一段路之后又折回到刚才出事故的地方朝拜,重走一遍刚才的路。这样踏实而虔诚的精神让我敬佩。

朝圣之路远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艰难,这一路上他们要克服的东西太多了,比如肉体上的劳累,还有各种危险的自然环境。有一次他们经过一座峭壁,细碎的小石子时不时从地势险要的山峰上滑落下来,好像随时就会山体滑坡。扎西措姆还跪在地上的时候就有几颗石子就落在她的身旁,还好大人赶紧护住了她,才能幸免于难。

脚下走的不仅仅是路,还会遇到水。淌水走过去尚且会弄湿鞋子,但是他们还是毅然决定把水看作路,从水中朝拜过去。这是一幅非常震撼的画面,激起的水花就像我心中的涟漪。

飞来横祸和自然环境没有使他们放弃,这是一群不会动摇的心。即使面对重重困难,他们依然尽力把朝拜这个动作做得完美,朝拜是有很多禁忌的:磕长头时不能带着红巾,不能穿红色的东西;磕完头走的步数不能太多;磕头时额头要碰到地面上。磕长头的关键是心念虔诚。朝圣就是为众生祈福,为众人祈求平安和幸福,也为自己祈求平安幸福。这就是磕长头的诀窍。

朝圣队伍到达布达拉宫附近的时候他们去集市重新购置了新鞋。磨破的鞋子是他们努力的证明。从一开始的路牌“318国道,3436千米”到“318国道,3570千米”再到“318国道,4504千米”,距离越来越远,他们那颗虔诚之心却从未改变。

虽然到达圣山前夜杨培死了,但藏民们把杨培的骨灰放在了圣山的最高峰,他与圣山联系在了一起。尽管还未到达,他这一路所受的苦神灵都能知晓。

开始写这篇影评之前我一直在想要取一个怎样合适的名字,突然就想起了七堇年的作品《尘曲》里面的一句话: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意思是凡是心所向往的地方,即便穿着草鞋也要前往。生命犹如旅行,即便一叶扁舟也要向前起航。我想用这句诗做文章的题目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冈仁波齐》:心中的信仰,是我们通往远方的力量

最佳答案从一个影评人那里得知《冈仁波齐》,他对电影都很苛刻。可是对这部电影却给了很高的评价,让我增添了很多期待。

本因为这样小众的电影,影厅里会很冷清,不曾想前来观看的人不少。直至电影结束,仍有人不肯离去,似乎在回想着什么,我想这便是电影该有的价值吧,能让人有所感悟,唤醒自己心中的某些东西。

影片讲述的是一群朝圣者前往冈仁波齐山朝圣的故事。这群人中有上至七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也有下至九岁的小女孩,有即将临盆的孕妇,也有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青年。一群人怀着不同的希望,踏上了到拉萨和冈仁波齐的朝圣之路。

影片没有知名的演员、明星,没有刻意而为之的演技,也没有华丽的台词。只是十几个普普通通的素人,用他们的语言和行动,在践行着他们的信仰。

这一路长达两千多里,历时一年之久,一路上风霜雪雨,他们就这样几步一拜的前行。这在别人眼里可能难以想象,但是在他们眼中却是一件神圣而光荣的事情。因为心中有信仰,便驱散了身体上的痛苦。朝圣路上,他们感受到的不是身体上的痛苦,而是信仰的快乐,虽有艰难险阻,他们却是一路前行,一路欢笑。

朝圣之路似乎就是我们由生到死的过程,有新生命的降临,有老人的离去。接受别人的恩惠,也尽己所能帮助别人,有突然飞来的横祸。人生的百转千回,唯一不变的是心中的信仰。

屠夫杀了很多生灵,但是在朝圣的路上,他却不忍伤害一只蚂蚁。一向嗜酒如命的他,可以在路上滴酒不沾。他的腿上有伤,却一直强忍痛苦,因为这一切是对曾经罪孽的救赎。

片中有一个场景,那个九岁的小女孩头痛,跟她妈妈说,妈妈告诉她继续磕,磕头好。或许他们也不明白磕头的意义是什么,但是心中的信仰让她们有一路磕下去的勇气。小女孩没有埋怨,也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撒娇,而是继续向前磕。

信仰的力量,真的足以震撼人心。

在朝圣的路上,他们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每晚念经,一直坚持着。没有厌倦,也不会偷懒。

有共同信仰的人,心中装着别人,也会受到别人的帮助。

他们在路上遇到过一个老人,老人给他们纠正了跪拜的方式。在得知他们的车出问题时,老人热情的邀请他们前去自己家里留宿。老人的儿子也去朝圣了,一路上也需要帮助,他也很热心的去帮助那些朝圣者。作为回报,他们帮助老人耕地。

在贫瘠的地方,我们仍然看到了世间最珍贵的东西。

路上遇到建房子的人家邀请他们喝茶,主人说他们也想去朝圣,但是得建房子。每一个人对朝圣都有一种强烈的向往,他们尊重那些朝圣者。他们做了自己不能或是不敢做的事。

他们也曾遇到朝圣的人,送了自己的一些粮食给他们喂驴,没有索要任何的费用。

自己的车被撞时,对方说车上的人需要救治,他们二话没说就让他们走了,没有索要任何的赔偿。这在现在的社会是难能可贵的,都说西藏是一片净土,不仅是因为哪里的风景干净,更为重要那里的人们心灵没有被世俗污染。

他们的车被撞坏之后,只好用人拉车,最让人难忘的是他们把车拉到前面后,又转回来磕着向前,这一幕感动了很多人。确实被他们的信仰所震撼到了,两千多里路,他们不会偷懒一步。

每一处停歇,都用石块做好标记。有一个片段是遇到污水拦路,他们脱了衣服,就拜下去,面带笑容。一路上遇到狂风大雪,没有让他们偷懒。还有一段是山顶滚石,他们也没有想要赶紧跑过去,直到石头砸了一个人的脚。

那个被石头砸中的人说,他感觉上天不公,因为修房死人让他负债累累,如今他又被砸到脚。他此次朝圣,是为自己和家人祈福,也祈求众生幸福平安。即使自己不幸,仍然挂着众生。

我们现在的幸福,或许正是因为他们的负重前行。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有人在用他的信仰守护着你。

老人杨培死在了冈仁波齐山脚下,死的很平静。因为那里是他信仰的归宿。

转山转水,只为到达拉萨和冈仁波齐,因为那里是他们信仰所在的地方。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信仰或是理想,给我们力量,支撑我们到达远方。

《冈仁波齐》观后:当你五体投地,世界都为之安静

最佳答案追寻者与旁观者——关于宗教

看完《冈仁波齐》,有点迷茫,有点难受,空落落地不上不下。或许是因为我对这部片子怀抱了既定的期待,关于冈仁波齐,关于信仰,关于迷茫人生中一直苦苦追寻的方向和答案。然而这些电影都没有讲,就像我以为电影会主要是讲述到冈仁波齐的朝圣路,然而电影花了九十分钟的时间讲述从芒康到拉萨,而从拉萨到冈仁波齐的朝圣路被留白了。

《冈仁波齐》是一部纪录片,没错。虽然导演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老人,小孩,孕妇,屠夫,年轻人,成熟的领路人每个人都有去朝圣的理由和目的;选取了朝圣路上最典型最极端的场景,小孩的出生,老人的去世,车祸,雪崩,涉水,雨雪别人,被别人帮助,打工赚路费,帮人磕头,甚至初萌的爱情,以及隐晦的天葬。

真实的朝圣路,角色不可能这么典型,故事不可能这么集中。但影片从另一种角度还原了真实,还原了万千年来万千人朝圣路上的真实故事。不是个体的真实,而是群体的真实,所以,这是一部纪录片。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不是某些人指摘的理由。

这部纪录片将所有的朝圣行为都浓缩地讲了,但没有讲他们的心理。为了什么朝圣?为了去看一看布达拉宫(心中的普陀)?为了去看大昭寺的释迦牟尼像?还是过程中一步一跪一叩首,都是消洗罪孽?他们所求的是什么?是求救苦救难的菩萨,是求来世往生净土,还是求究竟涅槃?心里想的是什么?嘴里念的是什么经咒?殊胜的是朝圣本身还是朝圣的终点?是每一步朝圣路,每一个磕头,都让心灵有所寄托和归依?还是绕布达拉宫、大昭寺、冈仁波齐带来的万千功德?万千功德是什么?作用于自己,还是他们所求的世界与众生?等等等等。

这些,是我本来对藏传佛教、对朝圣好奇的部分。

我是一个旅途上的人,一直在做一个追寻者,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求知的欲望。在西藏待过,对西藏满怀感情;不是佛教徒,但有挺深的缘分。所以,对《冈仁波齐》、对朝圣、对探究西藏文化的事物都很感兴趣。

对于一块土地的喜欢,最初可能始于自然风光,但最终能让人着迷的,永远是她的人文历史。西藏,是一块几乎完全陌生的土地,生活着一个完全不同的民族,拥有完全不同的文化。

在我眼里的藏族,是一个神奇的多元的复杂的民族。

雪域高原,是亘古以来的苦寒不毛之地。在这种生活的苦难面前,就像影片里我们看到的一样,藏族同胞脸上往往布满了高原风霜的洗礼,眼神沧桑、冷漠甚至麻木。所以免不了去寻求宗教的慰藉,所以我们又看到了平淡的心态,如影片中的,对生死都如此淡然。然而,他们又是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人,喜欢过林卡,突然就唱起藏歌、跳起果卓,就像影片中草地上的歌舞,从水洼过嬉戏的快乐,唱起歌拉车过米拉山口。这是这个民族应对苦难的群体心态和行为,有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坦然,和纯粹天然的快乐。影片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种苦难、平淡和纯粹的快乐,正因为这种平淡、几乎不含感情的纪录,更引发各种各样的感触和思考。

在拉萨的时光,常常深切感受到拉萨确实是一座旅游城市,在布达拉宫,在龙王潭,在大昭寺,在热木其,每一个藏族人都行色匆匆,他们大部分都是从藏区各地来到拉萨的朝圣者。

而对于我们这些汉族人而言,看着藏族人的生活,就像看电影一样,只能做一个旁观者。对于他们的行为,我们是旁观者;对于他们的心态,我们也只是旁观者;对于他们的信仰,同样也是。

有影评说,西藏的朝圣者不能让人感动,因为站在理性科学的的角度,站在一个非同信仰者的角度,几乎等同于愚痴。但我们无法也不应该从意识形态的高度去批判别人的宗教信仰。信仰从来无对错高下之分,不过是各得其所。

藏传佛教,不能以汉传佛教的去设想。小乘修果报,大乘修解脱,密乘讲即身成佛。我曾试图去理解宗教的逻辑,佛教讲为了世界众生去朝拜,功德回向给众生。然而是真为众生,还是因为给众生的功德大,最终自己的福报才大?是为了自身的苦难,还是纯粹为世界众生?最终不得而知。

关于宗教信仰这件事,太复杂,太庞大,导演最终选择什么都不说,并没有去挖掘内在的精神,而只是讲述平淡的故事。初觉失望,但细细想来,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和方式。一旦展现内心的东西,就可能会走向主观,去分别,去评断,但对于别人的宗教信仰以及行为,我们只要旁观和尊重就好。

不是一件“高尚”的事情——关于信仰

看别人的信仰,感慨、感动、感触。不禁自省,寻找自己的信仰。

《冈仁波齐》是一部讲藏族人宗教信仰的片子,但因为面对的主要群体是内地的观众,从内核来讲,其实是讲信仰本身。

很多时候,人类的信仰都被宗教化了。虽然宗教最初的意思应该是教育,是传道,但因为时代的限制和需要,渐渐就被神化了。因为只有宗教的仪轨、偶像崇拜、统一的行为规范等,才让一个宗教信仰有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与统治力。

一个被神化的宗教信仰,对我们这些宗教的旁观者而言,往往就成为一件崇高不可达,趋向于迷信的事情。连“信仰”本身都被神化,笼罩上了神圣的光环,高高在上,虚无缥缈。

对于真正信仰的人来说,信仰是可求可达的。小乘佛教讲修成果位,大乘佛教的菩萨十地,每一重境地都可修可证,密宗讲即身成佛。共产主义在当代渐次消亡,但对于当初的信仰者来说,是可以通过努力步步实现的,社会主义直到共产主义,世界大同。

共产主义作为西方社会论述,渐渐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水土不服,慢慢只剩下空壳。目前的中国社会处于一种无信仰状态,其实是处于后共产主义时期的迷茫期和空窗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需要重塑。

在这个时期,需要重塑我们的信仰。但信仰不等同于宗 教信仰,我们不必在这个迷茫期近似“病急乱投医”地去信仰别人的宗教。

每一个人的信仰,得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信仰不只是宗教,步步行来,步步心安,可求可达,即是信仰。

对于藏族人来说,信仰只是日常。日常的念经,转山,朝拜,每一步都稳稳地走向安宁幸福的终点。

韩镜清先生讲“修行”的概念,未必是禅修、苦行、忍辱,而是按照正确的认识,不断地研究学习,反复思考,而有所得。有一个可保持长久不变的目标,通过不断的修行、实践,最终可达,找到自己的心安之地,即是信仰。

庆幸的是,我知道我信仰的是什么,追寻的是什么。不幸的是,当代社会信仰未成,如果个人的信仰与大环境的价值观不相符,总有无力的时候。

神话与真实 —— 关于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的观后感,本来写到上一部分就可以结束了。但既然一直在宗教信仰上打转,想顺便谈谈宗教信仰背后的历史真实,闲扯一点我关于冈仁波齐的认识与推想。

历史远比我们所了解的长远。据考证,智人出现在地球上约为20万年前。而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文字是楔形文字,距今不过五六千年。如果说地球历史是一天,人类出现在地球历史上的最后一秒;那么有文字的历史在人类历史上大概位于24小时的最后半小时。

以最后的半小时去记录、回忆24小时发生的故事,史前口耳相传的那些历史便慢慢走向失真,成为神话,但又留下了蛛丝马迹,比如大洪水,比如天柱、世界中心。

冈仁波齐在佛教、苯教、印度教、古耆那教中都被尊为世界中心。是神山之神,是佛教的须弥山,雍仲苯教的魏摩隆仁、九重卍字山,印度教的湿婆殿堂,耆那教教祖的成道之地。我有理由认为,冈仁波齐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昆仑山”,而不是现在的玉珠峰,或者说绵延千里的昆仑山脉。

在中国,关于昆仑山,最早出于《山海经》。最初《山海经》被视为神话,但逐渐被认可这可能是一本真实的地理志。

《山海经·西次三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氾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

《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昆仑南渊深三百仞。”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按“水”索“山”,一直是《山海经》研究者定位的方法。昆仑山最大的特点就是四条河从这里发源,且极其曲折。与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所描述的阿那婆答多池旁的四条河极其相似。

“阿那婆答多池也(唐言无热恼。旧曰阿耨达池讹也)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百里矣。金银琉璃颇胝饰其岸焉。金沙弥漫。清波皎镜。八地菩萨以愿力故化为龙王。于中潜宅。出清冷水。给赡部洲。是以池东面银牛口流出殑(巨胜反)伽河(旧曰恒河又曰恒伽讹也)绕池一匝入东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旧曰辛头河讹也)绕池一匝。入西南海。池西面琉璃马口。流出缚刍河(旧曰。博叉河讹也)绕池一匝。入西北海。池北面。颇胝师子口。流出徙多河(旧曰私陀河讹也)绕池一匝。入东北海。或曰。潜流地下。出积石山。即徙多河之流。为中国之河源云。”

而银牛口、金象口、琉璃马口、颇胝师子口的描述与今日的马泉河、象泉河、狮泉河、孔雀河一模一样,可以确定阿那婆答多池即玛旁雍错。即弱水之渊,玛旁雍错旁的冈仁波齐极大可能即为昆仑山。

冈仁波齐在印度语(英文)的翻译为kailash,梵语吉罗娑山(吉的古音为gi),也与kailash发音相近,与“昆仑山”“昆仑墟(虚)”语音相近。

瑶池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昆仑山上的池名,西王母所居美池。穆天子觞西王母於瑶池之上,神池浩淼,如天镜浮空。而藏语中“旺姆”是指尊贵的拥有权势的女人。或许“瑶池”即是玛旁雍错,西王母是当时生活在高原的母系氏族的一位女首领。

佛教、苯教、印度教、耆那教都尊冈仁波齐为世界中心,而《山海经》对昆仑山的描述,也有“地之中也”,这样不约而同的描述,或许意味着某种真实。

须弥山与苏美尔文明,冈仁波齐与卍字符,冈仁波齐与金字塔,冈仁波齐与昆仑山,隐约之中,很多线索都将某一支的人类文明之根指向了冈仁波齐,指向了喜马拉雅的这片山区,大洪水之后这里是仅剩的几处可供生存的高地之一。大洪水期后的先民曾居住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将冈仁波齐视为“北极”,是“上帝之子”居住的地方。

西藏喇嘛们说,他们笃信的不是宗教,而是时间对史前文明知识的传输和记录。

对冈仁波齐的朝圣起于一万年以前,冈仁波齐所承载的未必是宗教信仰,而可能是真的史实,关于大洪水期后人类共同的记忆。对冈仁波齐的朝圣是离开这片土地的子民后代的精神回归。

冈仁波齐,阿里,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探索。

虽然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可以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难题,积极寻找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若米知识希望冈仁波齐电影影评100字,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2g.com/yingshi/120804.html

作者: 若米知识

若米知识为您提供最全面的生活百科网站大全,主要为您提供数码、汽车、财经、美食、财经、科技、健康、教育、创业、电商、影视、百科等资讯信息,在这里可以找到您所需的答案,解决您所困惑的问题。
欧美r极电影
校园微电影励志剧本:短校园励志微电影剧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