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米知识 > 情感 > 斯通纳小说书评.斯通纳凯瑟琳语录

斯通纳小说书评.斯通纳凯瑟琳语录

导读《斯通纳》读后感最佳答案《斯通纳》书名: 斯通纳译者: 杨向荣主要内容:       本书讲的是1891年出生在密苏里中部恩维尔村附近的一家小农场,距离大学所在地哥伦...

今天若米知识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斯通纳凯瑟琳语录,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斯通纳》读后感

《斯通纳》读后感

最佳答案《斯通纳》

书名: 斯通纳

译者: 杨向荣

主要内容:

       本书讲的是1891年出生在密苏里中部恩维尔村附近的一家小农场,距离大学所在地哥伦比亚约有四十英里。从他记事起就有很多必须要干的活,六岁的时候就得挤奶、赶猪、收鸡蛋,在去读书的一大部分时间里都被农活占据。十七岁的他就开始驼背。在他读完高中后父亲送他去了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专业,希望他学成回去对农业有所帮助。因为家里很贫穷,他寄宿在亲戚家凭借帮他们干活维持生计和得到安生之所。在一节选修课上因为老师斯隆的一个提问他开始思考最终弃农学文(这个决定他想了很久,也是很茫然的一段时间),这之前他没有告诉父母。他不想回去原来的地方,最终读研究生得到博士学位,在这期间(毕业典礼)告知了父母,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不久结识了女孩伊迪丝,便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求爱,直至结婚。这段婚姻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完美,伊迪丝在婚姻里面扮演的似乎不是一个妻子的角色。再后来他们有了一个孩子格蕾丝,起先孩子和他的关系很好,因为伊迪丝后来的教育给孩子造成了悲剧。当然这期间还有他与戈登和马斯特思的故事,因为美国与德国的战争,他们面临着选择——参军。马斯特思和戈登两人决心参军,之后说服了斯通纳,不过他拿不准和斯隆讨论后,放弃了去参军。最终马斯特思战死,戈登活着回来。他的父母也相继去世。他得到了密苏里大学终身教学资格,他一生都在学习,专注文学,是英文系的一名老师,在教学期间,因为一个研究生达不到毕业资格他给他打了F,这名学生的导师是劳曼克思,因为他固执的不给过,在最后的教学生涯中与劳曼克思成了死对头,劳曼克思成英语系主任,处处给他使绊子。在他四十二岁的时候遇到了凯瑟琳最后爱上她,两人很相爱,不过时间很短暂,原因是劳曼克思。最终凯瑟琳离开了,她离开后斯通纳生了一场病,但生活依然在继续,很久以后得到了凯瑟琳的消息,是她的书出版,书面写有赠威·斯。他的女儿在十九岁的时候怀孕了似乎是以这样的行动来表达对母亲的不满。最终和那个男孩结婚了,六个月后男孩参军了,不久死在了战场。最后他在六十几岁的时候确诊癌症经过手术后不久,一切归于平静。

读后感:

       读完了斯通纳这本书,为什么读这本书呢,是我在看简讯的时候看到对这本书的评价所以就看了这本书。这是我第一次这么正式的写读后感,就是希望能留下什么。

      《斯通纳》讲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爱、认同、怜悯、志业、傲骨、信任与死亡。这句话来自豆瓣的简介,我认同这部分,但是我觉得还缺少了迷茫与选择。先来说斯通纳从出生到取得学位这段时间,斯通纳的出生就比很多人差了一大截,生活贫苦艰辛,在他去大学前似乎已经接受了这样的生活准备跟随父母在农场干活。一切的改变都是从去大学开始,那这部分就类似于中国贫困家庭的现象,希望读书改变现状。他到大学后迷茫在农学与文学专业之间,最终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文学,同样的也类比到现在中国大学生的现状,对于未来的迷茫。记得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他走进杰西楼,走进早晨的空气中,灰色好像不再压迫着校园;灰色引导着他的眼睛向外向上看到天空,他望去的天空似乎通向一种自己还无法名状的可能性”我是这样评论这段话的,迷茫的时候就好似置身于黑暗,想要在黑暗中寻找光亮,当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灰色都充满了希望。在他犹豫不决是否要去参军的时候斯隆对他说的话我很有感触“你必须记着自己是什么人,你选择要成为什么人,记住正在从事的东西的重要意义。”很多人在选择的过程中或许都缺少了给他说这句话的人。不得不说他很有毅力能坚持并且有着别人没有的勤奋。

        对于书中我最想说的可能就是他的婚姻和爱情。他遇到了一个第一眼见就满眼欢喜的女孩,我想我可以理解为是一见钟情,最后他对她求爱。我看来他们缺少相知的阶段,伊迪丝本身是个传统保守的女孩,在和父母提起就直接答应结婚,斯通纳很惊讶但年轻时的他似乎乐见其成,愿意负责,可以说最后二十几年里他也确实当了一个好丈夫。但是在我看来伊迪丝却不是一个好妻子,说的直白一点就是特别的作,我想她对斯通纳或许没有爱的情分在里面甚至是讨厌他,她爱的应该只是她自己。以至于后来她在教育格蕾丝方面把格蕾丝往她自己的样子去教育,导致格蕾丝最终以怀孕来表达她的不满,但格蕾丝的一生也是一个悲剧。我个人觉得斯通纳在这方面太过于宽容太容易妥协。四十三岁的他爱上了一个女孩他们之间有年龄差,但不妨碍他们相爱,我想相爱的两个人之间一定要有共同话题,并且相互包容才会圆满。他在这一年学会比别人晚学会的东西“你最初爱的那个人并不是你最终爱的那个人,爱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一个过程,借助这个过程,一个人想去了解另一个人。”“斯通纳还非常年轻的时候,认为爱情就是一种绝对的存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一个人挺幸运的话,可能会找到入口的路径。成熟后,他又认为爱情是一种虚幻宗教的天堂,人们应该怀着有趣的怀疑态度凝视它,带着一种温柔、熟悉的轻蔑,一种难为情的怀旧感。如今,到了中年,他开始知道,爱情既不是一种优美状态,也非虚幻。他把爱情视为转化的人类行为,一种一个瞬间接一个瞬间,一天接一天,被意志、才智和心灵发现、修改的状态。”每个年龄阶段对爱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当然一定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人是善变的。后来我觉得很可惜,他好不容易遇到了自己的爱情,却那么短暂。凯瑟琳身上我或许可以明白些道理,爱一个人就是让这个人不要为难,让他好,所以她离开了,未嫁。但是我在斯通纳身上也明白了中年不再像年轻那样可以为所欲为,可以为了爱情放弃一切。这时候的人会更加理智,更在乎安稳,也不想失去事业、名利。最终他也没去找凯瑟琳。为什么我会写关于他爱情方面的这么多,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我现在的年龄问题,这个阶段的我对爱情总会有些遐想以及对于生活的阅历不足。如果非要说我从他们身上理解到的爱情是什么,结合我现在这个阶段那应该是“遇到对得人,相识,相知,相守”这 样子吧。

       斯通纳是不幸的,他从未拥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他又是成功的,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事业,对学术如此的投入且颇有心得。相比于许多老师他算得上是拥有丰富的人生。最后他确诊癌症,一切归于平静,但是他真正的活过。

对于斯通纳的一生我这个年龄阶段理解的很片面或许带有偏见,现在理解的也只是他大学阶段的迷茫与选择以及对他婚姻比较肤浅的看法。现在还不太理解他的那些宽容、忍耐和妥协还有他跟劳曼克思的对峙,或许是他太过于追求真理。我也不明白为什么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科伦·麦凯恩将本书列为自己十大挚爱小说之首和汤姆·汉克斯称它为另其爱不释手的五本小说之一。书里介绍说“第一眼故事,第二眼经典,第三眼生活,第四眼自己。”我应该就是第一眼和第二眼吧,只觉得是一个故事和经典,但是他们却是故事、经典、生活和自己。现在的我不足以深刻体会,未来或许会明白看到的也会是自己。

摘抄:

[if !supportLists]①[endif]他为自己的损失感到悲伤,也因此为父母的损失感到难过,他在悲伤中甚至感觉自己在与他们拉开距离。

[if !supportLists]②[endif]他眼中的未来,不是事件、变化和潜在可能的涌流,而是犹如前方的一块领地,等着他去探索。

[if !supportLists]③[endif]虽然你有能力当个混账家伙,可是你不够无情到坚持不懈地当下去。虽然你不完全是我认识的最诚实的人,你也没有那种异常的不真诚。一方面,你有工作能力,可是你又太懒,工作不够勤勉,达不到这个世界要你达到的程度。另一方面,你又并不那么懒惰,你又给世人一种印象,一种你很重要的感觉。你并不走运——真的不走运。从你的身上看不到升起的光环,你总是带着副迷茫的表情。在这个世界上,你总是处于成功的边缘,你会被自己的缺点

[if !supportLists]④[endif]你同样因为失败而与世隔绝;你不会跟这个世界拼搏。你会任由这个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来,你还躺在这里纳闷,到底做错了什么。因为你总是对这个世界有所期待,而它没有那个东西,它也不希望如此。

[if !supportLists]⑤[endif]一场战争不仅仅屠杀掉几千或者几万年轻人。它还屠戮掉一个民族心中的某种东西,这种东西永远不会失而复得。

[if !supportLists]⑥[endif]你必须记着自己是什么人,你选择要成为什么人,记住你正在从事的东西的重要意义。

[if !supportLists]⑦[endif]他们聊天时就回忆下自己年轻时代,各自都会想起在另外那个时代眼中对方的样子。

[if !supportLists]⑧[endif]他已经四十二岁,往前,看不到任何自己渴望享受的东西,往后,看不到任何值得费心记住的事物。

[if !supportLists]⑨[endif]你最初爱的那个人并不是你最终爱的那个人,爱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一个过程,借助这个过程,一个人想去了解另一个人。

[if !supportLists]⑩[endif]斯通纳还非常年轻的时候,认为爱情就是一种绝对的存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一个人挺幸运的话,可能会找到入口的路径。成熟后,他又认为爱情是一种虚幻宗教的天堂,人们应该怀着有趣的怀疑态度凝视它,带着一种温柔、熟悉的轻蔑,一种难为情的怀旧感。如今,到了中年,他开始知道,爱情既不是一种优美状态,也非虚幻。他把爱情视为转化的人类行为,一种一个瞬间接一个瞬间,一天接一天,被意志、才智和心灵发现、修改的状态。

[if !supportLists]11[endif]他想当一名教师,他成了教师。但他知道,他永远知道,人生的大部分时候他都是一个冷漠的人。他曾梦想过某种正直,某种绝对的纯洁。他寻找过妥协和无关紧要的攻击性消遣。他曾想象过智慧,在漫长岁月的尽头,他找到了无知。还有什么呢?他想,还有什么呢?

《斯通纳》-写出完美小说的人

最佳答案大概在中午的时候,我读完了小说《斯通纳》,是已逝作家约翰·威廉斯的作品。这个被称为写出完美小说的男人,他的作品却在尘封五十年之后才得以流传。

不像其他时候,看完一本书后,便有一肚子的话迫不及待地想要往外倒。看完这本书后,我呆呆地坐了良久,不知道该写点什么,不是无感,而是…说不上来的原因,让我不知道该怎么去讲述这个故事。

昨晚的时候,我便尝试跟老婆讲述这个叫“斯通纳”的人的故事。结结巴巴地边想边说,说出来的话把我自己都吓了一跳,这部长达十五万字的小说,我居然只用了几十个字就把故事讲完了。

一个叫斯通纳的男人,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农场,长大之后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农学。后来却被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击中,喜欢上了文学。文学博士学位毕业之后留任哥伦比亚大学教书,接着他恋爱、结婚、生子,后因与妻子关系冷淡,他发生了婚外情。不久却又在外界的压力下,被迫结束了这段关系,后来他慢慢地衰老,直至身患癌症去世。

主角实在算不上一个优秀的男人,甚至可以说是个loser,故事也实在称不上精彩,甚至可以说毫无趣味可言。然而这本小说却被称作“完美小说”,我才明白好的小说不一定要情节丰富、生动有趣,重要的是带给人的思考。

若说斯通纳和骆驼祥子一般,一生艰辛、命运悲惨,可是尽管不幸,他却没有祥子那般大的起起落落。若说斯通纳像欧维(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那般,一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可是他却没有欧维那般温暖的结局。我觉得斯通纳最像的还是方鸿渐,一生郁郁不得志,婚姻也实属不幸,可是他却不像方鸿渐那般“憋屈”,斯通纳的一生都在为他所认定的真理而坚持着。

其实这本书读到一半的时候,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闻香识女人》,前方长篇大论的平铺直叙,只为了这个精彩的高潮。

斯通纳坚持原则,始终不肯向权势低头。他坚持不让弄虚作假的学生通过论文答辩,为此公然与直系领导争执,结果被穿了二十年的小鞋。他的朋友、妻子都说他不够圆滑,不懂得人情世故。他的坚持也不过是螳臂当车,改变不了注将失败的结局,可是他也从不后悔。

“当然,”斯通纳平静地说,“我对他感到挺抱歉。我这是阻拦他拿这个学位,我这是阻拦他在某个学院或者大学教书。说穿了我就是想这样做。对他来说,要是当上教师,那将是一场——灾难。”

斯通纳望着房间对面,从窗户看出去,使劲回想着往事。“我们三个在一起的时候,他说——对那些贫困者、瘸子们来说,大学就像一座避难所,一个远离世界的庇护所,但他不是指沃尔克。戴夫会认为沃尔克就是——就是外面那个世界。我们不能让他进来。因为我们这样做了,我们就变得像这个世界了,就像不真实的,就像……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把他阻止在外。”

——他想当一名教师,他成了教师。但他知道,他永远知道,人生的大部分时候他都是一个冷漠的人。他曾梦想过某种正直,某种绝对的纯洁。他寻找过妥协和无关紧要的攻击性消遣。他曾想象过智慧,在漫长岁月的尽头,他找到了无知。还有什么呢?

除此之外,斯通纳的一生实在是“委屈”。他和妻子早早进入一段失败的婚姻,中年出轨又和情人被迫分手,女儿未婚先孕不得不离家。他在一所大学一待就是几十年,被上级排挤教最烦的课,被学生顶撞并且算计,临退休了才成为教授。斯通纳的家庭和事业,在今天的社会标准来看,的确是一塌糊涂。

为什么失败的人生仍是值得期许的人生?因为人生不是以成败论断其价值的。

这也让我思考,为什么我们要读这样的书?

难道我们一定要去读名人传,乔布斯,马化腾才有用吗?读那种在封面和封底上就已经向你许诺好了的:读完本书,你将获得巴拉巴拉。把注意力投资在这些书上面被普遍认为是更划算的选择,因为它们的目标相对明确,会指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个问题,然后围绕这个问题为读者提供解决方案。

所以这类书瞄准的是人类对捷径的渴望,这就好比很多人在大学时代疯狂逃课,只有划重点的那节课才会去听。

在这个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一切行为,目的性都太过强烈。我想我们可以毫无功利地阅读,在阅读中多一些思考,多一点领悟。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苏格拉底

四叔讲《斯通纳》

最佳答案这是斯通纳在他人生过半的时候,突然陷入的迷茫。斯通纳是谁?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我们就来聊聊这本《斯通纳》。

我对这部小说的感受是平淡而又亲切。在外国文学里想找到这种亲切的话,并不容易,因为毕竟我们的文化不太一样。但《斯通纳》的这种感觉,它的写法上很传统,没有特别复杂的结构,也没有特别生僻的描写,写得非常的真诚,就像在谈论自己的一生。于是,在一个安静的下午,让人特别的感动。

小说的作者叫威廉斯,威廉斯是一个二战后的作家,跟垮掉的一代是一个时期,但相比起凯鲁亚克、金斯伯格的小说或者诗,斯通纳就显得特别的规矩。他更加的学院一点也不激进,甚至有些平庸。但斯通纳的一生,却为那些从来没有做出改变、从来没有激进的想法、只是在自己至始至终没有改变过的工作中寻找人生意义的普通人,给了他们一个解释。它没有带来新的东西,也没有给当时的亢奋的年轻人新的指引。

你会说斯通纳的一生有些冷清,确实,在我们对生命热烈的那部分想象中,他确实太冷清了、太乏味了。但是,对我们每个人自己来说,即便我的一生再平静、再乏味,于我自己,它已经足够惊涛骇浪了。

斯通纳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场里,父母都是农民,父亲30多岁的时候,看上去像是50多岁了,腰已经佝偻了。斯通纳6岁的时候就开始帮父母干活,17岁的时候,他的背已经开始驼了。

斯通纳念完高中后被推荐到哥伦比亚大学的农学院。因为父母都是很朴实的那类农民,和大多我们熟悉的中国农村父母一样,他们知道的很少,他们不管自己多么辛苦,都支持斯通纳去念大学。对于未来他们没有任何的计划,他们只知道这样可能会更好。他们希望生活更好,但什么是更好,他们没有能力想象。

斯通纳在一边念大学的时候,一边帮一个亲戚家打工, 这样来抵消掉借宿和吃饭的一些费用,而父亲每个月会努力的给他寄两三美元。

这是斯通纳一生学会思考的开始。这个开始有它的不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思考生命意义的能力,但是这个思考它并不能带来一些实质上的帮助,往往还可能会徒增烦恼。

斯通纳比大多的学生更加的努力,他每天除了上课还要做很多的工作,他的大部分成绩都还不错,除了英国文学,这是他第一次触摸到一个不那么实际的东西,它不是关于技术的,不是关于制度的,不是可以做实验的,它是关于想象的。

斯通纳的大学老师叫斯隆,这个老头是斯通纳人生的第一位导师,他改变了斯通纳的人生轨迹。斯通纳后来放弃了农学院的课程,改学了文学。他自己可能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会选择文学,可能是他不想回到乡下跟父母一辈子种地,这可能是最直接的原因。

我们一生中有很多的选择,都不是那么明确的,我们都不清楚当初为什么这么选择,它并没有充满着一个很明确的方向,它可能来自其他人的一些指导,每个人都有自己人生最初的导师,他可能不是你终生认同的那个人,甚至你可能很快就不认可他了,但是他出现在你的人生,一个很特别的一个时期,他带给你一个你不确信的方向,在这条路上你走的好或者不好,其实都跟他无关。但是他成了你人生中,一个不能忘记的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人往往他不一定是伟大的人,也不是多成功的人,而是身边你觉得值得相信的,诚恳的这样的一个人。

就像斯通纳的老师斯隆一样。他告诉斯通纳,你是一个当教师的料,因为你热爱文学,从此斯通纳在哥伦比亚大学成为了一名老师。直到斯通纳晚年退休时,他说:我已经在大学里教了40年书了,我不知道如果我不做一名教师,我还能干什么。

我们看过很多英雄的传记,看过很多伟人的奋斗史,看过天才的传说,但是我们不太会因为一个40年的老师,而感到精神上的骚动。因为他不是我们对人生最灿烂的那部分想象,但是他离我们太近了,近到你可以碰到他,近到你可以成为他。

斯通纳一生只有两个朋友,这不算少。一个是他一辈子的同事费奇,他们并不算是很深刻的朋友,更像是时间打磨出来的。而另一位是短暂出现又消失的马斯特斯。他们三个人毫不一样,在一次喝酒时,马斯特斯是这样描述斯通纳的:

马斯特斯把斯通纳一生的性格概括了,斯通纳是一个对这个世界有所期待的人,而马斯特斯是一个更加自我的人,他只为自己而活着,他后来报名参加了一战,最后死在了巴黎。他参加不是为了上帝,也不是为了国家,只是为了他自己,想出去看一看。这个短暂的朋友几乎成了斯通纳一生都在怀念的人。他早早的说出了斯通纳一生的样子,并且从此消失。

我们年轻的时候,除了从更有经验的人那里获得方向,有时也会从同龄人那里找到一些自己身上所没有的那部分东西,而且随着时间你会逐渐从他身上带入自己,因为你知道自己永远也成为不了那样的人。

斯通纳后来没有参加一战,他相信他的老师斯隆说的:战争除了杀掉一个国家的年轻人外,还会屠戮掉一个民族心灵的东西。如果一个民族长期战争频繁,很快剩下的全是残暴者和动物,而我们更不应该请学者去毁灭他们拿生命构建出来的东西。也许有一天你会被人耻笑,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被纳入同一种美德之中。

所以斯通纳听信了老师的话,他并没有去参加战争,也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留在学校继续做老师继续考试。

斯通纳一生爱过两个女人,一个是自己的妻子,另一个是背叛婚姻的爱情。

他在一次聚会上遇到了自己的妻子,他第一次爱上了一个女人,他原本对她充满了希望,但结局是那么的空洞,没有任何的爱情在里面,也许他的妻子同样也失望极了。这两人在如此空洞的婚姻里面相互怨恨着,相互折磨着,从不打破婚姻,直到生命的最后,他才再次找到第一次见面时的那种希望。

他的妻子叫伊迪斯,出生在一个家庭环境非常好的家庭里面,她从来都没有爱过斯通纳,她只是为了从她过去的生活里面走出来,所以选择了结婚,不带任何的感情。

伊迪斯接受的是最古板最传统的淑女教育,念最好的学校,接受音乐、绘画、文学、手工等各方面的一些课程,但是她自己从来没有喜欢过。她童年有关于道德的训练,要求她做到克制欲望,把这件事丑化成不该逾越的道德观,于是这种绝对的圣洁成了一种疾病。这种绝对的圣洁在我们过去的封建制度下是很常见的,所以这个东西并不难理解。这种东西它有时候会压抑扭曲人性,而事实上,有时候,肮脏跟罪恶的想法,也是我们人性的一部分,因为它们是不违背动物性的,它们只是不受当下的道德观的认可,但是并不是不允许它们在心里出现的。如果你因为自己心里的所谓的不道德的念头而惩罚自己,觉得自己肮脏,那你心理上会得病的。

这一段写的基本上把伊迪丝最后他们的婚姻走到那个地步,解释得已经很清楚了。她的思想里面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要对别人的幸福负责。这是她的整个的童年、她的教育、她的生活,带给她的就是这样的。他们婚姻的不幸的部分,都能找到源头。

但是斯通纳并没有机会预演一下这段婚姻,这是大多数人婚姻的样子,他们都来不及了解对方,就成为了夫妻。

伊迪丝不是出于爱,也许任何一个人向她求婚,她都会嫁给他的。所以她第一次见到斯通纳那天,告诉他的事,远多于从此以后说出来的。伊迪丝在完成人生的一些固定的安排,结婚没有任何的热情,没有任何的期望,婚后没有任何身体上的欲望,她生孩子,但是她自己也并不喜欢孩子,随着时间她完成了这些妻子必须做的事情之后,失望会越来越强烈,她既要克制自己妻子的形象,但又无法一直压抑。所以伊迪丝表现出来的会有一些神经质,有些喜怒无常,没有前兆没有目的,突然就不开心了,突然就哭了,随后又回到她的优雅中,她在怨念中不断用合理的方式,在精神上折磨斯通纳,他们不会剧烈的吵架,就像他们的父母一样,一辈子好像都没有吵过架,唯一的不开心就是两个人可能一周没有说过话了,他们也不会离婚,因为他们觉得这个违背了他们接受的教育。她通过寻找自己的一些乐趣,通过女儿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和怨念,像她的父母一样,这漫长的一生中,伊迪丝对斯通纳都是冷漠的,而斯通纳也逐渐的不会给她任何的反馈了,即使在很久以后,斯通纳背叛了他的婚姻,伊迪丝其实也毫无感觉。

斯通纳到了43岁的时候,才从自己喜欢的情人身上,知道了自己最终爱的是谁,但是,过去的爱可能也是爱,只是他从来没有带来任何美好的那一部分,也或者他太短暂了,只一个晚上就消失了,跟自己的一生比起来,太短暂了。而为此受到的折磨,就显得那么的漫长。

我们的一生一定会有至少一个敌人,在你的视角里那个人,一定肮脏丑陋得很,同样的在他的视角里,你也被控诉成这样的人。

斯通纳一生的对头是劳曼克思,他的大学同事,一个身体有残疾,导致他非常狭隘的一个人。其实,斯通纳跟劳曼克思是相似的,都有着并不快乐的童年,都有着相似的自卑。

但是劳曼克思后来把这种对自己的同情过分放大,甚至丢掉了原则,他过分相信身体上的残疾会带来思想上的深度。

劳曼克思因为一个叫沃尔克的学生,开始憎恶斯通纳,沃尔克跟劳曼克思一样,他是身体上有残疾的,所以劳曼克思对他有着非常特别的同情和理解,他作为他的导师,他一直坚信沃尔克这个学生是有天赋的学生。

沃尔克在斯通纳的班上念了一学期,上课的时候充满着挑衅,也缺乏教养,他好像看不上斯通纳,但他自己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他连最基础的文学常识都不懂,就像一个从来没有学过素描的学生,每天强调自己的乱涂乱画,是在打破一切,是在创造一个什么流派等等,最后在论文答辩上的时候,沃尔克不仅没有写论文,还来了一场嘲笑其他人的即兴演讲。

沃尔克因为身体上的缺陷,逐渐变成心理上的一种缺陷,在自卑里反而滋生出了一种过分的傲慢和蔑视,他认为自己不寻常,有着不常规的一些思想,他缺乏最基本的教养和礼貌,充满着攻击性,但是又装作一副谦卑有礼的样子,他内心深处有些阴暗和更深的怨念,他非常的懒惰不踏实,也许他可以成为一个演说家,成为一个政治家,成为一个作家。但是在斯通纳这里,他一定不能成为一个有扎实的功底的教师。因为教师需要教导别人教育别人,需要告诉别人一些基础的理论,他不具备,所以斯通纳坚持了自己的原则,没有让沃尔克通过考试,沃尔克变成了一个恶毒的人,他要报复斯通纳,于是劳曼克思不知道是出于什么,他也许觉得斯通纳在毁掉一个天才,他也许觉得斯通纳对他们的缺陷不够宽容,他像是被触犯到了一样,在两个人漫长的争斗中,劳曼克思当上了系主任,他赢了,沃尔克得意地回到了校园里。

斯通纳被安排教最初级的课程,在最差的教室里上课。劳曼克思这个人还有一点,他恨一个人是恨一辈子的。他不会跟你和解,他可以持续的恨你,直到斯通纳退休,劳曼克思都没有放过他。

其实很难想象劳曼克思内心的仇恨,有那么的强烈,为一件没有那么重要的事情,可能他恨的是自己。

这时候的斯通纳已经42岁了,他原本是哥伦比亚大学最为优秀的教授,但是因为这件事他陷入了困惑,不管在什么年龄上,我们都会遇到这个年龄上解决不了的一些问题。

斯通纳在晚年的时候,对自己的同事的关系,也更加的冷漠,他也不愿意参加各种发言,被年轻的教师说成顽固无理、脾气糟糕的老头,这样的形象其实在很多时候都是很常见的,但他对学生却无比的有耐心,他把所有的精力和温柔都放在了学生身上,对其他的,他再没有精力去在乎了,再也不关心了。无疑,他是这个学校里最称职的老师。

从他自己是一个学生开始,斯通纳只写过一本书,还是为了拿到博士学位,事实上,他更愿意花时间完成他的第二本书,因为这对他的一生会更加的有价值,更加的有意义。但是他把自己的全部时间都给了学校,他本来应该受到大家的尊敬,但是年轻的老师,不知道是出于嫉妒,还是出于蔑视,还是对一个即将走完一生的老人的不能共情,他们把斯通纳的这种奉献精神,当成了一个笑话,用很多的俏皮话来挖苦他。

在我们人生即将退场的时候,一定是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只是有些人看起来很体面,有些人变得破败不堪。

斯通纳最后得了癌症,他原本还想延迟退休,再教两年课的。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女儿匆匆过来见了他一面,从此再也没有见过。斯通纳曾经那么喜欢自己的女儿,但最后还是让女儿成了他们失败婚姻的陪葬品。

他似乎觉得跟妻子达成了某种和解。当他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妻子伊迪丝就坐在他的旁边。

最后斯通纳抱着自己写过的唯一一本书离开了世界。那本书从他的手中滑落,越过他不动的身子,跌进了房间永远的寂静中。

一个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经历过任何伟大的事情,足够让人记住他,哪怕是你的女儿、妻子、朋友,都不足以记住你,那你怎么才能证明你活着的意义呢?

尤其对一位有能力思考这个问题的人来说,那么他只剩下那本写过的书、画过的画、留下来的一个作品,他是自己的一部分,并且将一直存在下去,它证明了世界上曾经有你这样的一个人,除此别无意义。

而有血有肉的那部分活着,可能只有斯通纳以及我们自己知道,作为儿子,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作为爱人,作为同事,他都不够完整,只有作为教师,他彻底的成全了自己。

我相信大多人一生都不会刻意去追求什么,都是沿着相似的轨迹行走的,其中的不幸和幸运都是未知的,在别人看来它都是乏味相似的,只有我们自己才会明白,在我们心底他都是惊涛骇浪。

通过上文,我们已经深刻的认识了斯通纳凯瑟琳语录,并知道它的解决措施,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就不会惊慌失措了。如果你还需要更多的信息了解,可以看看若米知识的其他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2g.com/qinggan/85289.html

作者: 若米知识

若米知识为您提供最全面的生活百科网站大全,主要为您提供数码、汽车、财经、美食、财经、科技、健康、教育、创业、电商、影视、百科等资讯信息,在这里可以找到您所需的答案,解决您所困惑的问题。
笑了一夜的搞笑语录大全
美食山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