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米知识 > 情感 > 《雪国》——侘寂的悲哀美学

《雪国》——侘寂的悲哀美学

导读《雪国》——侘寂的悲哀美学答初读《雪国》,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美。这种美缠绕着丝丝缕缕的悲哀,很平淡,很漠然。川端的《雪国》是日本物哀美学的经典之作。物哀最早由江户时...

今天若米知识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物哀美学经典语录,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雪国》——侘寂的悲哀美学

《雪国》——侘寂的悲哀美学

初读《雪国》,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美。

这种美缠绕着丝丝缕缕的悲哀,很平淡,很漠然。

川端的《雪国》是日本物哀美学的经典之作。物哀最早由江户时代的本居宣长提出,指因被外物触动而生发出喜怒哀乐之情。日本汉文中的“哀”与古汉语中的“怜”类似,并不仅是悲悯、哀怜,喜悦、感动同样可以是哀。然而物哀美学的经典,如《源氏物语》和川端康成的小说无论有多少清新浪漫的描绘,基调却都是悲凉的。

物哀之哀是情感最深沉细腻的咏叹,情感中的欢乐不易留下深刻印象,最刻骨铭心的总是悲哀。当心灵被触动到了极致,那种震撼的强度唯有哀痛可以比拟。即便是美好的事物,也会因其纯净无暇而使人生无常之感。

深沉的感慨最终容易归于悲凉。这种悲凉虽是负面情绪,却也有一种形而上的快感。穿透庸常生活,穿透繁复意义的壁垒,直抵背后那无端崖的空茫。之后自我回归本体,生命获得纯然的自由。

悲哀是对于人性、生命最凄凉最动人的呼唤。当这种呼唤散漫在茫茫的雪地,变成某种形式的生活,甚至和生存的本质相连,便达到了美学的顶点。

书中两个女子,无一不美丽而悲哀。叶子的声音在岛村听来一开始便是澄澈而悲戚的。她深爱着的行男是驹子的未婚夫,且身患重病。哀伤好像至始至终萦绕着她,直到她发疯、死亡。可所有悲剧却又都似梦幻,即便是死,也是“直挺挺地坠落”,好像“由于失去生命而显得自由了”。驹子读书、记日记、做艺伎供养未婚夫,乃至她对爱情的执着,透过岛村的目光看去也是徒劳。但这种徒劳却又是“单纯的徒劳”。书里写到“看上去她那种对城市事物的憧憬,现在已隐藏在纯朴的绝望之中,变成一种天真的梦想”。

生命的热情和雪国凛冽的寒气,虚无和执着的对照,已经孕育了产生戏剧性张力的绝佳条件。但这种矛盾终究没有进一步发展,戏剧张力也没有刻意的凸显。驹子并没有因为行动的徒劳而猛烈挣扎;可以想象岛村终有一天会不再回到温泉浴场,而驹子也只会默默地将爱情埋藏。叶子、驹子和行男的情感应当也隐藏着复杂的纠葛,然而作者却选择了以轻描淡写的方式去交代;叶子有着波澜的命运,然而对叶子所有的描述都点到即止。只是竭力渲染她的纯净和悲戚,仿佛她只是一个抽象的美学概念。情节张力被刻意收束,作者将笔力贯注于对细节的深入发掘之中。

川端笔下的文字,细腻、空灵,韵味无穷,短短一篇小说,却有那么多笔墨用于描写细节。无论是玻璃窗上的映像,将死的飞蛾,远山色泽的变幻,还是人物的体态、神色、声音,都是用工笔似的笔触去细细刻画的。写寒冷的雪国,写景写人皆纯粹干净,字里行间是丝丝凉意。

不少段落能看出川端受新感觉派影响的痕迹。他善于捕捉细微、稍纵即逝的景物,和幻象交融,似真似幻。如开篇写岛村在火车玻璃上观察叶子——“灯火就这样从她的脸上闪过,但并没有把她的脸照亮。这是一束从远方投来的寒光,模模糊糊地照亮了她眼睛的周围。她的眼睛同灯火重叠的那一瞬间,就像在夕阳的余晖里飞舞的妖艳而美丽的夜光虫。”

火灾是很轰烈的场景,一般的描写都会聚焦在火势或惊惶的人群。氛围多少都是恐怖的。但《雪国》中的大火,发生在漫天银河之下,星光流泻,烈火喷涌,而雪原始终被肃静的苍茫笼罩着。

川端独特的感受力,甚至让他看到了大火旁角落里的菊花倒映火光。

“人们跑到敞亮的走廊上观看着火场面。庭院一个角落里,一排菊花的枯枝,说不清是借着客栈的灯光还是星光,浮现出它的轮廓,令人不禁感到那上面映着火光”

想象在苍茫的雪原和大火下,主角的视点渐渐游移,凝聚在角落的菊花上,看到了烈火模糊的轮廓、喧闹的人群……生死搏斗从菊花光影的摇曳中浮现,有了非现实的诗意。正是川端处理死亡、灾难、悲剧的独特笔法。

通过对人与景极尽细腻独特的描摹,美感愈发浓烈,哀感亦越来越幽深,最终却没有一声呐喊,静静融入雪国清冷的背景之中。

川端深谙日本物哀美学的精髓。他懂得如何发现生命的悲剧性,并且平静地观照这种悲哀。物哀美学中自然与我,我与命运皆是浑融。触物生情,再移情于物,情感曲折幽微,却并不会喷薄而出。悲哀以此种方式融入人的存在,人的行动徒劳,却又平和地接受着徒劳。

《雪国》的悲哀,像在空茫之地遥望,看见些喜怒哀乐的故事,若有所感,但转瞬一切就被苍茫大雪淹没。

物哀之美

文  沐阳

第一次接触到“物哀”这个词,是在梁文道先生的《一千零一夜》出走季,准确地说是在讲述川端康成的《古都》那期。

后来查询物哀,不曾料想这竟然是 一种文学理念,一种美学感念,更是一种世界观。

对比自己的时常表现,好像在文学美的思考的领域找到了归属。

这个概念简单地说,是"真情流露",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或喜悦,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或低徊婉转,或思恋憧憬。

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懂得"物哀"的人,就类似中国话里的"性情中人",也即多愁善感之人,感性之人。

可以为一朵花的凋零而感到悲伤,可以在景物中沉迷很久也不觉得浪费时间,反而能够得到一种满足感。

物哀为什么是美丽的呢?我们一直以为繁华的时候才最美丽,花朵盛开的一瞬,烟花绽放的一刻,这样的美固然是美。但在文学里,描写更多的是伤春哀秋,正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看来,衰败的事物会给人更多心灵的感触,也即体会到一种时不与我的哀愁,这种哀愁能够让人心灵得到满足,从而体验到美感。

物哀的美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但认同的人肯定是敏感的,拥有一颗悲悯的心。因为他要能够注意到事物的衰落,并且将情感付诸于此。

人们开怀大笑的时候,就会放下所有的戒备,在那一刻,你会与周围融为一体,包括人和事。自我界限不再分明,也不会再进行深刻思考。

而一个人感到哀伤的时候,就会变得棱角分明,自己与他人的界限十分清晰,这时,人们才会清楚地认识自己。

在这一刻审视自己的时候,将情感投注于世界万物,便会感到一种苍茫和孤独。若能掌控这种感觉,便能够体验到一种极致的美感。

记得在一期《奇葩说》的节目里,黄执中提到:“ 艺术的价值,是能够让人听到遥远的哭声。 ”

遥远的哭声是什么?现在觉得,如果能够懂得物哀之美,你便能够听到遥远的哭声,越是懂得,听到的越是遥远。

川端康成与物哀文学

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即使和幽灵同处地狱也能心安理得;随便什么时候都能拔腿而去。这就是我,一个天涯孤客心底所拥有的自由。

——川端康成

在世界文学体系之中,东亚文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而提到东亚文学,就不得不提到日本文学。

小小的太平洋岛国,涌现了大量的世界性文学大师,太宰治,大江健三郎、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其中不乏诺奖获得者。而日本文学,在各类地域文学中,也极具辨识度。

在日本美学体系中,存在四个美学概念:物哀,幽玄,侘寂,意气。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逐渐转变成了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

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もとおりのりながMotooriNorinaga)提出的文学理念,也可以说是他的世界观,这个概念简单地说,是“真情流露”。

幽玄,形成于日本中世,由藤原俊成等歌论家以多角度的探讨逐步规范了其美学内涵。以崇尚“余情”之美为核心,在风格趣味方面,从偏重“妖艳”到讲求“恬淡”,于发展变化中丰富了它的内容。“幽玄”是日本歌论、能乐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观念,也是日本美学观里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意识。

侘寂,释义为:外表粗糙,内在完美。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一种直观的生活方式,强调在不完美中发现美,接受自然的生死循环。侘寂是日本美学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指的是朴素又安静的事物,它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尤其是无常。

意气,这里的意气,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意气风发的意气。“意”在日语里面指来自身体的,基于本身的。意气其实就是,关于身体的美感。在村上的文字中,多次出现了描述女性躯体,原始而自然地美丽。

从上述四个概念中可以看到,日本人所追求的文学和生活,是偏向于自然,率性和深邃的,并且是真挚的毫无余地。

受物哀文化影响的日本文学作品横贯古今,卷帙浩繁。可以说,物哀之美是日本自古至今文学艺术表现形式的主流。而川端康成无疑是典型代表。故此以川端康成的作品为代表,看日本的的物哀文学。

“山头上罩满了月色,这是原野尽头惟一的景色,月色虽已淡淡消去,但余韵无穷,不禁使人产生冬夜寥峭的感觉。”

这是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雪国》中的片段,初读便觉川端康成的文笔清丽婉转,给人无限遐想。

故事讲述的是东京一位名叫岛村的舞蹈艺术研究家,三次前往雪国的温泉旅馆,与当地一位名叫驹子的艺妓、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

因而在他和驹子、叶子之间,构成了一种微妙的情感关系。小说最终以叶子在火灾中的意外去世而告终。

贯穿于这部小说始终的,是日本北国的气候风景的描写。不仅如此,文中还有很多对于日本传统工艺文化的描写,比如绉纱的制作、温泉浴场、艺妓的生活等,都是日本所独有的文化现象。

小说虽然贯穿着悲剧情绪,但处处又给人真切、精致、优美的感觉,即所谓“物哀之美”。

喜爱日本文学的读者可以发现,在日本文学中,钟爱黑色与白色,不论是川端康成,还是村上春树,都逃不脱地会刻画这两种颜色。阴郁,沉重,窒息;自然,质朴,清丽,将哀伤转化为浅淡的闲适,寂静,孤独。

简单的说,物哀就是在自然中升华自身情感,又将感情寄托于自然中,两者相互交融。若是在中国文化中理解物哀文学,即是寄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同样的阴郁和无力感,在《千纸鹤》一书中同样刻画地淋漓尽致。

“文子就坐的那块石头,下半部看上去还是湿漉漉的。如果那株鲜花盛开的夹竹桃是茂盛的绿叶衬着红花,那就像烈日当空的花,可是它开的是白花,就显得格外凉爽。花簇围绕着文子的身影柔媚地摇曳着。文子身穿洁白棉布服,在翻领和口袋处都用深蓝布镶上一道细边。”

《千只鹤》是川端康成先生创作的第二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为川端康成的《雪国》和《千纸鹤》)时的作品。

川端用文中岛村小姐手提包上的千只鹤来命名他的作品,以象征纯洁秀美,或是对纯洁秀美隐性的倾情与追求。然而颓废、虚无、病态、唯美又笼罩他的《千只鹤》。

物哀也是一种世界观,深深融入了川端康成的思想之中。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有人说川端康成的身上有两个标签:一个是搬家次数最多的作家,一个是参加葬礼最多的作家。

川端康成的一生,搬过很多次家,无论是内在的需要,还是外在形势的逼迫,总而言之,他都是一个经常漂泊在路上的作家。

说他是参加葬礼最多的作家,是指川端康成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亡,跟着祖母生活,七岁时祖母去世,三年后姐姐去世。

亲人相继离世,只有爷爷与他为伴。爷爷听不见,终日不语,默默流泪,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是哭着过日子啊!”。爷爷这样的性格,爷孙俩这样的生活也影响了川端康成,小小的他生活里全是伤感和孤独。

即使这样,十四岁时,祖父也抛开川端康城,离开了人世。十八岁时,川端康成离开家乡,独自走上了求学之路。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自己太不幸,天地将剩下我孤零零一个人了。

然后就是成年后,他的至交——作家三岛由纪夫也自杀剖腹身亡。因此许多人称他是“参加葬礼最多的作家。”

其实这就是贯穿在川端康成身上的两根线:一个是生离,一个是死别。

搬家的漂泊,使他一次又一次离开熟人。亲人的相继离世,使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面对死亡。

寂寞的生活造就了川端康成内向敏感的气质,他的作品也无时无刻不透露出一种深深的虚无和人生的徒劳。

产生物哀文学的同时,物哀思想也深刻的影响了日本人。太宰治也年轻之时数次投水,企图自杀;川端康成末年含煤自杀;芥川龙之介在中年时服毒自杀。

当然,物哀思想也不全然表现于生死观的差异,更在于一种生活态度。

日本深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因而在生活中,处处透露着禅意。神道教的教义奉行“万物皆有灵”,视自然界万事万物为神祇。日月星辰、山川海洋、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它们都是神灵,作为人都应崇敬、亲近以及感怀。

日本学者村岗典嗣指出:《源氏物语》中的“物哀”:“流现着一种悲哀、空寂的情调,其中有的平安朝文化的伴随享乐而生的空虚,也可看出佛教无常观和厌世观的影响。”道教崇尚“虚空”,本身就带着消极、悲观的情感色彩,这种消极悲观融合进自然而生凄美悲凉的美感,这种美感就带给人清冷淡泊的超然感受。

抛却偏见,从某种层次上来说,少有人能将自身的情感与自然交融地那么契合,从侘寂中感受生命的缺憾美,从幽玄中感受自然的淡雅,从意气中感受人的躯体美,从物哀中感受内涵的阴郁美。

明白了物哀美学经典语录的一些关键内容,希望能够给你的生活带来一丝便捷,倘若你要认识和深入了解其他内容,可以点击若米知识的其他页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2g.com/qinggan/25907.html

作者: 若米知识

若米知识为您提供最全面的生活百科网站大全,主要为您提供数码、汽车、财经、美食、财经、科技、健康、教育、创业、电商、影视、百科等资讯信息,在这里可以找到您所需的答案,解决您所困惑的问题。
女生喝酒个性说说心情--适合女人酒后发朋友圈的句子 女人酒后的心情说说短句
温暖人心的原耽句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