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米知识 > 情感 > 佛家关于蛇的语录__佛教给蛇开示的文章

佛家关于蛇的语录__佛教给蛇开示的文章

导读佛教给蛇开示的文章最佳答案佛陀开示了《毒蛇经》等等,一般是将贪欲比喻为毒蛇。有一次,佛陀游化到故乡迦毘罗卫城,住在城南的尼拘律园中。这天,佛陀的堂兄弟摩诃男来礼见...

今天若米知识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佛家关于蛇的语录,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佛教给蛇开示的文章

最佳答案佛陀开示了《毒蛇经》等等,一般是将贪欲比喻为毒蛇。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故乡迦毘罗卫城,住在城南的尼拘律园中。

这天,佛陀的堂兄弟摩诃男来礼见佛陀,问佛陀说:

「世尊!我修学佛法已经有好一段时日了,也深知佛陀所教导的法:贪、瞋、痴是内心的染污障碍,应当完全断除,但有时心中却还不免会生起贪、瞋、痴来,无法完全根除,不知这是因为还有哪一法尚未断尽所导致的呢?」

「摩诃男!你心中对来自眼、耳、鼻、舌、身等感官上的五欲之乐还喜欢着,所以还会有贪、瞋、痴的生起。一旦断除了感官五欲这一法,你甚且不会再过着在家的欲乐生活。

不过,摩诃男!即使能以正慧如实知『感官五欲是乐少、苦多、失望多、带有多少危险祸患』的圣弟子,只要还未能经验到离欲、恶的踊动之喜与温馨之乐,或者,比这喜乐更宁静的境界,那么,还是会喜欢这感官上的五欲之乐的。」

接着,佛陀为摩诃男居士,详尽地分别说明了这五种来自感官的欲乐,以及其所带来的危险祸患,例如,佛陀说:

「因为欲的缘故;以欲为根源,所以,国家与国家共诤;族群与族群共诤;家庭与家庭共诤;母子、父子、兄弟、姊妹都不免共诤,乃至因共诤而引起征战与残酷的杀戮。」

※※※

有一次,佛陀来到了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佛陀僧团中,有一位出家前以猎秃鹰为生,名叫阿梨咤的比丘常对人说:

「就我所瞭解世尊的教导,世尊虽说性欲是修道的障碍法,但享乐性欲的人,是不会有障碍的。」

对这个错误的说法,比丘们纷纷来纠正他,但都无效,所以,大家只好去禀报佛陀,请佛陀处理。

佛陀将阿梨咤比丘找来当面询问,亲耳证实了传言。于是,佛陀诃斥他道:

「阿梨咤!你从哪儿听到我那样说的?你这个愚痴人!不是我,而是你自己这样说的吧。你这个愚痴人!当听到比丘们纷纷纠正你时,你就应当要知错如法改正了。让我来问问其他比丘们,看他们是怎么理解的。」

于是,佛陀转问其他比丘:

「你们也同他一样听到我说:享乐性欲的人,不会有障碍吗?」

「没有。」其他比丘们回答。

「那你们听到我怎么说的?」

「我们听世尊这样说:欲是有障碍的,世尊说感官五欲是乐少、苦多、失望多、带有多少危险祸患啊!又世尊将那感官五欲,譬喻为骨骸、小肉块、火把、无焰火坑、毒蛇、梦境、借用物、树果、肉贩的刀俎、刀头上的蝇头小利,世尊是这样教导我们的。」

「很好!很好!你们都记得我这样的教导,但这个愚痴的阿梨咤,径以自己所好而颠倒我的教说,不但污蔑我,也将伤害他自己,使自己长久受苦,你这个愚痴人!知道你错了吗?」

听了佛陀这番诃责,阿梨咤比丘无法辩解,只能默然低头,若有所思。

接着,佛陀举了补蛇的譬喻,说明颠倒曲解佛陀教说的害处,用以勉励大家要善于理解佛陀的说法,并且牢记在心。佛陀说:

「譬如有人想捉蛇,一发现蛇,就迫不及待地以手直接往蛇尾或蛇腰抓,结果蛇头猛然回击,抓蛇人的手或脚就要被咬伤了。反之,懂得抓蛇的人,他会用一只前端开叉的棍棒,去压制蛇颈,这样,即使蛇尾如何反击,抓蛇人也不会受伤了。」

佛陀又说:

「我时常为大家说,应当舍离而不应执着的筏喻法,例如,有人要渡过一条极深且广、无桥也无船的河流,只好在岸边收集草木,打造简便的筏。当他乘筏安稳渡河后,觉得此筏对他很有益,舍不得丢弃,还扛着筏走,这样做,对他还有什么益处呢?所以,大家应当从筏喻法中理解到:连对善法的执着都应当舍离了,何况是对非法的执着呢!」

按语:

一、本则故事前段取材自《中部第一四苦蕴小经》、《中阿含第一○○苦阴经》,后段取材自《中阿含第二○○阿梨咤经》、《中部第二二蛇喻经》。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拼音:yī zhāo bèi shé yǎo,shí nián pà jǐng shéng

解释:比喻遭过一次挫折以后就变得胆小怕事。同“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

直译:井绳就是水井轱辘上的绳子.引申义:就是一旦受过伤害就对类似的事物或事件十分惧怕

由来:

佛家原有“绳蛇”的比喻。如宋·子璿《起信论疏笔削记》卷十九:“知法如幻,故无所怯。绳蛇非毒、杌鬼无心,何所怯耶!”佛家认为,凡夫误认假相为实有之物,这叫“遍计所执”,喻如认绳为蛇。又《续传灯录》卷二九:“一度著蛇咬,怕见断井索”。《五灯会元·龙门远禅师法嗣》:“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赵州道:‘无,意旨如何’师曰:‘一度著蛇咬,怕见断井索’。”后成为一条运用广泛的俗语:“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谓吃过一次亏以后,便长时间地疑神疑鬼,亦作“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说到货物,我就没胆气了。”

药师佛故事——度化毒蛇

最佳答案万峰山丛林里有一条毒蛇,长十几丈,一张口可吞一头牛,行走之时,狂风大作,行人慌忙躲避,庄稼被压坏无数,这蛇经常吃人及牲畜,大家结伙除之,反被其害,村民终日惶惶不可终日,于是,扶老携幼、弃家外逃。

他们逃到外地,毒蛇追到外地。这蛇在追赶村民的过程中,身体被山石划破,血流不止,继而溃烂,躺在山边不能动弹,药师佛慈悲,准备为蛇治伤,可当靠近大蛇时,蛇却张开血盆大口,要吞噬佛,但是,它几次行凶,佛都丝毫无损,并且对它说:“我是来救你的。”

蛇见佛法力无边,又是来救他,便不再攻击。佛治好了蛇伤,蛇又张口对佛偷袭,可是,它一动念头,便疼痛难忍,佛说,从今往后,凡欲害人、牲畜以及其他动物,一定会伤口复发,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若做善事,可以解脱痛苦。蛇只好皈依,并且问佛:“我生来就是毒蛇,如何能做善事?”佛告诉蛇,你的皮可以入药,解毒清热,若经常蜕皮,既利于你身体血液循环,身轻体键,益寿延年,又可助人,自利且利他。”

蛇欣然答应,笑道:“天下从此添一味新药矣。”佛说:“皮从你身上褪于地上,有何增减?以你之皮抵你之罪孽,好,好,好。”从此,山民,见蛇皮捡起来,或自留,或卖于药铺,此风大兴于世。

释迦牟尼佛传里有没有蛇来为佛挡雨的事迹?

最佳答案有。

释迦摩尼佛成道后,路遇一深潭,坐而入定,潭中有蛇出来,为释迦摩尼佛挡风遮雨几日夜,后释迦摩尼佛从定中出,以此缘而度化此龙。

释迦牟尼的生平,没有引起早期三藏编者的重视,他们只是尽量详细记录导师的言词;更详尽的叙述和更传奇的故事在后来才被精心编造出来。

扩展资料

释迦牟尼出家的原因

在当时大国争霸的时代,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国(东方刹帝利)臣属于憍萨罗国(西方婆罗门势力),处于强邻的侵略威胁,难逃被吞并的大势。虽然他生活富裕,但这种国族形势对他出家投入宗教也是有影响的,当然那时的宗教和哲思氛围也非常浓厚。

深居在森林中沉思修行,是印度的传统。这渊源于稍早于《奥义书》的《森林书》时代,到释迦时代已成为印度上层阶级的一种风气,出现以不同形式出家沙门团体。

除了暗淡的国族形势,他本身也幼年丧母,在年少时便具有强烈的内省倾向和敏锐的感受力。传说他小时候随父外出时,独自在树下坐禅,能够达到初禅之境。他见虫子被农夫掘起,又被飞鸟啄食,痛感众生相残。

这种对世间诸苦的深沉思考,即使在结婚生子后也没有消除。所谓“四门游观”事件:他出城分别见到老人、病人、死人,当最后看到出家沙门,便决心出家,一般认为这是释迦牟尼出家动机的象征性说法。

佛教怎么评价《农夫和蛇》的寓言?

最佳答案《农夫和蛇》讲的是一个好心的农夫,见到一条被冻得可怜,于是就心生慈悲,将这条蛇放进自己的衣服里面让蛇在他身上取暖,当这条蛇遇暖苏醒之后便有了活力,于是就从农夫身体衣服里面慢慢爬了出来,农夫以为自己好心救了它就不会被咬,没想到这条蛇根本就不懂得报恩,当农夫用手去碰这条蛇的时候,不料被它反咬一口。这种事情其实在生活当中大有存在,许多好人没好报,做了好事最后反而落了个恩将仇报,出现这种现象,在佛教里头,应该正确地从因缘果报角度来看待此事,佛教讲:如是因,得如是果。意思就是说,我们只有在前世曾经种过什么样的因,今生才会遭受到什么样的果报,比如这个农夫和那条不知好歹的蛇,实际上他们两个在过去某一世当中,蛇在那一世是一个人,而这个农夫在那一世却是一条蛇,农夫在过去世做蛇时,也是曾经被今世这条“在过去世做过农夫”的蛇救过一次,并且在那一世时,这个农夫(前世是蛇)也是同样不知好歹地咬过蛇(前世是农夫)一口,因此今世两个冤家路窄又碰到了一起,这就叫做【一报还一报】

接受生活中的风雨,时光匆匆流去,留下的是风雨过后的经历,那时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另一种安慰。所以遇到说明问题我们可以积极的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时刻告诉自己没有什么难过的坎。若米知识关于佛家关于蛇的语录就整理到这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2g.com/qinggan/118936.html

作者: 若米知识

若米知识为您提供最全面的生活百科网站大全,主要为您提供数码、汽车、财经、美食、财经、科技、健康、教育、创业、电商、影视、百科等资讯信息,在这里可以找到您所需的答案,解决您所困惑的问题。
迷茫昵称特殊符号
林彪霸气语录 名言 小学五年级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