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米知识 > 汽车 > 格力集团公开汽车专利,格力真的准备进军汽车行业吗?

格力集团公开汽车专利,格力真的准备进军汽车行业吗?

导读格力集团公开汽车专利,格力真的准备进军汽车行业吗?答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崛起,各大汽车企业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产品,许多知名企业也开始跨界造车。互联网汽车在...

今天若米知识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格力威马战略合作,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格力集团公开汽车专利,格力真的准备进军汽车行业吗?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崛起,各大汽车企业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产品,许多知名企业也开始跨界造车。互联网汽车在贾跃亭, 乐视,提出后,出现了许多新的力量,如小鹏, 威马和蔚来。然而,工业很少跨境制造汽车。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大蛋糕,格力空调首席执行官董明珠,在2016年宣布,将斥资30亿元在珠海,与银隆新能源合作制造汽车,甚至一度拉拢王健林, 万达加入其中。

然而,在银隆, 珠海,推出的新车在市场上表现不佳,这使得许多人认为在格力造车的道路可能行不通。虽然新车的推出并不成功,但格力的技术实力已经得到了中国许多人的认可。就像当初的圆珠笔芯一样,当时很多人说中国没有技术生产圆珠笔芯,做不出来,但是董明珠一意孤行,最终证明格力技术真的很棒。

近日,网上爆出格力申请新能源汽车相关专利的消息。珠海格力电气有限公司提出“一种铁芯冲片、定子铁芯、电机及新能源汽车”专利,主要针对永磁电机技术。当使用这种技术时,可以降低电机噪声和涡流损耗。应当理解,本专利申请还包括诸如电池系统、高压分配控制系统和燃料电池温度控制系统的技术。

可见,电池技术和电机技术都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格力以实际行动表明,它并没有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道路上止步。当谈到以技术起家的汽车公司时,许多人会想到比亚迪,一家最初由电池改造成汽车的汽车公司。虽然在传统市场表现良好,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大趋势,重返老路的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更加得心应手。即使凭借卓越的电池技术,它也与德国豪华品牌戴姆勒,达成合作,建立了腾势新能源汽车品牌。

即使格力的专利申请不能表明未来几年内会推出一款新车,也已经表明他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取得了不错的进步。即使在宁德时代,新能源汽车企业背后提供技术的企业也是涉足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出路。

我不知道你如何看待格力汽车在新能源领域的重大举措。

董明珠造车梦是不是现在实现容易多了?

新股东换人后,董明珠的造车梦迎来了最好的时机。因为张磊是做金融投资的,他要董明珠讲好资本故事,把股价和市值拉高,是造车最好的动力,最大的风口。

董明珠没有摒弃对智能汽车制造幻想的追求。从各类迹象来看,董明珠对制造智能汽车的热情远远超过了手机和芯片。关于造车,董明珠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一时打动的措辞和玩耍。多元化计谋是套在格力电器头上的魔咒,一向没有法子破解。除了格力电器的空调主营营业,其他营业板块都不暖。在汽车制造项目中,一切都结束了。

董明珠更有计谋目光的企业家,是中国商界较早看好智能汽车行业的创业者。早在当前汽车制造浪潮的五六年前,董明珠就高调传播鼓吹要造车,但格力的小股东拒绝了。即便如此,董明珠仍然没有摒弃。 2016年12月,她以自己的名义,吸引万达王健林、京东刘强东等人向珠海银隆捐募30亿元血液,获得22.388%股权,最先正式追梦车。

然而,董明珠碰到了不成功的人,珠海银隆项目几乎成了她的职场滑铁卢。2018年11月,银隆新能源公司出具《致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股东的函》,称公司新一届董事会、监事会和公司总裁孙国华涉嫌利用不法手段入侵公司益处10亿元。珠海银隆的各类问题也接踵曝光。珠海银隆项目陷入困境后,董明珠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寻找造车合作的出路。2019年8月,格力电器与新造车厂商之一的威马汽车签署计谋合作同意,规划在智能制造、汽车之家智能互联等智能相关范畴,以及整车制造相关、高终端设备输出等深度合作。

格力电器在全国智能分娩基地的密集布局,清楚地看到了智能汽车制造的幻想,不时被凸显出来。格力电器第一股东的变换为格力电器进军智能汽车制造扫清了抉择障碍。与前大股东珠海国资委阻挠董明珠造车规划不合,新大股东似乎罢休了。他张开四肢举动,让董明珠挽起袖子,甩开双臂欢呼。因为投资方与经管层杀青的同意是“珠海高瓴、华辉大厦、明珠、经管主体及/或其联系方不追求格力电器的实际节制权,连络本次股权变换后上市公司的权力股权布局及董事会席位放置,本次营业营业完成后上市公司不存在控股股东和实际节制人,没有股东或董事可以节制珠海宇秀的董事会抉择,珠海宇秀不存在实际节制人,所以珠海明君也没有实际节制人。”

这几句话你是怎么懂得的?高飞瑞认为,新大股东向董明珠明确透露,他们投资格力电器是为了金融投资,不是为了电力,董明珠在格力电器的实际权力没有减弱,反而加强了。董明珠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在格力电器平台上追逐造车幻想。

格力电器造车势在必行。大股东的改换赋予了董明珠“绝对权力”。虽然都是“戎狄”,董明珠可以接管张磊。一个枢纽原因是,张磊是金融投资,为董明珠巩固权力。作为回报,董明珠要讲好格力电器的故事,拉高格力电器的股价和市值。智能汽车制造今朝是资本市场和实体行业最大的风口,造车正是时辰。其他有影响力的企业,如华为、百度、腾讯、小米、恒大、美的、360等都纷纷冲上造车赛道,而早前准备入局的格力也没有来由停下来。

对于这些指日可待的造车新势力,今朝多少技术难点已经霸占,比如新能源动力系统、智能汽车操作系统等。在智能汽车操作系统上,华为推出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含自动驾驶、鸿蒙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智能汽车云等功能,定位为“智能网联汽车增量组件供给商”。这意味着,每家准备造车的公司,都有可能成为华为解决智能汽车操作系统问题的合作伙伴。这样的话,造车新兴势力的竞争不再是手艺门槛,而是资本、品牌、渠道的竞争。在汽车制造的早期阶段,尤其是资本更为重要。格力电器不差钱,格力新大股东也不差钱。枢纽是能赚钱。

8.5万敞篷跑车?小米回应联合比亚迪造车事件:假的!

近日,许多平台纷纷爆料称,小米要和比亚迪一起造车啦!长久以来,传言小米要造车这一件事从未停息过,而在前几天更有网友爆料称,这次小米要来真的了,和比亚迪联合造车,连名称、价格和概念图都发布了——青悦S1,敞篷跑车,起售价84999元起,年轻人的第一辆汽车等等。真的是这样吗?

可能再次让许多网友失望,这次的消息还是假的!针对此次造谣事件,最先出来澄清的是@成都王化,并且小米官方@小米品牌安全 在第一时间转发,确认此次事件为造谣。

紧随其后小米集团公关总经理@徐洁云 发微博表态称:“掌握一个原则就行:但凡说小米要造车的,都是假新闻。”其实早在今年6月份,徐洁云就已经在微博说过小米不会造车。这么多官方的回应,铁定这次的“造车事件”是个谣言了。那究竟又是什么原因,让这次的网友们再次热血沸腾,导致谣言满天飞呢?

图片来自微博@雷总的小比心

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张图——12月11日的“比亚迪&小米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比亚迪电子惠州园区正式落成,小米集团副总裁、手机部总裁曾学忠和比亚迪电子CEO王念强参与揭牌仪式。其实,小米一直以来作为一家主打电子产品和只能产品公司,跟比亚迪合作似乎是和智能设备或者智联网等可能性更大,要造车的话似乎还不太可能。

网传“青悦S1”渲染图

其实,小米进军汽车界这件事,在很多地方都存在着疑点的,比如渲染图的真假、首推的第一款车型等等,我们简单分析一下。

克莱斯勒200 敞篷版(图片来源:汽车之家)

传谣者往往就是利用大家不太了解的一款车,加以渲染得到的效果图,改个名字为“青悦S1”就轻易骗过了许多人。其实,这款车实则是克莱斯勒200的敞篷版,目前已经停产了,市面上也基本没怎么见到过。那么今天买买君就告诉大家,这真的不是“青悦S1”,那个渲染图是假的!

零跑T03

就网传概念图“青悦S1”这一款敞篷式跑车来看,以小米一贯行事作风,若它真想造出年轻人第一台车,选择推出这样一款实用性较低的敞篷跑车显然不可能。真要想造,8万多的价位为什么不推出一款实用性较高的紧凑型SUV呢?或者是类似于零跑T03这样一款5.98万起步的微型电动车呢?显然,从实用性来讲这也是个谣言。

所谓隔行如隔山,想要跨行业进军汽车市场,除了办理汽车生产资质极难之外,小米既没有汽车研发技术,又没有与汽车厂商合作或收购,其投入成本之高、技术难度之大一目了然了。在这件事上也不是没有先例: Dyson戴森作为一家国际高端家电设计制造公司,背后的资金非常雄厚,曾经甚至计划投资200多亿进军汽车领域,但最后还是寥寥收场。

小鹏汽车 P7

大家可能有所不知,小米其实和小鹏汽车的关系其实还不错的。小米创始人、董事长雷军曾在小鹏汽车C轮融资时进行了投资,且表示小米集团和小鹏汽车在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互通方面,已经开展了深入的合作,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再比如格力集团与威马汽车的合作,是为了推进带动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向智能化转型,推动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没有自己造车。

换言之,我们不难猜测,此次小米和比亚迪的合作,或许也只是与电子设备和智能联网等领域的研发相关,与造车无关。

不信谣,不传谣,是作为一个合格网民的基本素质。当然,最可恶的还是造谣者,居然连蓝天计划、概念图、售价都编得出来,实在“令人佩服”。其实现在国内汽车自主研发技术越来越高,成本相对以前低了不少,价格从3万到30万的车已经数不胜数,年轻人若真想买一台车,选择面可是非常大的。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格力华发集团参投贾跃亭旗下FF,贾跃亭这次是否能够翻身?

这一年的造车新势力喧嚣尘上,特斯拉一年内股价翻了7倍;蔚来、小鹏和理想汽车都大幅上涨,或许是乐视汽车的悲剧是因为生不逢时?

那么贾跃亭能翻身吗?下周回国的贾布斯能够下周回来吗?最近网传珠海国资20亿入股FF,格力、华发集团参投;这是贾跃亭回国有望?

有网络爆料称,在FF(法拉第未来)的最新一轮融资中,珠海市国资参与投资20亿元;珠海两大龙头国企,格力集团与华发集团携手参与了此次投资,但投资金额低于20亿元。

很多都留言评论说;贾布斯快回来,钱准备好了,就等你的车了,一仗翻身!

尽管吉利和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以下简称“FF”)的合作尚未得到官方确认,但双方“对市场传闻不予置评”的一致回应让“FF即将回归中国”的消息甚嚣尘上。

1月27日,有知情人士对外透露,在FF最新一轮融资中,珠海市国资参与投资20亿元,同时珠海两大龙头国企——格力集团与华发集团——携手参与了此次投资,但投资金额低于20亿元。

随后,有消息称珠海市相关部门正与法拉第未来洽谈FF融资及落地合作,法拉第未来已在横琴新区注册成立新公司,未来会以合资公司形式落地。目前珠海市方面已经在投资后就生产基地的建设等加紧进行各项前期的准备工作。在春节后,各方的合作会进一步加快。

此外,消息指出,FF在美国借壳上市后,将在珠海建立生产基地,吉利或将作为合作方主导FF产品的生产和制造。

消息称,如果此次能在珠海顺利落地,FF 91 有望在2022年下半年实现量产。

     贾跃亭能翻身吗?

“一切皆有可能。”1月27日,有熟悉汽车行业的投资人士对记者表示,“贾跃亭在去年完成个人破产重组,就是为了消除FF的融资难题并推动FF 91回国量产。既然破产重组完成了,贾跃亭回国寻求融资也在意料之中。”

事实上,自2017年乐视金融危机爆发,作为FF的实控人的贾跃亭也确实给FF的融资带来了诸多阻碍,尤其是在中国市场,贾跃亭的个人信用早已破产。而融资难也一直是FF 91难以量产的主要问题。

据了解,自2018年8月底,FF 91的首台预量产车下线以来,FF 91的量产时间从2019年一再推迟。

为了打通国内外融资渠道,2019年,贾跃亭正式提出个人破产重组、辞去CEO职务转任公司CPUO(首席产品和用户官),并迎来宝马“i8之父”毕福康出任FF首席执行官。

“个人破产重组方案的实施,将使贾跃亭个人担保义务和债务得以解除,从而可以回国推动和落实FF中美双主场战略,这对FF成功融资和未来IPO都是重大利好,尤其对FF中国业务的快速发展意义重大。”此前,贾跃亭债务处理小组表示。

自赴美造车以来,贾跃亭一直在寻找机会回归中国市场并推动中美双主战场战略。

在2018年与恒大牵手又迅速分手之后,贾跃亭在2019年申请个人破产重组,推动FF 91回国量产计划。贾跃亭认为,FF 91如果实现中美两地大规模量产,将有望实现成本大幅下降,这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将有极大的市场潜力。

而随着2020年7月贾跃亭个人破产重组的完成,FF似乎正迎来转机。

去年10月初,FF传出将在海外筹备以SPAC(特殊目的并购)的方式寻求美股IPO。去年10月14日,FF宣称其获得了美国两大金融机构提供的高达4500万美金(超3亿元人民币)的债权融资贷款。该贷款将被用于支持其旗舰电动车FF 91项目的最终投产,以及FF 81的下一步研发工作。

“与FF全体合伙人一起把FF做成,回国推动中美双主战场战略,依然是我人生下一阶段的核心使命。”贾跃亭曾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12月22日,贾跃亭债务小组宣布第二批债权人守约协议签署完毕,涉及22.81亿美元。这一守约协议涉及8家债权人向法院申请解除或删除贾跃亭为双限或失信被执行人的案件。

“近期资本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热捧也是FF的机会。如果FF能够顺利在美国借壳上市,贾跃亭或许可以借此翻身。”前述投资人士表示。

媒体消息称,FF最快在近两周就会提交SPAC上市材料,国内的融资事项届时也有望公布。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一年里,新造车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有目共睹。特斯拉一年内股价翻了7倍;蔚来从2019年跌到不足2美元,一年内上涨35倍;即便是刚登陆美股市场不足一年的小鹏和理想也分别上涨102%和75%。

而这一趋势在2021年得到延续,截至1月26日收盘,特斯拉市值已高达8371亿美元;蔚来、小鹏、理想市值分别为942亿美元、423亿美元和292亿美元。这也意味着,仅4家新造车企业,就创造了接近万亿美元的市值。而传统车企中,全球销量排名第一的丰田汽车,总市值才不过2382亿美元。

而押宝蔚来的合肥市政府,也被业内称为“最牛风投”。

而与珠海国资的牵手的消息传出,也给了贾跃亭和FF无限的想象空间。

珠海需要FF吗?

在传出珠海国资入股FF之前,就有消息称, FF在珠海横琴成立了新公司——法法汽车(珠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FF珠海公司”)。

启信宝显示,FF珠海公司于2020年12月14日正式成立,注册资本为2.5亿美元,由FF Hong Kong Holding Limited 100%持股。公司法人为贾晨涛,其同时担任乐视生态汽车(浙江)有限公司的监事。

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新能源汽车生产测试设备销售;汽车零部件研发;新能源汽车电附件销售;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软件开发;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系统集成服务;智能车载设备制造等。

这也被业内认为是FF将落户珠海的前奏。

FF的到来也被业内解读为“促进珠海汽车产业高层次人才聚焦,加快产业资本流通,加速产业链完善,促进珠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事实上,作为全国重要汽车制造基地,珠海一直大力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

早在10年前,珠海发布《珠海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指出,珠海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及其上下游企业,涌现出像银通新能源有限公司等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从整车制造到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和充电设备的产业链条已具雏形。初步统计,珠海已有十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27亿元。

按照《规划》,到2015年,珠海要实现1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成为全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的优秀城市。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要达到800亿元,建成全省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的优秀城市。

2010年珠海首批20辆纯电动公交车被投放到2条公交线路上运行,在广东省首开纯电动公交商业运营先河。

2016年董明珠的投资让长期默默无闻的珠海银隆获得广泛关注。同一年,传统手机设备生产商中兴通讯收购珠海广通客车,组建中兴智能汽车有限公司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2019年11月,珠海金湾中兴智能汽车新基地建成投产,单班年产大中型客车达5000辆。

拥有银隆新能源、中兴智能汽车的珠江金湾区被评为“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生产的产品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LNG汽车等)整车生产、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

值得注意的是,银隆新能源和中兴智能汽车主要在电动客车领域发力,珠海在新能源乘用车方面表现羸弱。

而自2018年年底两大股东董明珠和魏银仓的“内斗”,也让珠海银隆在内耗中逐渐“掉队”。

在这期间,上海先后引进特斯拉、投资威马并打造出智己品牌,合肥在引进蔚来之后再度投资零跑,珠海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的布局几乎空白。

为了加快汽车产业集群,珠海近两年加大了在相关产业的投资。

公开资料显示,珠海市属国企近两年来新增产业投资项目200多个,涉及投资金额200多亿元,为珠海市各级各部门推荐引进企业超过200家,促成超过60家高科技企业签约或落户。战略投资方面,珠海市属国企通过投资并购成为8家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控股和并表上市公司6家),总市值约500亿元,私有化1家。

2020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传统与新能源汽车共同发展,推广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扩大高端车型比例,提升新能源车比重。优化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肇庆为重点的汽车产业区域布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汽车产业集群。

目前珠海正加快培育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打印设备为重点的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业内看来,距离量产就差临门一脚的FF,拥有多项技术专利,尤其是电动车三电核心技术、软件、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方面的专利优势尤为明显,如果进展顺利,或许可以补足珠海在高端新能源乘用车领域的短板。

“贾跃亭在国内的信誉尚未完全挽回,FF还有与恒大‘对簿公堂’的前科。”也有业内人士担心,与FF合作,风险不可控。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FF 正在推进预量产车的相关测试工作。去年12月9日,FF在其社交媒体账户上表示:“又一辆预量产车完成,它将加入测试车队上路测试,继续推进FF 91量产计划前行。”

销量“入冬”,外资狼来了,为啥还是坚定看好中国新能源车?

作者 | 王慧

最近和一些新能源汽车企业高管交流,普遍的一个感受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形势很严峻。

有多严峻?

中汽协发布的新能源车产销数据显示,2019年自新能源汽车补贴6月退坡后,7~11月的销量已经同比“五连降”,尤其是10月、11月,降幅超过4成。

产业链上下游体会更深。最近大半年,国金汽车欠薪放假、长江汽车欠薪、海马汽车卖房、比亚迪降薪、青年汽车申请破产、众泰汽车欠薪……部分新能源汽车项目和企业,包括一些老牌汽车企业,坏消息不断。

造车新势力中,蔚来、小鹏、威马等几家明星企业状况稍好,每月有过千台的销量,但也面临舆论质疑,其他企业更是大多沉寂,一些公司甚至已经悄然退场。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能迈过这个坎吗?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最近与中国电动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聊了聊,在他看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历大力度政策推动、快速增长后,进入了深度调整期;造车新势力经历“一哄而起”后,进入了大浪淘沙的过程。

“这是替代性新兴产业走向成熟必然经历的过程,也是非常痛苦、甚至十分残酷的过程。”陈清泰认为,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握机会,经历这场洗礼,使我国汽车产业实现“凤凰涅槃”。

既然这么难,为什么还要搞?

实际上,最开始欧美国家做电动车,比如美国,20世纪发展新能源车,也是困难重重。那个时期,石油巨头几乎控制了美国政商两界,燃油车是当之无愧的主角,电动汽车差点被扫进历史的废纸堆。

号称被美国政客和油企“杀死”的通用电动汽车EV1

最典型的案例比如通用汽车,1990年推出了第一款电动汽车EV1,但在2002年彻底停产,背后除了技术水平不行,一个被普遍认可的原因是美国政客和石油公司的联合“绞杀”。

我国开始搞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很多人也有这个疑问,汽车工业底子这么好的欧美发达国家都搞不好新能源车,为什么还要坚持?搞点别的算了。

陈清泰认为,汽车动力技术的转型原本是技术进步和市场推动的正常过程,不仅中国,全球其他主要国家的政府如今大都一反常态,一而再再而三地使出看得见的手,其中必有更加深刻的考虑。

在他看来,我国将电动汽车提升为国家战略,其根本动因有三,一是改变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二是减少碳排放和大气污染;三是另辟蹊径做强汽车工业。

首先是能源安全问题。

到2018年年底,中国汽车170辆/千人,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70%。近年汽车保有量连年增长,而自产石油却基本维持同一水平。所需增量几乎全靠进口。

随着人均GDP的提高,各个国家个人出行机动化需求增长的趋势十分相似。2018年我国人均GDP已达9900美元,2019年势必破万,汽车保有量仍处于增长期。欧美基本稳定在700-800辆/千人,国土面积较小的日本稳定在600辆/千人,韩国约为440辆/千人。

也就是说,随着人均GDP的提高,我国汽车保有量还有成倍增长的需求,最后至少要稳定在5亿辆左右。但如果这个巨大增量的能源全靠石油,无论其来源和安全,还是环境容量,都无法承受。

所以及早向电动车转型,使大量新增用户不经燃油车的过渡,直接跨越到电动化出行,这是圆中国人汽车梦的重要选择。

其次是减少排放和污染问题。

电动汽车自身可以做到“零排放”、绿色出行,是有序替代燃油车,兑现“巴黎协定”承诺的重要措施,这一点已经被诸多国家认可,也是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途径。

有一些人认为,新能源车电网的电力来源,有很大一部分还是火力发电,同样会造成有害物排放,而且能量转换还要损耗不少,这和开燃油车排放尾气有什么区别?

实际上,相对燃油汽车尾气排放,新能源车发电的排放污染比较集中,更容易进行控制和集中治理。而且随着储能电池技术水平的提升,二次能源损耗的问题,也正在得到逐步解决。

最后是汽车工业的“换道先行”考量。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是体现国家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对上下游有极强的经济带动价值。

2019年上半年全球销量前十车企,全是外资

陈清泰认为,我国在燃油汽车上,引进技术、消化追赶了60年,在技术、品牌上一直未能获得主动权。但在技术变轨时,各个国家和企业的差距没那么大。

在他看来,在电动车换道先行十年后的今天,我国汽车产业总体上与同行的差距大大缩小,在某些领域进入了先进行列,离实现汽车强国靠近了一大步。

虽然严峻,但已做到“换道先行”

虽然当前形势严峻,但对比来看,因为我国在2009年全球最早将新能源汽车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并推进产业化,给我国企业留出了近10年非常宝贵的时间窗口,实现了“换道先行”,赢得了难得的先发效应。

这个过程极为不易,成果也来之不易。

最初,全球多数国家和企业并不看好储能电池的电动车,产业化初期,生产者是高风险、高成本,消费者是不经济、不方便、不放心,处于市场失灵的状态。

此时,政府成了第一推动力。上升到国家战略后,由国务院一位副总理分管,四个部门委合作推进,从2009年的“十城千辆”工程开始,一场声势浩大的赶超战,就此打响。

之后十年产业整体的发展成果有目共睹,现在中国已经是全球产销量最大的新能源车国家,中国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而且,是连续四年。

2019年上半年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销售排行,前5名都是自主品牌

具体来看,陈清泰认为,方方面面都有了不小的进步:

产品和技术层面,在没有国外成熟技术可供借鉴情况下,已经能够自主开发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和系统,实现较快地迭代升级。

尤其是2017年后,国内电动车普遍转向平台式、轻量化的“正向设计”,电动化、轻量化、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续航里程也普遍提高,汽车的造型水平上了一个台阶。用户对国产电动车的性能、造型、驾驶和乘坐体验的认可度提高,品牌的认可度上升。

产业链层面,跨界的产业和企业大举进入,较快地建起了产业链,电池、电机、充电桩、零部件等领域成长出一批专业化公司。如宁德时代、孚能、精进动力、斑马、飞驰镁物、中兴、华为、特来电、南瑞集团,等等。

人才层面,电动车开发基本没有国外技术可以引进和借鉴,只能靠自主研发。这就给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设计提供了一个放手施展的大舞台。

一些企业研发团队是国内外工程师混编,在全球布局研发机构、招揽人才,整体研发能力和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经历了自主开发全过程的锻炼,国内企业的研发队伍也壮大了,研发能力和信心有很大提高,开始改变燃油车的竞争地位。

此外,互联网公司大跨度参与,使我国电动汽车较早地引进信息化、智能化的因素;新的创业者踊跃参与,形成了一股“造车新势力”,成为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一大特色;共享出行快速发展,展现出良好的前景……

短短几年,中国的造车新势力已经实现在美上市

可以说十年来,中国在电动汽车发展上所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十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储能电池纯电驱动的电动汽车技术路线是可行的,这一点已经被主要国家和市场认可,成为2030年之前汽车革命的主战场。

在陈清泰看来,这是中国对全球汽车产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中国近代以来在这样重要的产业中,成为变革的现行者、引领者,还是第一次。

世界银行、国际能源署、达沃斯经济论坛等国际机构还专门组织研究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路径和政策,以期在全球推广中国的经验。

温室没了,狼也真的来了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如今的严峻形势?

陈清泰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在国内外形势推动下,我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2020年前后的一次大调整。这是电动汽车作为一个替代性新兴产业走向成熟必经的一个过程。

实际上全球汽车行业也正在经历这个过程。看一看全球主要国家纷纷解囊补贴电动汽车、各大汽车集团采取激进的措施,加速转型,就可以理解他们要保住自己优势地位的决心。

陈清泰认为,在这个调整过程中,影响未来竞争格局的内部形势,主要有这么三点:

一是市场下行,消费动力不足,市场表现低于预期。国内大多数汽车公司销售和利润下降;一些新造车势力刚刚起步,就面临生死挑战。

二是补贴退坡。后补贴时代的支持政策还不明朗,不到位,电动汽车推广缺乏有效的支撑,市场缺乏应有的预期。

三是电动汽车的研发、创新、技术迭代的主要过程还没结束的情况下,资本投资开始收紧,不少企业资金链紧张。

2019年7月航拍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

外部形势则是“狼”真的来了。

首先是全球汽车产业大力度、快速向电动车发力。外资品牌大举进入,角逐中国电动车市场,国内外企业将同台比武。

在上海建厂的特斯拉且不说,几家主流的跨国汽车集团里,大众、本田、丰田已经相继推出了纯电动车型,并且某些企业还号称接下来要推出上百款电动车型,力度前所未见。

更有甚者,资金不足的通用、福特,不惜裁员、卖楼、卖资产,也要筹钱搞新能源车研发、自动化工厂改造。

让人吃惊的是,一些跨国巨头“冰释前嫌”,由竞争对手转向合作,构建巨无霸的电动车和自动驾驶百万辆级的基础平台,大大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

这种路子对于中国新能源车企业来说是冲击不小。中国新能源车企业不太擅长跨界合作,单兵独斗很难和集团军对战。

其次是外资企业不仅自己花大力气搞,还开始在国内寻求合作伙伴。如奔驰与比亚迪、北汽、和吉利;宝马与长城;大众与江淮和上汽;丰田与比亚迪等。

而且,中外企业的合作也已经告别以技术换市场的模式,开启了联合新技术开发,建立基础平台、生态圈,共享产业链,以及代工生产等模式。

针对外资品牌兵临城下的现状,有媒体认为,“其实国内的新能源车不必紧张,从目前的车型技术和满足本土消费者需求方面,国产品牌毫不示弱,甚至较外资品牌更优秀。”

但冷静地看,外资有强大技术储备和品牌影响力,它的后发实力不容小视,必须有足够的危机感。

正视挑战,向汽车强国前进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经过换道先行的十年,今天我国汽车产业进入了与国际水平差距最小的时期。在陈清泰看来,这一轮调整就是走向汽车强国重要的一个节点,其中的关键是要让优强者脱颖而出。

我国家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比如基础电信行业和智能手机领域的华为、家电领域的格力、移动互联网领域的腾讯、阿里巴巴等。在技术变轨的过程中,这些产业都经历过“跟随-换道先行-大浪淘沙-最后实现产业竞争地位反转”的发展过程。

5G专利申请量排名,华为第一,中兴第三,截至2019年6月15日

中国汽车产业是否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复制这几个故事?

从竞争优势来看,值得期盼。中国已经形成但还不够巩固的竞争优势有四项:储能电池、车联网、自动驾驶、共享出行。潜在竞争优势还包括充电基础设施、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链等。

但也存在不确定性。陈清泰认为,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其一,创新和技术的进一步突破仍是关键。纯电动还有五大痛点,即续航,充电、成本、安全和残值需要进一步解决;

其二,补贴退坡,资本市场要接盘。替代几乎完美无缺的燃油车,充分发挥电动化、智能网联、辅助驾驶等优势,尚需持续的创新与研发。如果因资金不足停止创新、技术迭代,将全盘皆输;

其三,电动汽车持续发展必须跨过的坎,就是其性价比超过燃油车。为此需要从提高性能、降低成本、完善使用环境三方协同发力。

如果具体到参与主体,那么对于身处其中的新能源车企和上下游企业来说:

一要选准目标客户群,规划好后补贴市场的车型和产品,在提高性能和降低成本双向发力,着力提高产品性价比,增强抗衡燃油车的竞争力。

二要通过横向联合,共同开发产品平台和模块化构架。以有限的结构模块支撑多种车型,实现基础平台高品质、大批量、低成本的生产和售后服务。

三要打造核心竞争力。网联化、智能化、人性化将成为产品核心竞争力。在这些领域利用我国的优势,抢占智能网联汽车的高地,塑造品牌形象。

四要搞好跨界合作,包括技术跨界、产业跨界、学科跨界、所有制跨界等,动员起来,争取主动权。

政府层面,同样有很多工作要做,除了研究和调整相应的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地区保护和市场割据,在陈清泰看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给市场一个稳定的预期,稳定军心。

他认为,应坚定电动化发展的信心,发布电动汽车占比增长的路线图、分区域限购燃油车时间节点。

另外,2019年氢燃料汽车的火热给行业和社会造成一定误解,应该发出明确信号:储能电池与氢燃料电池两条技术路线是互补而不可替代的关系。

具体来说,当前应加大氢燃料电池及相关技术的研发,而产业化的力量则要聚焦储能电池技术路线。为迎接全球化竞争的挑战,企业和政府要稳住军心,集中精力,增强储能电池电动汽车的竞争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接受生活中的风雨,时光匆匆流去,留下的是风雨过后的经历,那时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另一种安慰。所以遇到说明问题我们可以积极的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时刻告诉自己没有什么难过的坎。若米知识关于格力威马战略合作就整理到这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2g.com/qiche/165159.html

作者: 若米知识

若米知识为您提供最全面的生活百科网站大全,主要为您提供数码、汽车、财经、美食、财经、科技、健康、教育、创业、电商、影视、百科等资讯信息,在这里可以找到您所需的答案,解决您所困惑的问题。
比亚迪s6改装越野轮胎
东风风行7座mpv商务车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