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是什么--哥特式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哥特式探秘:历史渊源与艺术魅力

一、哥特式的起源与定义

哥特式(Gothic),这一词汇源于中世纪欧洲对日耳曼民族中哥特部族的称呼。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它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在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特指中世纪(约公元5世纪至15世纪)的艺术风貌。哥特式艺术风格以黑暗、恐惧、孤独、绝望为主题,通过夸张、不对称、奇特的表现形式,展现了人类内心世界神圣与邪恶的边缘,以及在爱与绝望之间的挣扎。

二、哥特式艺术的兴起与鼎盛

哥特式艺术最早在建筑领域崭露头角,12世纪下半叶在法国起源,随后在13至15世纪间风靡整个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以高耸削瘦的尖拱、肋架拱顶为基本特征,整体风格给人以轻盈向上攀升的自由感。巴黎圣母院、夏特尔大教堂等杰作,成为了哥特式建筑的典范,它们不仅展示了高超的建筑技艺,更通过神秘、哀婉的氛围,传达了深刻的情感与宗教寓意。

随着哥特式建筑的兴起,这种风格逐渐渗透到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以及服饰等领域。哥特式服饰以其极端的黑色系列、透视效果的蕾丝、网眼状面料,以及苍白的皮肤、黑发或漂白过的极浅金发等特征,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时尚潮流。而在文学与音乐领域,哥特式同样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如《吸血鬼纪事》、《乌鸦》等恐怖哥特文学作品,以及哥特摇滚音乐中阴暗、颓废、冰冷的气氛,都让人深刻感受到了哥特式艺术的魅力。

三、哥特式艺术在游戏领域的展现

进入20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新媒体的兴起,哥特式艺术风格在游戏领域也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从早期的哥特风电影《女巫们:历代的巫术》到里程碑式的哥特风格电影《吸血鬼诺斯费拉杜》,哥特式元素在游戏原型设计、场景构建、角色塑造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恶魔城》系列、《鬼泣》系列以及《暗黑破坏神》系列等经典游戏,都以其典型的哥特式风格特征,吸引了大量玩家的喜爱与追捧。

在游戏原画中,哥特式艺术风格更是得到了极致的展现。游戏设计师们通过精细的笔触与丰富的色彩搭配,将哥特式建筑的尖耸高塔、尖形拱门、飞扶壁等元素融入游戏场景之中,营造出了一种神秘、幽暗而又充满魅力的氛围。同时,在游戏中的角色设计上,哥特式服饰的极端与偏激也被完美地呈现了出来,如黑色长裙、蕾丝手套、锁链装饰等,都成为了游戏中角色形象的独特标志。

四、哥特式艺术的现代影响与传承

时至今日,哥特式艺术风格依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与受众群体。从时尚界的哥特式服饰到音乐领域的哥特摇滚,再到电影、游戏等新媒体艺术中的哥特式元素,哥特式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刻的内涵,不断地激发着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风格的起源、特点及代表建筑简介

近年来,哥特式建筑风格逐渐在中国流行开来,不管是在服饰、装饰装修等等领域都有大量的哥特式风格元素。

哥特(Gothic),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5-15世纪)的艺术风格。这个词原指公元3-5世纪侵略义大利并瓦解罗马帝国的德国哥特族人。15世纪,义大利人掀起了灿烂的文艺复兴运动,振兴古罗马文化。或许是由于义大利人对于哥特族摧毁罗马帝国的这段历史情仇始终难以释怀,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一种艺术风格称为「哥特」,意为「野蛮」。尽管「哥特」这个词多少有些负面的意味,但事实上,为数众多的哥特风格作品其艺术价值是很高的。

一、哥特式建筑风格起源

哥特式建筑,又叫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晚期的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12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它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第一座哥特式教堂是1143年在法国巴黎建成的圣丹尼斯教堂,其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花窗玻璃,为以后非常多教堂所效法。哥特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末期盛行于欧洲,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

1、哥特式建筑风格外形特点:门窗向上突出,高耸云天的细长尖塔、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这是哥特式建筑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其描绘的具体手法有:尖形拱门、尖塔高耸、、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大窗户及花窗玻璃等,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其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

尖肋拱顶: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是哥特式建筑最大的特点。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且有「向上」的视觉暗示。上图左为英国西敏寺,末期哥特式建筑,略显累赘的肋架券,加重了更多装饰元素。

飞扶壁: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飞扶壁上通常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上图左为义大利米兰大教堂令人惊叹的飞扶壁雕刻;右图为法国亚眠大教堂手绘图,双层飞扶壁巧妙地解决受力问题。

十字平面:同样继承自罗曼式建筑,但内部扩大了祭坛的面积。上图左为德国科隆大教堂,又在十字平面基础上设计成独特的五进建筑,它被以为完美地结合了所有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和装饰元素;右图为法国沙特尔大教堂平面图。

门:层层往内推进,并有大量浮雕,对于即将走入大门的人,好像有着非常强烈的吸纳力。

花窗玻璃: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也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感觉。上图为法国圣礼拜堂,室内完全由玻璃和框架组成。

图:法国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玫瑰窗

束柱:哥特式建筑的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而是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出空间的高耸峻峭。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洁、外观巨集伟,而内部又十分开阔明亮。

在漫长黑暗的中世纪末期,人们已迫不及待地需要摆脱教皇的控制。象征神权的哥特式建筑逐渐被摈弃,取而代之以恢弘简洁、效仿古罗马风格的文艺复兴建筑和自由奢华的巴洛克建筑。但哥特式大教堂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8-20世纪还掀起过哥特复兴运动,影响了一大批教会与大学建筑。上图为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主楼的开放式回廊,尖肋拱顶与束柱都赫然在目。

2、哥特式建筑风格室内装修特点:哥特式建筑风格内部装修重在装饰效果,其突出效果便是豪华大气,木质门框,经典壁画,白色的室内装修,淡雅的皮质沙发,柔软的羊毛地毯,客厅与餐厅完美融合,既节省了空间,也极具时尚气息。

三、哥特式建筑风格代表建筑

1、德国科隆大教堂。素有欧洲最高尖塔之称的科隆大教堂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它始建于1248年左右,高157.38米,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86米,建筑约6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全部由磨光的石块砌成,造型古朴豪迈。

2、法国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早期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同时也著有建筑艺术上高超的水平。始建于1163年,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

3、法国亚眠主教堂。这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也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与兰斯主教堂、沙特尔主教堂、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4、义大利米兰大教堂。又称「杜莫主教堂」,规模巨集大,排名为世界第二位。

5、英国索尔兹伯里主教堂。中心尖塔高约123米,是英国教堂中最高的。

附:哥特包含的三重含义

第一,在建筑上的哥特式建筑如大教堂(cathedral),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梁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与结构;

第二,在文学上哥特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点(如荒废城堡)为背景的奇异、神秘之冒险故事;

第三,哥特也代表一种字型相当华丽的印刷或书写风格。

哥特式建筑与巴洛克建筑有什么区别?

区别一、发源时间不同

哥特式建筑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

巴洛克建筑是17至18世纪发展起来的。

区别二、建筑特色不同

哥德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巴洛克建筑常使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

哥特式建筑(英语:Gothic architecture),或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巴洛克建筑典型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

扩展资料:

命名来源:

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barroco)。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意。

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一个带贬义的称呼,现今这个词已失去了原有的贬义,仅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哥特式建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巴洛克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