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米知识 > 财经 > 美的集团方洪波减持

美的集团方洪波减持

导读美的董事长套现13亿是用来做什么?答美的是我国大型电器制造商,质量和品质有保证,大多数人还是会购买美的家电。不过美的的董事长方洪波减持股份的消息被大家知道后,人们纷纷...

今天若米知识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方洪波减持美的股票,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美的董事长套现13亿是用来做什么?

美的是我国大型电器制造商,质量和品质有保证,大多数人还是会购买美的家电。不过美的的董事长方洪波减持股份的消息被大家知道后,人们纷纷怀疑美的集团内部出现问题。其实大家不要怀疑美的集团内部出现问题,根据美的集团官方声明,可以得出美的集团第三季度的营业额保持稳定,而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套现13.9亿是为了开展下一步计划。

众所周知,一个上市公司股票和减持股票的行为不利于公司发展。如果这些减持股份的行为被其他股东知晓后,那些不懂为何减持股份的股东很有可能抛出手中的股份。美的集团的内部发展状况良好,根本不需要用减持股份来套取现金,所以网友的怀疑是错误的。更何况每一年美丽公司都会有销售额方面的增长,股民和大众十分放心美的集团。所以才不把股票抛出去。

美的董事长方洪波套现13.9亿是为了筹备美智光电持股计划。众所周知,一个公司的老板不会拥有大量的现金,他们把现金放进银行,还有一部分是股票的分红。美的公司需要开发新项目,但手里拿不出那么多钱,只有减持股份才能套现13.9亿。大家不要对美的公司的规划持有怀疑态度,毕竟美的公司是一个成熟的大公司,董事长不可能套现跑路。

综上所述,美的董事长套现13.9个亿是为了开展下一步全新的计划。并不是像大家所说的美的公司内部出现股权纠纷,也不像大家所想的那样美的董事长想要拿钱跑路。大家千万不要把人家想的那么坏,这只是公司内部正常资金流通。有许多公司为了资金周转,大股东把股票抛出去的现象时有发生。

美的董事长方洪波套现超13亿的原因是什么?

就在前不久公布的上半年业绩报表中,美的可谓是如日中天,稳坐家电领域的领头羊位置,不过就在观众们要坐等美的今年业绩刷新纪录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个让人始料未及的消息,董事长方洪波减持美的股票了,而且这一减持金额就达到了13个亿,这里面有还有一些让人捉摸不清的问题,那就是在方洪波减持之前,美的还回购了价值超过7个亿的股票,那时候的回购价格是54块钱,而方洪波卖出的价格是68块钱,我一直在想这中间是不是存在什么问题。不管怎么样方洪波这一次减持对于美的来说绝对不是个什么好消息。

因为方洪波这一次的减持,可以说就是突如其来的,再联想一下美的之前的回购我觉得是个正常人都要对这笔交易有怀疑了。

有媒体报道方洪波在减持前两天,美的官方宣布了回购股份的事情,美的称截止到8月31号,公司的回购专用账户通过竞价的方法,回购了1400多万股,回购价格在之前也提到了,现在方洪波以68以股减持,那么他在这里面赚的差价就有将近14块钱了。

稍微懂行的都人知道回购的意义在哪里,回购意义本来就是用来增加投资者的持股信心,而且对于二级市场的股价也能保持稳定。可是公司前脚低位回购,后脚董事长就高位减持,这样的做法能让人不产生疑虑吗。这背后产生的原因作为普通老百姓的我们肯定无法去深究,但是这种做法确实容易让人落下口舌。

而且方洪波这一次减持多多少少也给了格力一点信心,在上半年的业绩报表上我们可以看的出格力处于被美的碾压的态势。虽然如此但是格力对自己股票的回购力度比美的还要强。因此看到了方洪波减持的消息,我觉得格力会稍微安心一点,对于下半年的追赶可能会更加有信心了。

格力被美的反超,董明珠彻底输了?

作者|林夏淅

编辑|李曙光

格力电器、美的集团半年报在同一天撞车发布后,市场发现,格力电器主营的空调业务“双线失守”。

一方面,其空调业务上半年营收413.33亿元,与自己去年同期相比下滑47.89%。另一方面,老对手美的集团空调业务营收达640.3亿元,格力电器被甩下227亿元。

今年上半年,国内空调零售量同比下降14.3%,零售额同比下降26.9%,但格力电器空调销售额同比下滑47.89%,远大于行业均值。

这其实不是美的集团首次在空调业务方面超越格力电器。2015年,在空调行业高库存以及夏季温度不高的背景下,美的集团在上半年的强势出货,带来了428.17亿元的空调业务收入,小幅度领先于格力电器的419.82亿元。

只不过局势在当年的下半年扭转。2015年全年,格力电器的空调业务收入达到837.18亿元,大幅超过美的集团的644.92亿元。

5年过去, 历史 重现。但这次格力电器若想最终实现全年反超,面临的压力恐将大幅提升。

一位家电行业分析师表示,2020年的最后4个月,或将创下过去十年空调价格的新低,惨烈的价格战即将爆发。

市场期望太高了?

8月30日,2020年半年报公布,格力主阵地告急。

上半年,格力电器收入706.02亿元,同比下滑28.21%;归母净利润63.62亿元,同比下滑53.73%。其中,空调业务收入413.33亿元,同比下滑47.89%。

这是格力电器上市以来最大幅度的下滑。

对比最为明显的,自然是老对手美的。

疫情笼罩下,美的集团有多元产品及线上布局“护身”,2020年上半年收入1390.67亿元,归母净利润139.28亿元,分别同比下滑9.56%和8.29%,相比格力电器而言缓和许多。

更重要的是,美的集团鲜少在空调业务收入方面超过格力电器,而2020年上半年二者空调业务收入分别为640.3亿元和413.33亿元,格力电器仅为美的集团的64.55%,这种程度的反超前所未有。

从毛利率来看,二者在2020年上半年都采取了大幅降价的方式来带动销量,毛利率分别下滑5.1个百分点和7.6个百分点,均回到大约2012年的水平。从结果来看,美的集团更大幅度的降价也确实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除此之外, 格力电器上半年的数据,还服服帖帖地输给了曾经打赌的对象——小米。

2018年,雷军和董明珠的五年赌约最终以格力电器的小幅领先告终,但2020年上半年,小米继2019年以2058.39亿元的收入超过格力电器后,再次凭借66.62亿元的净利润,以微弱优势超过格力电器。这是相比收入而言更具说服力的一次超越。

然而,格力电器这份即使是全面落后的财报数据,仍然有值得打个问号的地方。

从格力电器2015年之后的收入结构来看,除了空调、生活电器、智能装备等制造主业带来的收入以外,有一项称为“其他业务”的收入占比始终维持在11%至15%之间。但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这项业务的收入分别同比大幅增长了48.21%和39.19%,在总收入中占比提高至目前的29.59%。

所谓的“其他业务”,其实是大宗原材料集采销售业务,具体就是格力电器为自己的上游供应商统一采购原材料,以发挥规模优势,控制采购成本。这种做法,杜绝了被上游供应商掐住命脉的隐患,与供应商间形成互利的协同。

与此对应的,是格力电器上半年出货受阻,存货金额较上年同期的201.81亿元同比增长28.39%至259.1亿元。

这意味着, 格力电器一边面临着存货压力,一边又在为上游供应商大量采购。

上半年格力电器的总体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董明珠认为:这只是长跑中的歇脚,市场对其期望有些太高了。

为什么长期位居国内空调行业第一的格力电器,输在了这个时间点?

过去几年,格力电器在一路向上的同时,也埋下了多元化进展缓慢、线上布局太晚等隐患。在市场需求尚可的时候,这些问题可以忽略不计。一旦碰上疫情下的冷淡市场,问题就集中暴露出来了。

最显著的收入下滑,主要是多元化遇挫导致。

更细致的原因是,疫情下没人敢上门装空调后,格力电器真没啥收入了。

格力电器长期以空调为主要业务,在主营业务中贡献了九成左右的收入。2014年开始多元化发展至今,虽然该有的产品种类基本上都覆盖了,但并不成气候,小家电、智能装备和其他主营业务的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最高只达到11.87%。

疫情之下,空调业务一旦哑火,没有其他产品可供支撑,整体收入自然大幅下滑。

与之相反,美的集团一直在全品类方面做得比较成功,包括空调、洗衣机和冰箱三类大家电,以及众多品类的小家电,且经历了一个“做减法”的过程,在精减产品线的同时,将重心向毛利更高的暖通空调类产品转移。

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美的暖通空调类产品贡献了4-5成左右的收入,其他包括消费电器、机器人等业务则贡献了5-6成左右的收入,成为疫情下分散风险的关键。

收入之外, 格力电器不论空调业务层面还是整体层面的毛利率都在大幅下滑,而逐渐向线上转移的渠道调整,或是其中最直接的原因。

过去几年,格力电器虽然在整个空调市场中占据龙头地位,但在线上渠道方面始终落后于美的和奥克斯。

在针对2019年年报的投资者活动中,董明珠曾经承认,格力电器的线上渠道启动确实是晚了一点,有一点“养尊处优、自以为是”,并表示会亲自抓销售,这才有了从4月份开始的7场轰轰烈烈的直播,以及格力电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格力董明珠店”。

根据董明珠的设想,“未来格力要把线下变成体验店,下单可以放到线上,这样不仅能把货源最好地利用起来,线下3万个店就能够成为3万个仓库。”

为了用足够低的价格刺激消费者和经销商进入直播间刷单,也为了将线上渠道大面积铺开,降价无可避免。但在这个阶段进行渠道调整,意味着财报数据上需要同时体现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和降价带来的负面影响。

除了收入和毛利率之外,这种负面影响还体现在存货相关的数据上。

在此之前,格力电器依靠强有力的线下渠道打开市场,广大经销商队伍的进货节奏成为其业绩好坏的关键因素。眼下渠道改革正在进行,虽然董明珠表示不会放弃广大线下经销商,但线上线下结合的新模式必然需要经历一个磨合期。

2020年半年报数据显示,格力电器的存货达到 历史 最高值。相应的存货周转天数达到82天,接近近十年中的最高值,即2012年的85天。

虽然董明珠曾经回应,很高兴看到经销商正在消化库存,但这种“高兴”背后难免存在自身库存高企的忧虑。

相比之下,美的集团2020年半年报的存货数据要 健康 许多,2020年6月末的存货金额为217.15亿元,同比减少9.9%;上半年存货周转天数降至47天,比格力电器短了43%,运营效率有所提高。

美的此前放话称“至迟2021年实现对格力电器空调业务的赶超”,从2020年半年报数据来看,这一目标似乎已经完成了一半。市场对其正面预期也比较强烈,目前美的集团市值达4696.18亿元,高出格力电器40.71%。

那么,“空调老大”真的要被挑翻马下了吗?

2020年上半年的战局虽然以美的集团领先暂告一段落,但全年来看,局面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其中原因在于, 格力电器尚未使出手中的两项杀手锏,一是降价,二是庞大的累积“销售返利” ,两者分别可以在收入和净利润方面对格力电器的全年数据起到充分的提振作用。

降价很好理解。格力空调的毛利率一直比美的空调要高出5-8个百分点,2020年上半年虽然两者均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降价促销,但降价后二者的毛利率仍维持近8个百分点的差距。

市场需求相对稳定的时候,这部分利润空间是格力电器高利润的重要支撑。而市场需求萎缩的时候,舍弃这部分利润将在很大程度上撬动销售额的上涨。

疫情之下,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有所提高,因此美的更大的促销力度或多或少打动了部分消费者。一旦格力电器也“放下身段”卖力降价,再加上本身过硬的口碑和技术,美的空调的价格优势很快就会被格力空调的价格、技术双优势碾压,在收入方面扳回一城并不难。

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认为,下半年空调行业将出现一场惨烈的价格战,空调价格将创过去10年新低,格力电器和美的集团之间必有一场恶战。

除此之外,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的年报数据中均有一项名为“销售返利”的其他流动负债,反映的是经销商能够在未来拿货时予以抵消的金额。截至2020年6月30日,两者的金额分别为287.55亿元和612.4亿元,格力电器是美的集团的2.13倍。

如果充分利用这部分未兑付的返利金额,格力电器今年上半年暂时落后的净利润也可以得到迅速的改善。

为什么这么说呢?

销售返利指的是经销商向格力电器或美的进货时,格力电器或美的按照其进货金额和一定比例计提的返利金额。这部分金额能够在当年至未来1-2年内,通过抵扣提货款的方式得到兑付,类似于“抵用券”的概念。

关键问题在于,兑付返利金额对当期的财务数据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先说结论, 有积极的影响,兑付的销售返利越多,净利率也就越高。

具体原理稍复杂,放在下面给爱学习的同学看,直接跳过亦不影响阅读:

美的集团的销售返利政策在会计处理过程上虽然有所不同,但对于最终净利润的影响,和格力电器也是大同小异。

这种情况下,自然是谁手中的累积未兑付销售返利金额高,谁的主动性就更大一些。如此,格力电器和美的目前分别为612.4亿元和287.55亿元的未兑付销售返利,代表的不同“后劲”,一目了然。

因此,总体上来说,如果格力电器在下半年通过降价抢回上半年失去的市场份额,同时通过释放销售返利弥补因降价带来的利润率下降的问题,那么美的集团很可能失去上半年夺得的领先地位。

大战一触即发,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在9月3日公告其大手笔减持了2000万股,参考市值13.62亿元,公司方面给出的解释为个人资产配置需要。

同一天,格力电器则发布了股份回购公告,计划以30亿元至60亿元的资金回购公司股份。

美的集团今年主推“无风感空调”的概念,格力电器就在央视上打出“空调必有风,无风非空调”的暗讽广告。

不是冤家不聚首,从资本市场到产品市场,无论是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还是方洪波和董明珠两位职业经理人之间,硬仗还将打下去。

美的第二次大裁员背后

美的集团正在经历自己 历史 上的第二次“大规模裁员”。

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在5月6日的电话会议中表示,“未来三年,行业将面临巨大困难,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冬天”。面对老员工在内部论坛上长篇大论的辞职言论,他只能表示“深深的羞愧”。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5月26日,董明珠出现在格力官方认证的Tik Tok账号上,向全体格力员工承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绝不裁员。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宁愿降低工资,让每个人都有简单可靠的保障”。

为什么裁员来自家电龙头企业美的集团?这是很多人的疑问。

从财务数据来看,美的集团并不是一个“差生”。2021年,美的集团营业总收入3433.61亿元,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公司归母净利润285.74亿元,也创造了 历史 新高。此外,5月23日,a股上市公司科陆电子发布公告称,美的集团将斥资不低于22亿元晋升为公司控股股东。

争议声中,美的成为裁员力度最大的一家。

01 10年后的“大裁员”

2022年5月18日,热搜榜第四,是关于美的集团裁员的。

多平台信息拼凑的整体画面显示,美的集团正在进行大规模裁员,目前是第二轮,6月18日之后还会有第三轮。各部门裁员情况不一,整体裁员可能在30%左右。

5月19日,美团官方回应称,“鉴于对内外部环境的判断,公司有序收缩非核心业务,暂停非经营性投资,多措并举进一步巩固增长潜力,提升经营业绩。”

5月20日,在美国集团召开的2021年度股东大会上,方洪波对传闻中的裁员50%做出了“无中生有”的回应。

据悉,美的ToC业务将保留家电核心品类,优化母婴、宠物家电等品类。,实现转型升级、结构优化和海外整体做强;ToB业务保留“四大四小”(四大: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建筑技术、新能源 汽车 零部件、储能,四小:万东医疗、安得智利、美云智数码、美智光电),其他关停并转。

整体来看,美的集团更加注重ToC业务的“优化”和ToB业务的投入。

美的集团CFO兼首席财务官钟政表示,母婴、宠物家电、部分SKU等优化后的业务(单品收入不超过1000万元,复合增长下滑)对美的整体收入没有影响,反而有利于利润的提升。

截至目前,公司实际控制人何享健直接和间接持有美的集团29.76%的股权,以目前3766亿元的市值计算,对应的股权价值为1120.8亿元。

事实上,正是在10年前的2012年,也就是方洪波刚刚接任美的集团董事长的那一年,美的经历了更大范围的裁员。

1993年至2009年高速扩张期间,美的采取了相对独立的事业部发展模式,各事业部拥有较高的自主权。2010年,虽然集团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但公司盘点发现,在这种全方位出击的模式下,美的的净利润还不如行业内制造单品的企业。

于是美的开始“做减法”。通过各维度的考核指标,淘汰了缺乏核心竞争力、长期亏损的业务和产品,以及规模过小、利润微薄的业务和产品。本集团的SKU(产品类别)从2011年的约22,000下降至2,000。

与此同时,美的集团员工人数从2011年最高峰的19.6万人减少到2015年早期的11万人,裁员幅度超过40%。方洪波当时的目标是“到2017年销售金额达到2000亿元时,员工总数控制在10万人以内”。

由此,业务优化和裁员确实带来了美的集团的持续增长,10年间从1000亿元增长到3000亿元,净利润从2019年开始终于连续三年超过格力。

然而,员工的规模并没有像方洪波希望的那样发展。虽然2017年收入达到2419.19亿元,但在连续收购东芝家电和库卡后,员工人数重回增长轨道,达到13.68万人,随后在2021年底增至16.58万人,基本回到上一轮裁员前的水平。

10年来,方洪波和美的在裁员这件事上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

0KUKA增加薪资压力。

事实上,收购库卡是美的回归扩张路上的一个关键事件——人员的明显增加、人均薪酬的大幅提高、业绩的不理想,都可以看作是裁员背后的一个“隐形推手”。

2015年,美的集团人员结构调整基本完成,但又碰上家电市场下行周期,因此首次在年报中提出“智能家居+智能制造”战略,并将工业机器人业务作为第二条增长曲线。

在全球范围内,德国库卡、瑞士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电机被称为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其中库卡是全球首家将感光机器人带入生产车间的机器人制造商。

于是美的在2015年首次增持库卡德国股份,同时与日本安川成立合资公司,深入工业自动化领域。

2017年1月,美的集团进一步完成了对库卡37亿欧元(约合271亿元人民币)的收购,共持有其94.55%的股权。

收购完成后,美的集团全球员工人数从11.24万人增至13.68万人,增幅为21.71%,为上市以来的最高增幅。

更重要的是,收购库卡直接提升了美的集团整体人均年薪——从2016年的10.34万元提升至2017年的17.84万元,增幅高达72.47%。

同样从2017年开始,美的集团大大拉大了与格力电器的人均薪酬差距。到2021年,美的和格力的人均薪酬分别为19.01万元和12.59万元。

除了高昂的人力成本,收购库卡也给美的集团带来了可观的商誉。2021年末,美的集团商誉总额为278.75亿元,在4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二,相当于美的集团2021年净利润总额。

这样的价格背后,美的收购库卡其实是有争议的。

在斥巨资收购库卡之前,双方于2016年6月签署了一份投资协议,有效期为7年半。约定美的在很多方面保持库卡的独立性,不改变现有员工数量,不督促库卡退出市场,订立隔离防范协议,维护库卡的商业秘密和客户数据,等等。

当时有库卡高管对媒体表示,在协议到期前,美的无法获得库卡数据,“企业管理层的决定将继续由德国做出”。

从业绩水平来看,美的曾在要约文件中表示,“到2020年,库卡可能会超过其设定的40-45亿欧元(约合286-321亿元人民币)的营收,其中10亿欧元来自中国市场”。

但现实远非如此——自2017年合并报表以来,库卡的收入一直在下降,从2017年的34.79亿欧元下降到2020年的27.92亿欧元,2021年才上升到35.65亿欧元,但只有6.81亿欧元来自中国。

与其他三家“四大家族”相比,库卡的收入规模始终处于第二梯队,毛利率和净利润率始终处于最低水平。2020年有4%的亏损。即使2021年情况有所好转,仍是“四大家族”中盈利能力最弱的。

尽管美的集团现任首席财务官钟政明确表示,库卡2021年业绩有所增长,不存在减值,但鉴于过去几年库卡业绩远不及预期,未来减值风险仍是悬在库卡头上的一把“利剑”。

上市之初,美的集团的财务总监是袁立群。2016年,库卡被收购,袁立群离开美的集团,带走9075万股限制性股票。连续减持后,他仍持有3932万股,目前市值22.41亿元。

之后,从2016年到2021年,美的集团先后换了三任财务总监/财务总监。其中,2019年10月上任的HelmutZodl曾任IBM区域财务总监,2005年至2017年担任联想财务总监兼首席财务官。然而,HelmutZodl在担任美的集团首席财务官仅15个月后就离开了,并从上市公司领取了近千万元的薪酬。

2021年11月23日,美的宣布拟收购库卡剩余5%股权,完成私有化。交易完成后,库卡将成为美的海外全资子公司,并从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退市。

这意味着原本约定2023年到期的投资协议被美的提前毁约。

有业内人士对《 财经 》表示,美的希望此举能让库卡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发展需求,在研发、生产、营销等方面实现深度协同。

有迹可循。

除了库卡带来的压力,美的集团原有的家电业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美的消费家电业主主要原材料的钢、铜、铝在2021年都将面临大幅涨价——与2020年3月底相对较低的价格相比,2021年10月三种材料的价格将分别上涨119%、114%和62%。

此外,运费上涨、芯片短缺、供电紧张等多重负面因素正在挤压美的业绩。

同时,虽然多年来努力发展小家电业务,但冰箱、空调、洗衣机仍是美的核心收入和利润来源,房地产行业将对家电业务产生重要影响。

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的持续调整肉眼可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4月国内商品房销售面积39.77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0.9%,与一季度相比继续放缓。

截至5月26日,美的集团最新市值为3765.81亿元,较最高市值7348亿元下跌近五成。

在新老业务的双重压力下,美的集团的很多指标其实都有隐忧。

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美的集团营收增速放缓,主要原因是2017年收购的库卡机器人业务负增长,以及在房地产低迷背景下,暖通空调和消费电子业务增长乏力。2021年收入回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美的产品价格上涨。

更直观的是净利润指标——2015年至2019年,其净利润增速一直维持在16%-17%左右,但在2020年和2021年突然分别降至8.82%和5.49%,大大偏离了原有的增长轨迹。

在大公司把预算放在第一位的财务制度下,这样的偏差意味着出现了不可控的情况。

疫情以来,商品涨价、航运物流涨价、能源供应涨价等一系列负面因素挤压了美的集团的利润。由此,其毛利率终于在2019年攀升至28.86%,随后从2020年开始回落至2021年底的22.48%,已经低于10年前的水平。

资金方面,虽然2022年一季度末美的集团账面上698.47亿元的货币资金仍能覆盖长短期有息债务合计627.72亿元,但货币资金与短期有息债务之间的“安全边际”已从2019年的637.55亿元降至2022年3月末的294.59亿元。

与此同时,在美的集团应收账款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不断攀升,2021年末达到987.36亿元,为上市以来的最高水平,比应收账款和票据高出693亿元。

这种占据上游资金的能力可以解读为在产业链中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但客观上也带来了更大的流动性压力——2021年末,美的集团的速动比率和现金到期负债率分别为91%和52.31%,均为201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时至今日,美的无疑是家电行业多元化、出海的成功代表。

在好年景,多元化发展让美的享受多轨红利,但人员扩张不可避免。2016年高光期,美的集团人均收入165.78万元,在a股79家电商中排名第三,高于海信视频、海尔智家、格力电器、老板电器。

但面对突如其来的逆境,萌芽中的新赛道显然不具备核心业务那样的抗风险能力,“扩张-试错-收缩-裁员”成为必然结果。2021年,美的集团人均收入207.09万元,在a股家电行业排名第12位,已经落后于上述企业。

崇尚多元化的美的正在经历大规模裁员,而承诺永不裁员的格力,实际上员工数量在不断减少——从2019年底的8.88万人,到2020年底的8.4万人,再到2021年底的8.19万人。

高赞网友评论,“一个师傅可以降工资,让员工自己走”“降工资相当于裁员”。从这个角度来说,两家公司只是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应对行业和自身的变化。

美的2021年年报中的一句话,对这次裁员来说,还是挺贴切的。“大时代,没有一条路是平坦的,没有一条路是不可改变的。伟大的企业一定经历过轮回洗礼的循环。”

2012年的裁员可以说是方洪波接过何享健接力棒后面临的第一次大考。

如今10年过去了,美的员工规模重回高点,毛利率跌破 历史 低点。方洪波似乎又回到了一切开始的十字路口。

如何看待美的董事长方洪波大手笔减持这件事呢?

对外向来低调的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因减持美的股权并套现近14亿元一事,陷入舆论中心。

美的集团出现多笔巨额大宗交易。深交所官网显示,方洪波通过大宗交易减持美的集团2000万股,成交均价68.12元,减持参考市值达13.62亿元。

美的方面回应称,此次减持系方洪波个人资产配置需要,是方洪波首次减持。交易受让方以海外投资机构为主,会继续长期持有,且根据法规要求交易后6个月内受让方也不得减持。

尽管美的表示公司未来三季度基本面继续向好,市场对方洪波减持一事仍有质疑。A股家电板块普跌,而自减持信息公开以来,美的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下跌,美的市值已跌去约300亿元。

正因此,方洪波减持也让国内职业经理人圈层再度被关注——职业经理人究竟能带企业走多远?

何享健与方洪波的交接,是国内家族企业将管理权“让渡”于职业经理人的典型案例之一。家电市场迅速增长,美的也随之一路狂奔。“上规模”战略让美的拥有超过两万个产品型号。与之对应的是,美的的组织结构、人员规模显得臃肿,仅美的日用家电事业部即在国内开设了超过60家销售公司。

与庞大规模相悖的是,无论是空调、冰洗、日用家电,美的利润率较海尔、格力等厂商均没有明显优势,甚至处于较低水平。美的利润增速远低于营收增速。规模化战略正侵蚀美的的盈利水平。

对于新任主帅来说,缩减营销规模、砍去不必要的产品线是当务之急,但这势必带来阵痛。

另一个不确定性则来自于新帅本人。方洪波并非管理学出身,亦非公司创业元老。接班何享健前,这位历史学出身的经理人,曾在美的内部刊物《美的报》、美的空调事业部国内营销公司等部门任职。

尽管修读了MBA、管理过空调事业部,但对于接班一家家族企业的方洪波来说,如何平衡董事会与大股东的关系、能否把握公司战略方向,都是难题。

方洪波接手后,美的关闭了超过10个工业园区和制造基地,砍掉7000个产品型号,将营销体系扁平化,对销售人员乃至管理层进行裁员。

与此同时,方洪波所推进的战略包括全球化、智能制造等。具体到业务上,更早地发力线上渠道,以及除了空调以外的产品多元化,也成为这些年包括新冠疫情期间,美的逐步胜过老对手格力的重要原因。

在A股俱乐部里,如今市值总额排在美的前面的企业包括“四大行”、“两桶油”、两大保险巨头、贵州茅台等。

未来,美的以及经理人方洪波能否迎来何享健期待的5000亿营收里程碑,亦或下一个市值高位,仍待时间考量。

业绩以外,更重要的是,以方洪波为代表的美的董事会和以何氏家族为代表的大股东之间,达成了某种平衡:大股东较大程度地放权给经理人,后者则对外表现低调,并未强化个人在品牌中的形象,仅称自己为美的“过客”。这一点与另一头部经理人——快人快语的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截然相反。

这可能是经理人截然不同的个性所致,也可能是因为美的原本的家族企业特质。“毕竟不是血缘关系,是雇佣关系”,方洪波曾这样描述自己和何享健之间的信任。

如何把握信任的度,是创始人和职业经理人共同的必修课。据报道,在方洪波上任初期,在面对外界压力时,何享健曾向方表示,“做你想做的”。方洪波任期内,美的管理层曾出现变动,而这被部分解读为,何享健愿意让方洪波获得更集中的管理权。

不过,美的并非没有隐忧。以空调为例,国内空调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的阶段,迫使格力推进营销渠道变革,董明珠开始削藩,简化格力多层的渠道商体系,并积极拓展线上。在美的空调毛利率尚不及格力的情况下,

其他品类上,美的也存在产品差异化不足、品牌优势不明显的问题。这和美的此前主打中低端产品有关。平价走量的策略,适合渠道优先的增量市场。而当家电市场转向存量,用户需求优先更为关键。按照方洪波的说法,“如何从高端制造转向智造高端”,差异化和高端化是关键。

实际上,国内职业经理人文化较西方起步较晚,职业经理人制尚未在国内传统企业中广泛普及。不少上市公司仍延续家族企业架构,由家族成员担任管理要职。

对于少数走上台前的职业经理人来说,他(她)们需要对公司内外多方负责。曾有国内民营企业经理人撰文称,职业经理人要做到“老板(股东)满意、员工满意、社会满意。”

获得“好评”绝非易事。在商场上,职业经理人常因对未来市场机会研判失误、公司业务条线梳理不明晰、只重视短期业绩增长而非长期发展、业绩增速未使股东满意等原因被质疑。

对技术创新不足、市场不够敏感、用户导向不足、渠道转化较慢,是联想落后的原因。在备受争议的手机业务领域,杨元庆曾谈到,“运营商市场的成功让我们有点故步自封。”

而如果公司创始人已将企业带到了一定高度,难以超越创始人的成绩也是职业经理人需要面对的难题。对于万科前董事局主席王石来说,这个难以超越的“创始人”就是他自己。

万科上市前,创始人王石持有万科40%的股权;万科上市时,由于王石放弃了万科的原始股份,使得自己从老板的身份转变为职业经理人。

不过,从王石卸任前万科的业绩表现来看,已过而立之年的万科也未逃出业务趋于保守、内部活力衰减、业绩弹性降低的魔咒。以2011年至2017年万科一季度净资产收益率为例,该指标由2.68%下降至0.61%。尽管万科希望鼓励内部创业,拓展物业、家装、养老等新商业模式,但在净资产收益率承压的情况下,为了保住公司现金流,万科新业务的开展显得有些畏手畏脚。

对于王石本人而言,更多的质疑声源自其对于个人观点、个人生活的大胆表达。外界多认为,尽管王石自称是“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但在与万科相关的行为处事上,他更多以创始人身份自居。

如何看待美的董事长套现13亿的原因?

根据网络报道,美的集团的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近日减持套现美的集团股份13亿的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关注。那么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的减持行为是什么原因呢?根据他本人的说法是,因个人资产配置需要,且是首次减持。

这句话听着是不是有点绕口,反正笔者听的是迷迷糊糊的,但是经过笔者仔细的琢磨,那么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这是方总的第一次减持,没什么好奇怪的,资本企业做生意嘛,就是为了最终套现,所以这是正常的减持行为,大家正常看待就行,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吧。

事件梳理

美的集团这家公司,我们都非常的熟悉,且打交道比较多,我们平时用的。小型家电,家用机电都有美的的品牌,但是近日来美的董事长减持自家股份2,000万股,套现13亿的行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网络上的通篇报道都是在猜测美的集团减持行为的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毕竟美的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来说,投资者不计其数,所以美的集团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外界的关注,像这种更别说像这种套现13亿的行为,更是要究其原因。

但是根据美的集团董事长的说法来说,只是一次正常的减持行为,主要是作为个人配置需要。

事件本质

那么在笔者看来,这个说法也没有太大的毛病,毕竟资本上市最终都是为了套现,而且今年的股价此前一直都是在稳步向上涨的。在市值不断创下新高,美的作为一个企业,或者说企业上市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套现,不然人家为什么那么辛苦的上市,毕竟做企业是为了赚钱,可不是为了做慈善!

写在最后

的观点仅代表我个人,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如果大家有不同的观点,欢迎留言探讨。

我们通过阅读,知道的越多,能解决的问题就会越多,对待世界的看法也随之改变。所以通过本文,若米知识相信大家的知识有所增进,明白了方洪波减持美的股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2g.com/caijing/138056.html

作者: 若米知识

若米知识为您提供最全面的生活百科网站大全,主要为您提供数码、汽车、财经、美食、财经、科技、健康、教育、创业、电商、影视、百科等资讯信息,在这里可以找到您所需的答案,解决您所困惑的问题。
如何才能申购新股票:如何能申购到新股
珠江实业的股票趋势分析 珠江实业股票行情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